施振文 刘 静
(1.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上海 2 0 1 2 0 3;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 0 0 4 3 8)
时空是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如果没有时空作为条件,那么我们将对任何事物一无所知。武术套路是以一个个动作为单位组合而成的,理所当然也必须依赖时空而呈现于人的知觉器官。不管作为武术套路的鉴赏者或是其创造者(或习练者),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必须首先对武术套路之时空有所认识。过去有许多学者、专家都对武术套路的训练、竞赛、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但对武术套路时空的专门化研究尚不多见,就是偶有涉足者也多将时间与空间彼此独立地加以论述,并未见过从“四维——时空体”的角度来加以研究的文献。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弥补这一空缺,并以此理论为武术套路的训练、教学、鉴赏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武术套路演练。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多学科交叉研究及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2.1.1 时空的概念
何谓时空?时间、空间,二者合之谓时空。实际上,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到现在还并未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学派乃至不同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答案。虽然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不同的答案中找到其共有的东西。《中国大百科全书》从辨正唯物主义的视角将其定义为:“物质固有的存在联系。空间是物质客体的广延和并存的秩序;时间是物质客体的持续性和接续的秩序。空间、时间与物质不可分离,空间与时间也不可分离。”恩格斯则认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外的存在,同样是荒诞的事情。”[1]俄国伟大的思想家巴赫金在其时空理论中也对其做了精辟的论断:“每次要进入意义领域,都只能通过时空体的大门。”[2]他强调一切存在物——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人还是事——都在宇宙空间和历史占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也不可取消的位置。从以上权威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时空、空间是万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而且二者并非彼此独立于对方,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正如爱因斯坦在1 9 1 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否定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认为所有尺度,包括空间和时间在内部都是相对的。空间不是三维的,时间也不是独立的,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四维的“时——空”连续体。综上所述,本文对时空作此定义:物质客体的广延、并存的秩序和其持续性、接续的秩序的有机结合体,宇宙万有的存在形式。
2.1.2 时空意识的现实重要性
我们要谈论武术套路之时空,首先要意识到时空的现实重要性。时空是作为我们人类、作为本文要探讨的武术套路演练乃至世间万有的存在形式的事实已无需赘言。时空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性则继而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时空意识,事实上时空意识已成为人作为智慧生物所特有的理念,是人最终有别于动物界,走向文明的一道分野。在对斗转星移、桑田沧海的感慨背后,隐含着人类对时空整体更深层次的认识。可以说,人类每一次迈步都揭示了人们对时空更深层次的认识。人类还需不断发展,我们对时空的认识也必须不断深化。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存在于我们周遭的事物,从而帮助我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进一步贡献。
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对时空的掌握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套套路必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每个动作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节奏的把握不仅要求时间的控制,也涉及空间的构造;一个跳越动作涉及起跳的时间、空间的造型、动作造型转换的时间把握等等。这些都要求武术运动员、教练员必须对武术套路的时空有足够的认识,不然势必影响运动员技能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影响现代武术技能的发展。
2.2.1 时空二分观的武术套路时间和空间的表现
从时空二分观的角度上看(事实上以往对套路时空的理解多属于时空二分的观点),时间在武术套路中的表现无处不在,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套路节奏:套路的节奏和其时间的运用是密切相关的,其动作的快慢疾缓实际上就是对时间的精妙把握。如果把握不得分寸,则影响整个套路的节奏和美感。
(2)动作速度:武术套路的演练对速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然而,其速度并非纯粹的位移速度,很多时候是要求在保证动作幅度的基础上表现速度,这就需要我们辨正地看待时间与空间问题了。
