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娟 李劼晟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006)
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不断推进,引起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变迁,在西方文化向外扩展的过程中,非西方化的社会也耳濡目染的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东、西两种文化的冲突幅度有大有小,冲突时间有长有短。武术,源于一个不征服的民族,一个农耕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教化人性、追求过程的运动,其本身存在一些在当下时代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因素。而强大的西方体育、趋于完善的奥林匹克运动、时尚的域外体育却不断挤压着武术文化的生存空间,其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越来越逼仄,声音越来越低沉,影响越来越式微。在全球文化的交融与竞争中,强势文化必然要通过不断衰减弱势文化的质量、淡化弱势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同化弱势文化来得到迅速发展。因此,如何在这样狭窄的文化空间里重新唤起人们对武术的尊重就显得尤为紧迫。
时代是社会和人生的历史折射,也是对历史和未来的理性规约,所以传统文化只有汇入时代文化的潮流,融入时代文化的血液,才能焕发出活力和生机,才能凸显出意义和价值。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在身体文化中的一种归宿和依托,处处渗透着中国圣人的哲学思想、兵法、伦理道德以及后人的不断继承与创新。因此,中华武术只有甘于寂寞、开掘厚重、感悟社会、深潜高层,才能入主时代,把控脉动。
武术流行的前提:甘于寂寞、开掘厚重。在一个生活底子空虚,寂寥乏味、主体欲望繁多,价值观念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容易受到抑制与缺位。基于此,源于现实,浓缩而凝聚真情实感的中国武术也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很多学者提出了“越武越寂寞”的说法,比如学者王岗认为武术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繁荣后走向了低谷,至今零落飘散,门庭冷落。然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来自内部和时代接轨的不畅和外部对其空间不断的倾轧,以致使其处于逼仄的地位和难堪的处境,甚至许多地方拳种任其淹没在败落的文化蒿莱里和任其挣扎在大众文化的喧嚣之中。在这种尴尬不利的处境下,武术只有认清了“我是谁”与“为了谁”后才能蓬勃发展,才能找出根深叶茂的武术大树,才能找出结不出丰满硕艳武术果实的症结。
谢恩(R.L.Shinn)说:“并非传统变成无用,而是它不再能告诉我们何去何从”。当一个现代武术人要去追寻武术何去何从的依据时,不能凭空出发,最佳的借鉴,应是以传统的基础做起点,然后把问题引入现实的处境。如尼采哲学倡导:任何外在表现都要回归身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对于陈王庭的闲来时造拳,农忙时耕田的生活意境,富含阴阳与五行的人生哲理,我们应不断的进行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中和”的价值观长期影响并铸造了中华民族和平文弱的性格,武术的“不打”即是这种文化的特性和民族的属性彼此相溶而散发出的魅力,同时“不打”也与当下时代之潮相吻合。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我们必须关注其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被西方思想充斥着的学校体育,正在使我们一代代黄皮肤的炎黄子孙,逐步遗忘着维系民族命脉的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体育的认同,已经很难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文件,明确提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增加武术课的教学时数和内容,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将细化落实武术进学校的教学内容、联合组织师资培训、设法增加武术传统项目学校的数量,提高武术传统项目学校的质量。
学校武术是现代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国民传承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武术教育对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应继续做好武术操的推广和普及,使武术健身操和广播操一样,成为全国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推动武术教育工作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持久开展。更重要的是使其成为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教育部门将把武术段位制和武术操结合起来,使校园武术运动,今后将与广播操一起成为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的广泛参与才能使武术的发展有坚实的后备力量,不竭的动力源泉。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的同时,也会引进另一种文化”。中国武术影视巨星的诞生,都是一次次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他们将电影作为武术传播的主要媒介。虽然电影票价很高,但因文化表述的差异出现了正在看和正在重复看的现象。文化的不同使局面几乎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譬如随着泰国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修身养性时间由原来的几年缩短成几个星期,刚学会一点念经礼仪,就返回到现实的物质世界。对传统文化的敬而远之值得我们与思考。
在人们消费越来越向文化接近和靠拢的时候;越来越倚重于在体验中获得精神的宽舒、心灵的慰藉,我们的武术产业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产业化”的浪潮中,在货币利益的角逐中,也不能置换和取代思想的作用与地位,否则便自会从根本上失去文化的价值与光彩,乃至伦为仅仅是徒有其形的文化躯壳。因影视武术多而滥、多而差的结果,常常是好作品容易被浑茫和芜杂所淹没,也让消费者过多地耗费在鉴别与择漉上,甚至还难免要让观众在披金淘沙中受庸品之忧,饮劣品之鸩,挨废品之烦。武术在一半冷淡,一半粗俗的影视产业中的发展,必须凸显其拳种的核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影视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些作品中,精神变软了,物欲变硬了;心灵萎缩了,肉欲增强了;人格矮化了,私欲膨胀了。”显然,平庸化、低俗化、利欲化和无前提条件漫无目的追慕西方后现代主义,已成为实现文化创新的一种不容忽视的障碍。
流行之所以流行,是否和权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流行的生产和制作中,首先必须以雄厚的财力、经济实力做保证,加上上层的权利的控制及其新制度才能广泛地、良性地传播。
伟人邓小平曾题词“太极拳好!”激励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参加到了太极拳运动中并因此而获得了健康和欢乐,足以可见偶像和上层人士的参与将会给武术的发展带来新鲜的养料。而现如今人们内心对武术的排斥、外界环境的错误导向,偶像的大量缺失等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当代武术缺乏巨星和武术现在的发展缓慢有着内在的联系,武术缺乏我们这个时代所需的偶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武术需要上层的关心并提供正确的向导,来引导人们广泛进行参与。
养生与武术的结合。为抵御各种疾病及“文明症侯”的袭击,以便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环境,选择健身养生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现代人们面临的现实问题。[2]中华养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武术即通过筋骨肉等“有形之身”的锻炼来达到调养身心的目的,武术是一项身体运动,其背后不仅有文化,同时也具有养生的意义。
纵观武术与养生的历史关系,武术养生融汇了传统道教的阴阳学、中医经络学等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内容并从中吸取了丰厚的养料。老子认为道家主静,用静来养生,主张“清静无为”,清心寡欲。主张精神思想方面的修养,养神健身。武术即在一静一动,一张一弛之中调节着人的身心。很多武术爱好者对于武术中的“气”说理解模糊,甚至认为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妄说,从而影响了习武者习练武术的效果以及人们对武术健身、养生功效的认识,阻碍了武术运动的开展。武术锻炼中应加强对武术的认知,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有选择的摒弃,从而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21世纪是全球社会的结构和人们心态的变化重大时刻,是随之而来的人类生活方式转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是身体选择了传统武术,还是时代文化引诱、操纵和控制身体。时代是对社会和人生的现实关照,也是对历史和未来的理性规约,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武术文化,时代文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最具有现实性,所以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的缺陷,在抓学校武术的基础上,通过上层的广泛专注,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武术的健身娱乐功能,以及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为武术更好的传承和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
[1]http://news.sports.cn/other/2012-10-11/16115.html.
[2]艾斐.时代文化论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3.
[3]李源.从养生视阈论传统武术的价值与现代健身思想的契合[J].山 东 体 育 学 院 学 报,2010(3):39-42.
[4]任学锋.对武术中气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7(10):8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