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思考

2014-08-15 00:54刘华琼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6期
关键词:体医医学生体育运动

刘华琼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遵义 563000)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培养具有专业性人才的学校,体育教学更应该与医学专业相结合,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即: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原则。在体育的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医学生强健的体魄、扎实的保健理论和热情服务于病人的耐心与细致等。调查显示,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学生塑造良好的服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是医专院校中,学生对于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差,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根据调查问卷,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对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进行研究,提出几点策略。

1 体育运动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体质、强健体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经过调查研究,体育锻炼不仅对于体质进行改变,还潜移默化地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积极地引导与暗示,也是增强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将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指标进行调查,如自我认知、情绪、性格等的影响[1]。

1.1 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级在校大学生234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30人,女生104人。

1.2 研究方法

根据调查的需要,查阅相关资料,科学制定医学生在校学生日常体育运动的参与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次数);参与运动的项目;运动后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对于体育教学的意见反馈等等。

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问卷245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234份,有效率为93.6%,通过对有效问卷234份进行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高等医专院校医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一般,有一半以上(52.1%)的学生每周体育锻炼2~3次。大多学生都能意识到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使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力,也需要有足够的体力支撑他们去完成专业。从锻炼的时间上来讲,将近半数的学生(49.7%)持续时间能有30~60min。同时,还可以发现:42.7%的学生往往是以周期性运动项目为主要锻炼手段;40.2%的学生以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为主要锻炼手段;17.1%的学生以混合类运动项目为主要锻炼手段。而学生们反映制约他们参与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场地有限和器材偏少,同时也缺乏课余指导教师的指导。

1.3.2 不同体育运动参与程度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依照体育人口的界定标准[2],将周锻炼次数≥3次且每次锻炼时间≥30min的被调查者划入参与程度较高组别,将周锻炼次数<3次且每次锻炼时间<30min划入参与程度较低组别,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参与程度较高组别在各因子得分上均低于参与程度较低的组别;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上存在非常显著型差异;在偏执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明显优于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者。另有研究表明:我国18~29岁正常人的SCL-90各因子在1.34~1.76之间[3],而医学院校体育运动参与程度较高组别大学生的各因子得分区间为1.28~1.60,明显低于国内常模;表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思考

2.1 明确教学目标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培养具有医学专业人才的学校,应将其专业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即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原则。在体育的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医学生强健的体魄、扎实的保健理论和热情服务于病人的耐心与细致等。这样,通过医学和体育相结合,利用体育锻炼加强医学知识,用医学知识来改善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方法,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围绕这个教学目标,科学、有序地改编体育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对教学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教育信念和理想信念。教学理念也是建立在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的,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再面对学生的专业特征,以提高学生“自主性”。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能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学生塑造良好的服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达到医学和体育的有效结合,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才能更好达到教学效果。

2.2 合理安排课程

课程设置关系到一个课程能否良好达成的重要因素。合理安排课程,在科学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再根据学校课程的具体情况,制订科学有效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要以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为依据。也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调整以满足不同的专业和性格的学生的需要。如临床专业的学生,今后面对的是病人,见得最多的是病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要给病人安心,也要处理好医患关系。

针对这些特点,可以安排提高反应能力的练习来增强应变能力。还有,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要从事护理方面的工作,针对这个特点可以增加长跑运动和手臂、手指力量的练习。选择与医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从多方面设置教学内容,切实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

2.3 加快教学改革,形成体医结合

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为实现体医结合,必须加快教学改革。首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课时说课”。利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清楚知道每次课的定位、内容、学法和教学过程等。这就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次,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各自利用多媒体信息,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体育运动,熟悉体育技术要领和动作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体育运动的知识。

在基础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选项课,满足各类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也能体现个性化教学以适应个人运动的专项特长。利用对选项课后分析判断不同学生的运动机能,对于运动机能好的学生增加练习难度、高度、深度来更加提高他的运动机能,对于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努力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毕业后也能够因地制宜,灵活有弹性的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体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培养具有医学专业人才的学校——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对医学的了解、区别和掌握长期参与体育运动人群跟普通人群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别。

2.4 加强教学评价,形成强效反馈

教学评价是教学是否达到效果的一种信息反馈。之前的传统教学评价,往往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其实,科学、有效、合理的评价应该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起来的。根据不同的体育活动形成不同的教学评价。

在选修课的评价上应该更灵活些,不仅要看教学期末考试中的成绩,还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体育基础。了解学生体育课参与活动的表现以及课外活动锻炼的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体育基础差的学生也有信心快乐的参与体育活动。

总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具有医学专业人才的学校,将医学专业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即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原则。在体育的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医学生强健的体魄、扎实的保健理论和热情服务于病人的耐心与细致等。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学生塑造良好的服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应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上进行改变,合理安排教学安排、加快教学改革,形成体医结合加强教学评价,形成强效反馈,从而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开展得更好。

[1]毛立群,周思洋.医专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分析[J].体育与艺术,2010(4).

[2]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

[3]姜建华,策晓虹.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3).

[4]斯图尔特·比德尔.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20(4):71-74.

猜你喜欢
体医医学生体育运动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体育运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