(3)技术要领:物理学的动量定理告诉我们,如动量不变,作用时间越短则力越大。从中我们不难理解跳跃动作的蹬地时需减短与地面接触的时间、落地则要尽量缓冲的道理了。这也充分地阐释了对时间性的认识在武术套路技术掌握中的重要作用。
武术套路的演练需在一定的空间内完成,其每一个动作都是需要必要的空间来加以表现的,在其空间表现上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动作造型:动作在停止或每一瞬间都可视作一个个特定的造型,由这些彼此相连的造型构成了动作的过程。就如我们的电影胶片的连接构成流畅的画面一样。
(2)动作路线:每一个运动中的动作都是由其特定的路线的,它需要在空间上按照一定的角度而运行的,这也是构成武术套路技击美、艺术美的重要因素。
(3)技术风格:如内家三拳(太极、八卦、形意)中八卦行圆、太极画圆、形意打圆的要求就充分展现了武术套路的空间表现对其技术风格的重要影响。
2.2.2 时间与空间的整合
虽然在直观上我们常认为可以将时间和空间彼此分开来认识,而且这样的观察也比较简单、易于理解。但我们假如进行更深层次地思考,就会发现时间与空间决不是彼此分开而独立存在的。本文赞成并接收巴赫金将时间与空间整合成时空四维体的观点,这也吻合了爱因斯坦的观点:空间不是三维的,时间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结合的时空体。根据时空之概念我们可以继而将武术套路时空界定为:武术套路的存在形式,其动作在广延、并存的秩序和持续性、接续的秩序上的有机结合体。然而,任何事物总有其特殊性,武术也不例外,其时空的表现形式上就有着其明显的特征——即在物理层面上的时空之外还存在着艺术层面上的时空(即人与外界的“诗性联系”所构成的时空),如气在武术时空中的表现即是武术之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此,引出了本文的技术层面上的时空和艺术层面上的时空。
我们可敬的武术家于承惠老师曾说过,武术的修炼分为“技、艺、道”三层次。本文虽无意于研究这三个层次,但这种层次的概念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要论及的物理时空和诗性时空。本文认为在“技”的层面上主要是物理时空的表现,而在“艺”和“道”的层面上则更多的是在诗性时空上的表现。也可以这样理解,物理时空是可以通过力学和量化的时间、空间理论来阐述的,即西方的科学理论也是可以对此层面的武术套路时空进行解释的。而诗性时空则必须从我国特有的传统哲学思想、艺术特点进行解释的。
2.3.1 物理时空地存在
武术套路以物理时空的形式存在着,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其三维的空间状态,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着。缺少了这种时间与空间基础,武术套路形象无法出现于人的视觉中,也无法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在此本文要强调的是武术套路之时空何以四维的时空体出现的问题。
时间和空间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就像一个弓步或马步在空间上形成一个三维体的同时它需要时间的保障而显现;将此步型转换为彼步型,需要时间为基础等等。因此,本文认为在武术套路中将时间和空间视为是一个完整的时空体中的构成要素更为确切,而且这种概念的定位影响着我们的实际教学和训练理念。如我们进行一个具体的旋子转体空间知觉训练(实际上本文认为应该称为“时空知觉训练”)时,从力学分析中我们知道训练运动员的动作该如何发力、如何克服阻力、如何保持空间造型等等,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动作在某一时间点上的空间构造,如果没有认识清楚时间点,那么一切要求都是不起效果的,还可能适得其反。
这种在动作技术训练的层次上的时空表现是比较好理解的,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的理解几乎每一个武术动作的时空构成,而且是可以进一步以科学理论来加以解释的。
2.3.2 力学解释
人在地面上运动,就和地面构成作用力的互为对象,同时也与空气发生力的关系。而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有着其它体育项目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武术套路动作复杂多变,既有地面动作,也有腾空动作;即有直线运动、也有旋转运动;既需顺力而加速、又需逆力而制动等等。这些特性关键并不意味着武术套路动作不可用力学原理加以分析,而是意味着其时空变化的多样性以及掌握其时空变化的重要性。
可以说,武术套路的动作在任一时空点都有其构造,其技术的合理性都可以从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然而不管多精确的力学原理也只是理论而已,此时,与该动作的力学原理相对应的时空构造就成为了其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不管在教学和训练中我们更多地是使运动员(学生)明白不同的动作是以什么样的时空结构出现才更为合理,而并非将每个动作及其过程的力学原理告诉运动员。当然,其实动作的时空结构就反映出其力学原理了。如一下引文所反映的:“要实现踏跳是垂直速度最大,从动量定理出发,理论上要通过以下途径:(1)加快助跑速度,增大踏跳前的动量;(2)踏跳时缩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以获得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3]从上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将技术动作的科学理论转化成实践,必须通过相对应地改变其时空结构来实现。正如巴赫金所言:“每次要进入意义领域,都只能通过时空体的大门。
2.4.1 诗性时空的存在
