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晟江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04)
体育训练兴趣主要是指学生对身体锻炼所表现出的一种喜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和基本前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学科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很多体育课程已经和学生的终身体育以及就业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体育运动课程日益增多,体育教学内容逐渐丰富,但仍然有很多学生存在“畏学”、“厌学”的情绪,导致大学生的体育训练水平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如何让大学生能够主观的爱上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是每一个高校体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渐增多,高校的基础设施、设备等基础建设资源日益紧缺。尤其是大部分高校注重文化课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办学资金放在兴建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等,花费在体育训练场地以及器材方面的资金明显不足,导致体育训练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学生体育训练的需求,导致体育训练兴趣下降。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体育训练思想理念较单一,训练形式单一,知识老化,不求进取,并没有明确体育训练的真正功能和作用,缺乏对体育训练的全面认识,体育训练目标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导致学生的训练兴趣低下。其次表现在大学生方面,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明确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认为体育锻炼只有是在自己闲得无聊时用来打磨时间的一种表现,平时更喜欢上网、逛街亦或是泡在图书馆学习。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并没有真实的教材课本,只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学完成,因此学生只能参与体育活动课。而任何一门学科兴趣的培养有赖于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较少,则会大大削弱学生们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加上传统的高校体育训练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主,教学方式呆板、单调、枯燥,教学训练课堂上氛围非常紧张,学生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期保持相对集中的状态,导致训练兴趣降低。
体育训练场馆设施、设备是教师进行体育训练教学,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物质保障。美观大方的教学训练场地、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套齐全的运动器械都会给学生带来视觉、感觉方面的享受,潜移默化的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萌发兴趣。如果说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训练教学的建筑者,则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设备则应该是整个建筑的基桩。因此各大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教育对高校体育训练器材以及设施的相关规定,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规模、条件以及发展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及其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教师教学以及广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
高校体育训练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才可以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以及社会就业的严峻竞争压力。各大高校体育训练教师应该明确高校体育训练是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加强全民族整个素质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向学生们重点总结体育训练对学生自身的重要性,比如有利于学生调节学休时间安排,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勇敢坚强、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素质和品格等等,从而加强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激起他们的体育训练兴趣。
体育训练教学内容应该从教学、教师、学生等身体素质、思想、意识、技能、兴趣、思维、爱好等多方面考虑,合理安排体育训练的教材,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师可以通过真实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比如在“立定跳远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观察跳的距离最远的学生,并进行提问“他为什么会跳得那么远?,想一想除了自身的运动天赋外,是否还具有其他的基础条件?”这时会有很多同学竞答,腿长、力量、下肢具有较强的爆发力等等,教师可以继续发问,“应该如何提高训练效果?”通过这种循循善导式引导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体育训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师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利用学生身边中较为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设计。比如学习“鱼跃头手前滚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解若在骑车过程中,前面突然受到阻挡,身体重心不稳前冲即将落地的瞬间,此时鱼跃头手前滚翻动作正好是大显身手的时候,可以用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外界的创伤。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是提高体育训练教学的中药催化剂,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俗话说。只有“亲其师,信其道”,体育训练教师应该转变对学生的态度,放下教师威严的身段,给学生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关心,多一点信任,多一点照顾,对所有学生应一视同仁,让学生们能够感觉到受尊重、被关爱的感觉,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学生也会因为教师这个人,而对相关的体育训练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由厌学、畏学转化为乐学、爱学。
在高校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兴趣培养途径应该是适时地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信心。教师并不应该仅仅以期末一次性体育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更应该注重学生平时的体育训练表现,比如在学生训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表现、动作掌握程度等等,教师都应该关注,善于从学生的表现出找出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并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或者形态语言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明白自己有独特的优势和长处,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畏学心理的学生,更应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激发他们的体育训练兴趣。
现阶段,由于高校办学条件、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体育训练意识淡薄等诸多方面原因导致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训练兴趣低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与我国人才培养以及素质教育改革背道相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是学生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不竭动力,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体育训练的基础设施,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1]曾玉山.当代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4):348-350.
[2]史兰,崔建.在田径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192.
[3]赵巍.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8).
[4]虞定海.以终身健身思想指导高校体育训练课教学改革[J].湖南体育训练,2010(1).
[5]季华,赵华丽.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