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天津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①

2014-08-15 00:54李国东崔晴晴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6期
关键词:少林寺天津民族

李国东 崔晴晴

(天津城建大学体育部 天津 300384)

体育旅游是我国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体育旅游作为我国未来旅游产品建设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已经成为当下极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城市结合本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着力推出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不仅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地方群众体育活动,开发体育旅游成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 体育旅游的含义

旅游作为一种古老的行为,是人们拓展视野、休闲心情、增强体质,感受自然情趣、风土人情的一种生活方式。关于体育旅游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关于人们出游前往某地参加各种运动会的历史典籍中。直到19世纪后半期,消遣概念的产生并随着欧美国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发展,休闲、度假、疗养、健身、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体育旅游也逐渐发展起来。体育旅游是特指旅游者以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以获得身体健康为需求动机的一种消费行为,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

2 基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天津体育旅游资源

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它的体育形态,成长、成熟于各个区域的民族体育不仅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而且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气息。体育旅游作为经济和文化并存的社会现象,体育旅游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体育文化的挖掘。将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综合特色和优势,保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迄今经历600余年。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就自然旅游而言,天津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胜地,但天津有着丰富而又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武术文化、养生文化以及近代体育的发祥地。

2.1 天津传统体育文化的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技击为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天津有着广泛厚重的群众基础,民国《天津县志》记载,天津人“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天津经历600余年,几经变迁,依然在全市范围内沉淀下了武术文化的浓厚气息。

(2)养生文化。养生文化包括以静养生、以动养生和动静结合三个类型,又经历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和休闲自娱三个阶段。天津的传统养生文化主要包括导引养生功和健身气功两类,其中“津门武林二张”创编的“合气健身操”和“龟鹤拳”最具天津特色,目前已被国家体育局列入向全国推广的大众养生健身运动项目。

(3)民俗体育文化。天津的民俗体育文化大致可分为民俗体育花会和体育竞技两类。入选天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宝坻区的林亭口高腿子高跷、津南区的海下文武高跷、汉沽区的汉沽飞擦、塘沽区的大沽龙灯、南开区的风筝魏风筝、北辰区的虫八腊庙小车会、南开区的天津皇会;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和平区的竞技麻将、静海县的大六分村登杆圣会、武清区的永良飞叉、蓟县的独乐寺庙会和塘沽区的潮音寺民间庙会等。

2.2 传统体育文化为开发天津体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发展天津体育旅游的重要部分。目前天津比较著名的体育旅游资源有

(1)霍元甲的迷踪拳。西青区精武镇霍元甲陵墓及其所习练的迷踪拳。霍元甲,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今属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2009年南河镇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精武镇。精武镇的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包括霍元甲陵墓、霍元甲文武学校和迷踪拳的习练者讲解示范。

(2)河东拦手门。拦手门作为中国拳派之一,至今已经有350年的历史。2010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拦手武术属于长拳类,讲究练养相兼、内外双修。已经有十一代传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是中国武术久负盛名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拦手门的起源有一种说法为少林的一支自清初传入天津,在拦路拳和练手拳的影响下,1650年由李金刚、封水伯等人创始于天津大直沽天妃宫庙。

(3)红桥回族重刀。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回族重刀由津门著名回族武术名家曹克明先生创建,现已嫡传五代,拥有一百多年历史,已经于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曹克明先生继承先父“回族大侠”曹金藻阿訇的遗志,在本门刀、抱石、礅、拳铲等功夫基础上,独创“曹门刀式”。

(4)蓟县盘山上的北少林寺。自古就是旅游胜地的盘山山清水秀,坐落于此的北少林寺是唯一的以“北少林寺”冠名的少林寺,与河南登封的少林寺有着深刻的渊源。元朝的福裕大师为扩大少林寺影响,分别在和林、太原、蓟州、洛阳、长安分设五个少林寺下院,只有洛阳和蓟州的下院以少林寺冠名,后来发展的少林寺护寺下院共达二十三所,皆在中原地区,各有独立寺名,未见以少林冠名的。因此北少林寺的冠名尤为珍贵。

3 天津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体育旅游实质上是一种体育文化消费,这种消费活动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审美意识、价值观念、创造能力和体能素质。人们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接触不同的自然风光、民俗习惯和历史风貌,参加带有区域特色的体育活动,以亲身体验来感受地方文化,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成为推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强大内驱动力。

天津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在各级政府的规划和推动下,天津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多项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得以有序开展,并已成为发展天津经济、弘扬天津精神的重要环节。纵观天津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整合重塑体育旅游产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并赋予其更为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民族体育文化特点的体育旅游线路等方面略显不足。因此,依托城市,进一步挖掘丰富传统体育文化是实现天津体育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丰富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体育旅游发展。传统体育通常是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并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天津传统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如精武精神、盘山北少林文化。深入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科学合理地利用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以丰富的体育文化为内核来开发旅游项目,这种模式将有力促进天津体育、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对于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依托城市,重塑天津现有体育旅游产品。注重整体设计理念,整合天津市现有的旅游产品,以天津市民族传统文化为发展方向,依据天津市近中期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一带、三区、九组团”的旅游发展规划,以旅游为基础、体育健身为目的,本着发扬民族特色文化的方针,综合全面发展天津市体育旅游。

(3)培养综合性体育旅游人才。对现有体育旅游的组织管理人员、体育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体育旅游相关的专业训练,通过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加深对天津历史、体育文化的理解。此外,旅游部门可以与天津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开设与天津传统文化、体育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相适应的专业,培养专业性人才,利用长期的合作,来解决景区体育旅游表演人才短缺,同时还可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4 结语

天津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和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使天津具有开展体育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21世纪是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为民俗体育的勃兴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也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天津民族体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形成规模化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可以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天津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John Zauhar.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f sports tourism[J].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2004,9(1).

[2]Chon,Kaye Sung,Simon Hudson.Sport and adventure tourism[M].Routledge,2002.

[3]翟晓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城市社区体育研究[J].体育研究,2012(5):131-132.

[4]杨及春.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15-17.

[5]任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6):29-32.

猜你喜欢
少林寺天津民族
如果天津有“画”说
编辑部的故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之眼》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