如雄志冲先生所云:“中国人希翼从体育活动中寻找心灵的慰籍,西方人则通过体育活动来表现人格意志的欢乐”。[4]从武术的发生开始就预示着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区别,现代武术的形式本身就记载着武术发展的时空——其历史、文化的痕迹。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深影响着武术的存在形式——除了以体育的形式存在于现代社会中,还以艺术、文化的形式存在。在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即使作为一种现代体育项目,武术套路也区别于田径、举重等项目,武术无法用秒和千克来评判优胜,而必须用裁判的知觉系统去知觉它,既要知觉物理层面的技术规格,又要知觉艺术层面的风格、精神、意识等等。风格、精神、意识等内容是作为艺术内容被知觉的,评判它的尺度在于一个“美”字。那么,从艺术的角度上说裁判(或者观众)和其鉴赏对象存在着一种“诗性关联”,(诗性关联预示着客观事物不一定都是忠实地进入大脑,它是带有艺术色彩的)因此,本文对艺术层面的时空采用了艺术术语来描述——诗性时空(我们语言中的“度日如年”和“时光如梭”就深刻地反映了存在于人大脑中的诗性时空)。武术套路中诗性时空的存在取决于创造者和鉴赏者,首先是创作者需表现让鉴赏者产生诗性思维的艺术作品,其次也需要鉴赏者的艺术思维(艺术欣赏倾向和水平)。当然,一个武术运动员,他既是艺术的创造者,又是艺术的鉴赏者,并且其创造往往得益于鉴赏。
虽然诗性时空在武术套路中不常被表达出来,但是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诗性时空其实无处不在。如我们常说的“精、气、神”,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回答是同技术动作一样存在于时空中。当然用我们前面所讲的物理时空是很难解释的,此时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则有利于我们掌握武术套路时空之全面。如以下引言所说:“人与客观世界构成诗性关联,万千艺术才由此而产生”。[5]假若两个运动员所练动作从物理角度上看一模一样,没有差别,但其中一个运动员没有精气神的灌注,那么可以想象他的演练相对于另外一位合理表现精气神的运动员将要逊色得多,原因就在于风格、精神、意识的表现并不是在简单的物理技术中就可表现的。这里我们不禁又要重忆于承惠前辈的“技、艺、道”理论,可见“艺、道”层次是必须依赖“诗性时空”的呈现。当然这种诗性时空的呈现是必须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作保证的,它是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
2.4.2 知觉解释
知觉是我们获得周围世界第一手信息的过程,客观世界个别属性在大脑中主观地反映是感觉的功能,知觉则是感觉的整合。同时知觉和我们以往的世界知识、经验以及我们的思维形式、记忆、注意等等相关的。可见从心理学角度看知觉的对象是客观的、物质的。但从艺术的角度我们则又可以把我们知觉的对象分为“第一客观世界”和“第二客观世界”,可以说第二客观世界的注意点更多的在于虚构、想象方面。如以下引言:“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在物话思维的关照中,所构成的是“物理”关系,只能产生科学的结论;而人化思维的关照使人与客体之间构成一种非客观的、虚构的、想象的“诗性”关系”。[6]可以说,在本文所论述的物理时空部分的内容可以用“第一客观世界”的知觉理论来解释,而诗性时空部分则需用“第二客观世界”的知觉理论才能得以解释,这要求知觉者(鉴赏者)必须对武术套路的艺术、文化知识有相应的了解。有人把知觉比作是通向艺术思维的桥梁,是诗性关联的核心部件。本文认为确实如此,正是有了知觉理论的发展才让我们更容易地发现武术套路中除了物理时空之外还存在诗性时空。
如同样一个马步冲拳或弓步架挡动作,运动员可以用不同的风格表现,可以是南拳的刚猛;可以是长拳的舒展;也可以是八卦的圆滑等等。从时空结构来讲,它们几乎没有差别或者只是细微的差别,但在精神意识上却很大差别,所以构成不同的风格。而作为知觉者(可以是裁判或教练等等),则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才能辨认运动员练的是什么拳种以及其练的水平如何。这一现实例子恰好也说明了诗性时空中鉴赏者和鉴赏对象两个组成部分及其它们的相互关系。
(1)对武术套路时空方面的关注是极其必要的,不管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教学、训练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时空不是彼此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而是互相渗透的时空体,在实践教学和训练中不可只看到其中一面。
(3)诗性时空的存在是武术所特有的民族魅力;是武术中不可缺少的;也是与其它现代体育项目的不同之处。这一意识也可为武术套路发展中的取舍提供依据。
(4)物理时空和诗性时空的论述告诉我们武术套路中除了物理性的技术动作之外还有艺术性的精神、意识和风格的存在,而且我们需分别以物理思维和艺术思维来看待武术中时空的不同层面,这有利于学习、训练和鉴赏等等。
(5)诗性时空的知觉解释可进一步说明我输套路的艺术表现除了创作者之外还有赖于鉴赏者对武术的了解和既有知识,为武术套路今后的时空和知觉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注释:
[1]李烈炎.时空学说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543.[2]《巴赫金全集》第一集:《哲学美学》,晓河等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李凌云.运动生物原理在武术运动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20.
[4]熊志冲.心灵的慰籍与人格意识的欢乐——中西古代文化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1985(5).
[5]张建永.感知觉的消解与建构[J].船山学刊,2001(3):103.[6]同上
[1]JohnB.Best.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3]埃莉诺·J·吉布森.知觉学习和发展的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RobertJ.SternbergWendyM.Williams.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B.英海尔德H.辛克莱等.学习与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康 德.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