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敏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近年来学生体质一直是当今体育界的热点话题,最近在高校发生了一系列中长跑“猝死”事件,例如:(1)据新华网2012年11月14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女子3000m和男子5000m项目被取消,西安30多所高校也取消长跑项目;(2)据央视网报道:2012年12月10日上午,上海杉达学院大二男生小汤在上篮球课时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发生了这一系列的惨痛的事件,导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各大高校相继取消了3000m以上长跑。那么我们就应反思一下,高校中长跑项目真的应该取消吗,难道真的要“因噎废食”吗,当然我们应大声说“不”。
“猝死”又称为“急死、内因急死、病理急死和非创伤性急死”。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以及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对“猝死”的定义是: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而对运动性碎死的定义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2]导致“猝死”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心肌的缺血、代谢坏死;另一种是机体缺镁。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发生中长跑“猝死”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
2.1.1 应试教育下体育被轻视,导致学生体质在下降
目前,虽然我国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倾向仍然很严重,出现了片面重视智育,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的现象。从上级领导和教研部门来说,对智育高度重视,措施具体,管理力度大,研究比较深入,并不断总结和推广经验。而相对于体育而言,则往往停留在一般号召和例行公事的布置上,既缺乏实施和管理措施,也缺乏宏观调控,以至于在不少地方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的局面。为了抓智育,把必要的德育活动挤掉,还超出国家规定大量延长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因而,学生视力减退、肺活量下降、神经衰弱等身体素质欠佳等身体素质下降的现象已成为突出问题。
2.1.2 高校体育锻炼的资源不足,导致学生没有锻炼习惯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很多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不足,运动场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明显不足。一些学校没有按有关规定安排体育预算经费,对体育经费投入过少,更有甚者,一些学校把体育场改为家属楼和商品楼,牺牲了广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场所。严重影响大学生班级课外的体育锻炼,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2.1.3 高校体育教育的落后,导致学生失去运动兴趣
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或严重与社会发展、脱离了现实生活,使大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培养目标的偏差滋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与过大压力,导致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方式随心所欲;校园体育活动过少;对身心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措施不得力。高考的竞争,从学校到社会,从家长到学生整天围着分数转。[3]而学生的体育活动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1.4 家长体育意识的薄弱,没有起到督促作用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实施,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在大幅度增加。由于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而营养过剩已成为现实,更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希望自己的孩子博学多才,怕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影响文化学习,不让孩子参加过多的体育活动。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不愿意参加长距离的训练的主要原因是怕累,太无聊。对不愿意加入体育锻炼的多种理由进行选择时,64%的学生选择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28%的学生选择没有时间、家长不支持等。
2.1.5 学生自身体育锻炼意识差
如果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去参加体育锻炼,那么其身体素质又何尝不会提高呢。关键是大学生都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的体质,都知道体育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但是有许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较少。许多相关研究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少的原因怪罪于学校场地、器材的不足、学习和就业压力大、课外体育缺乏组织、指导等。可见,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水平,这是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最根本的因素。
独生子女的死亡危险:在黄润龙的《中国独生子女:数量、结构及风险》一文中使用了1990年全国人口各年龄组死亡率计算了0岁后各年龄组累计死亡率,假如母亲25岁生育,则母亲为40、50、60、70岁,子女为15、25、35、45岁时累计死亡率分别为5.05%、6.21%、7.63%和10.06%。上述结果与中国计划生育协会2006年基线调查结论基本一致。
由此,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地震、洪水、飓风、房屋倒塌、遗传病、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等。因此,死亡的发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家庭带来了致命的风险,但从科学的理论方面来讲,偶尔的突发事件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3.1.1 改善体育器材、场馆设施建设
近几年各高校虽然加快了体育场馆、设施等的建设,但由于经常锻炼的学生,对场地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经常锻炼的学生提出没有空余场地加之现在高校的扩招等原因,仍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所以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进一步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1.2 调整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体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学校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和体育综合素质发展与提高最为关键的一环。现代教育改革,注重课程的完整概念,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因此,目前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是很难解决大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问题。只要在改革过程中抓住了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高校体育课程就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3.1.3 学生要加强自身体育锻炼意识。
从学生的层面来讲,自己的身体是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资本,如果说身体资本没了,一切都无从说起,自主时间的合理分配、体育锻炼的主动积极性在老师、辅导员的引导下正常地开始,不让自己的身体成为自己学业事业前进的累赘。要了解自身身体素质情况,多加锻炼,不带病参加体育锻炼;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体育活动;时刻保持对自己身体的高度责任心;对体育伤害事件说“不”。
广州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体育教研员李志辉曾与英国同行交流,他发现英国有很健全的校园安全事故防控体系。“他们完全由第三方机构来负责,主要就是保险公司,他们一是做好校园风险评估和控制建议;二是直接参与处理责任事故的赔偿,包括送医院治疗、关键的责任认定、赔偿事宜等,‘一脚踢到底’,不只是收保费,付赔偿”。
一名资深体教界人士建议,应该效仿国际先进经验,引入第三方机构介入处理校园安全事故,降低或分散风险。“关于学生保险的文件、标准很多,但执行层面很粗,赔偿款项到位也不及时,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家长把事闹大的心理”。
通过近期发生的几起大学生跑步“猝死”事件,可以很明确反映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体质存在很大的问题,理论上讲青少年正是运动的黄金时期,身体各项机能正处于最佳状态,是不可能发生“猝死”这样的事件的。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认识到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引导因素或者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只有找到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才能使我国高校学生体质有所提高,类似这样的事件就不再发生。我们不能纠结于到底是否取消高校长跑项目,因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长跑上,而是在我国体育体制发展的不健全,课程开设的不先进性,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这样就可以从根本避免“猝死”这类事件的发生。
[1]李磊.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9.
[2]韩孝栋.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6(19):23-24.
[3]程花.试析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成因及事故责任认定[J].科技信息,2011,5(15):6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