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岷婕 肖忠琼 黄嘉陵
(1. 绵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2. 成都中医药大学 外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75)
《泽基格布》是一部记载羌族英雄泽基的征战经历的神话故事史诗,其翻译的质量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就以《泽基格布》为例,对民族文学英译工作的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文学著作的翻译,尤其是民族文学的翻译,对于文学内容的质量和所要传达的民族精神都有深刻的影响。好的翻译作品对于传播民族文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组采访莫言的时候,莫言对其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做了很大的肯定。他说:“我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因为我的团队把它翻译成了十分精确的瑞士文,这样到位的表达才能传递出我作品的思想和主体。也很能够被外国人读懂,这是成功的一个基本点。”通过莫言的这一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翻译水平对于文学作品发挥其本质特色的巨大作用和翻译团队对于文学走出去来说的重要性。
在民族经济基础日益强大的前提之下,民族文化也越来越广泛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民族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一个必经之路就是对其的翻译工作,这也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民族进行文化传播、交流的最重要途径。如今,《泽基格布》已经被翻译成各种外语文字,在这些翻译中基本上都没有按照原始的文学进行翻译,大多加入了翻译工作者自身的认识,翻译的顺序也发生了颠倒。
(一)名称译音问题不规范。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学著作的名称译音问题不规范。中英文译名的规范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都已经特意地做过订正,列出了经常遇到的一些名称的正确翻译。但是这一列表所代表的文学作品的名称是极其有限的,在80年代又做了修正。尽管两次对英译过程中的名称规范问题进行了规范和修改,但这些规范和所能涉及到的文学名称都不能全貌地反映语言文化内部的结构和意义,导致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译的过程中不能保持原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英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原作品的曲解,阻碍了民族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二)翻译中断字断句的不合理问题。在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过程中,或者他译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断开翻译的不合理。例如在《泽基格布》中的最后结尾部分内容是:泽基率军返回如波家园,砍出寨前的野草,开启牛粪封记高房门,欢庆全师而出,全师平安没有危险,为此,泽基端来了九年陈酿的青稞酒大饮,煮好了九代存放的猪肉、腊肉,烧起万年的篝火,杀了三千只羊和八百头牛,民与神一起吃喝,共同享受战后的安宁。[1]但是根据中文版来看翻译的文章,就会发现它的用词没有力度,个别的单词用的只是书面的一般意义,而且段落和词句之间的连接和分开失去原文的逻辑性,它的英文翻译只是在通读整个段落之后根据其整体的意思来进行总体的概括和对应词句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版中文具有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一)翻译中很难实现文字词句的直接对应。《泽基格布》是一部记载羌族民族英雄泽基的征战经历的神话故事。主要讲述了泽基不平凡的一生和他为了替父母报仇和28位神灵发生战争,最后胜利返回家园享受田园生活的故事。小说也以主要刻画的28位神灵的性格特点见长,每个人物都有笔墨对其性格进行刻画。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忽略了对重点人物性格的刻画,表现的程度远远不如原版小说的描写精致。《泽基格布》里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泽基,原文记载其个性特征极为鲜明,而在英文的翻译中只是对文字的直接对应译意,没有系统地表现出人物的主要特征,缺乏原版文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所能给读者带来的气势感,这就是对文学作品在整体的思想表达上的理解不到位,导致英译版本失去了原版文学的文学意蕴。
(二)翻译中很难达到中文作品的原生态效果。羌族民族英雄史诗《泽基格布》的全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九个部分,这九个部分在中文版中没有通过总结的形式罗列出来,只是在通读全文之后能够总结出来;英译版就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作品,引起读者的一些曲解不免时有发生。
(三)翻译中英语词汇表达原文内涵显得乏力。在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所有28位经过羌人城的神灵都会问泽基同样的问题,即“泽基格布,我问你,千万神军哪里来?千万神军哪里去?千万神军做什么?”泽基格布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即“我从如波神地来,千军万马芋达去,复报父母双亲仇”这一简单而多次重复的对答是羌族民族英雄史诗《泽基格布》的一个经典细节。这几句话的重复出现,其意义就是:泽基格布发动的战争,造成了28位神灵的焦虑情绪,引起了各方利益关系的变动,意味着将来的格局要发生很大的变动,这简单的几句话意味着关于战争的很多东西。而英文翻译版本虽然能直观表达出他们说话的内容,但是读出其潜台词的力量不足,英文单词运用使得英文翻译版本的表达达不到中文的效果。
进入21世纪,信息爆炸现象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就要求把国内好的民族文学作品不断输出,又要保证质量,否则再多的民族文学作品也只会变成信息垃圾。这就对文化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得不承认我国文学翻译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了文学译制作品与国际的接轨。那么,合理有效地改进文学翻译工作的学科建设性问题,对于推进民族文化更好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扩大和规范现有的专业文学翻译队伍。目前,我国有很多质量很高的文学作品没有得到整个世界文坛的认可,只是在国内有很好的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大量的文学作品没有被翻译到国外,用各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被翻译到国外去,其翻译质量也是不高的,不能引起国外文坛的注意。
(二)民族文学作品的英译应将域内翻译和域外翻译相结合。域内翻译是指在本国内其他地域或其他民族的翻译;域外翻译是指文字作品在国外被译制成不同语种的翻译。类似于《泽基格布》这样的少数民族史诗还有藏蒙史诗《格萨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等。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史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珍贵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人数相对于汉族来说少得多,他们的语言除了本民族使用外,很少被更过的人使用,这就为其在国内的传播增加了难度,更别说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译制成英文到国外去发行。鉴于此,在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注意把域内翻译和域外翻译相结合。
(三)抢救民族文化需要重视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史诗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主要记载了一段时期内这个民族的特点、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等,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写照。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恰到好处地处理翻译的细节就会把文学作品翻译得面目全非,导致其不能正确表达文学作品的真实意思,不能反映其民族特色。
总之,要想促进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学接轨,民族文学的翻译(尤其是英译)工作是其必经之路,而且民族文学的翻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文学作品能否得到国外读者的认可。为此,壮大和规范现有的专业的文学翻译队伍,将域内翻译和域外翻译相结合就成为改善这一现状的必要措施。
[1]刘发俊. 史诗《泽基格布》搜索、翻译三十年[J]. 民间文学论坛,2009,(5):22-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