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彬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社会的稳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需要我们平等地爱护、保障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弱势群体的权益。关注弱势群体权益包括劳动就业权利、经济利益权利、民主权利以及创造人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平等权利[1]。《国际体育运动宪章》的第一条第一款就明确指出:“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由于弱势群体体育权利实现的难度较大,无论是在国际法上还是在国内法领域[2]。因此现阶段仅从法律的角度来保障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把这一问题落到实处。体育的主要作用是强身健体,而体育健身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并且参与程度广,因此体育健身活动将是保障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的重要手段。关注和支持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问题,提高他们的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体育的投资是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
当弱势群体的经济水平下降到难以维持生计的时候,他们最有可能的行为就是走向政治选择,采用各种非理性的甚至是暴力的手段来对抗和破坏现存的政治秩序和社会规范,试图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现状。体育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和“社会竞争缩影”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折射,它具有宣泄情绪的功能,在运动中能让人们精神得以缓解,身体得以放松,情绪得以发泄,从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3]。因此,保障社会稳定除了需要法律法规强制和道德教育规训外,体育这一特有的文化活动也可以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体育健身活动来缓解和宣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减少弱势群体由于失业、下岗等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各种社会矛盾,这将有利于各项事业朝着稳定、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所以,充分发挥体育对社会的控制和调节功能,关爱以及尊重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做好弱势群体稳定工作的关键。
一个和谐融洽的社区需要良好的社区文化心理环境,对弱势群体的体育人文关怀可以有效的营造出这样的环境。首先,它有利于社区的道德建设。这种体育人文关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的美德是广大居民心理认同的基础。其次,对弱势群体的体育人文关怀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居民的情感资源,从而成为他们奉献爱心和人际关系沟通的载体和渠道。再次,对弱势群体的体育人文关怀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社会参与能力,让他们有归属感,从而以主人翁的心态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成为建设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体育是人类自我控制和调节机能的一种形式,通过身体活动调节人体机能达到一种身心和谐的状态[5]。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将对其全面发展和精神愉悦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作为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体育活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弱势群体通过体育健身可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生命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调节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通过体育健身有利于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有利于塑造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6]。
经济因素始终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通常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较差,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生存的需要而工作生活着,如果有效地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使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空闲时间,那么自然就会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参与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因此在充分保证其经济状况这一前提条件下,体育健身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生理因素是制约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对生理残障者、老年人这两类弱势人群参与体育健身的影响最为突出。心理因素是影响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弱势群体在参与健身健身类活动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因为健身活动具有较高社会交往性质。他们参与健身活动时会有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形成之后将很难消除,需要全社会的长期的共同努力、共同关注。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健身活动必要的物质条件,本身社区体育场地资源就短缺又不能保证放率。而从全民健身小区体育设施的基本配置来看,较少顾及或忽视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如老年人和残障人等。这类人群或因年老体弱、历尽疾病困扰,或因肢体残缺、饱受残障的痛苦,进而对体育锻炼也表现出更强烈的愿望。而适宜这类人群体育锻炼设施的相对短缺削弱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
当前,从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来看,仅依靠物质层面上的帮扶是不全面的,必须建立包括体育帮扶在内的综合反贫困对策体系[7]。对弱势群体的体育帮扶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个身体层面的意义,弱势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体弱多病的或者在健康得不到保障的环境中工作。那么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对弱势群体来说显得更为重要。第二,体育健身是一种健康愉悦的娱乐活动,经常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可以调节弱势群体因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体育健身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社会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以此来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弱势群体改变自身弱势地位的信心。第四体育健身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手段。
将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服务纳入到整个社会支持网络,在社会支持的大框架下发挥作用,是解决当前我国弱势群体体育健身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对于弱势群体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生理层次的需求,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对弱势群体提供救助服务需要各种社会形态参与,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着手。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弱势群体就业,逐渐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推动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8]。其次是社区要改善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与非政府体育组织、社团以及私营体育俱乐部的联系,争取他们能够为社区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体育服务,以丰富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9]。最后作为个人来讲应该是尽自己所能去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政府建立社会保障,社区优化体育服务,个人的鼓励和帮助,将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服务融入到整个社会支持网络中去。
在媒体极度发达的今天,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改变社区弱势的传统观念和健身意识,从而使他们树立体育参与意识。让弱势群体充分认识到体育健身是实现由弱到强转变的重要条件,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焦虑心情,使他们从歧视和偏见的困境中走出来,获得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和战胜自我[10]。
因弱势群体自身主、客观原因的制约,普通人群适用的健身内容、手段和方式对他们来说可能适应不了,这样将难以吸引他们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更不可能使体育健身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习惯而长期坚持,因此开发和拓展弱势群体体育健身内容,研制和推广适合他们健身的手段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构适宜弱势群体健身的活动内容方式、手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运动项目的罗列,而应是保证其健身、健心目的实现的和社会凝聚力的、易于生活化并符合弱势群体主、客观条件的体育运动项目、方法、手段的精选与整合[11]。
[1]曹勋.发展弱势群体体育构建和谐社会[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1):25-26.
[2]朱琳.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法理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1(5):35-39.
[3]常娟.城市弱势群体与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J].体育科学研究,2005(1):28.
[4]陈宁.加强对社区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J].社会科学,2003(6):73-78.
[5]金川江.从身体维度审视体育教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2):84-87.
[6]徐杰.构建和谐社会中弱势群体健身问题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1):64-66.
[7]袁革.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与体育帮扶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373-376.
[8]徐焕新,董新光.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中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2-5.
[9]杨耀华.城市弱势群体体育权利保障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1):18-21,39.
[10]张广林.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模式研究[J].社科纵横,2006,21(12):179.
[11]张红坚.社会弱势群体中实施全民健身的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