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旅游词汇的英语翻译

2014-08-15 00:53宋晓桃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旅游景点外国游客拼音

宋晓桃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引言

众所周知,翻译是各国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放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我国进行参观和学习。如何准确将中国的旅游景点及其文化进行无缝对接,是实现和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是一个旅游大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拥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与历史遗迹,也有很多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与具有乡土独韵的地区景点。所以,将其中的旅游词汇进行汇总和归纳,建立统一的翻译规范是翻译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不同的旅游景点特色入手,并借鉴了相关的旅游词汇翻译的研究成果,对一些旅游词汇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一 旅游词汇中涉及宗教的翻译技巧

在我国旅游资源中,具有宗教色彩的景点随处可见,比如少林寺,观音阁,五台山等等。有道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传于印度兴于华夏的佛教文化,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中都有很多特色与魅力,每年吸引着很多外国游客的前来参观旅游。关于佛教及道教中相关词汇的翻译,我们首先要对其文化特点以及与西方游客宗教文化中的差异,进行比对从而实现求同存异,实现翻译词汇意义的准确表达。

首先,旅游词汇中涉及宗教的翻译要注意文化差异。与西方宗教不同的是,我国的佛教传自于印度,所信奉的神叫释迦牟尼,为供奉他而修建的场所叫作寺庙。西方欧美国家所信奉的神被称作上帝耶和华,供奉其神像的场所叫作教堂。他们所颂扬上帝的经书叫作Bible,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圣经》。在佛教中所诵读的叫作佛经,其中包括《心经》、《金刚经》等等。佛教文化主张人的修持,主张人要慈悲为怀,主张人要积福,主张皮囊死后去往西方极乐世界等等。

其次,在尊重对方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旅游词汇中涉及宗教的翻译要在体现我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兼顾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差异。我们要尝试挖掘词汇本身所要表达的意义,并寻找英语中相应的词汇来进行匹配和对接,这也符合国际翻译界所流行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有一批外国使团来我国参观访问,宴会结束以后,主办方邀请他们观看《梁山伯与祝英台》。节目名出来后,很多外国宾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周恩来总理急中生智,让工作人员将节目的名字改为《中国的罗明欧与朱丽叶》,结果吸引了很多外国宾客的兴趣,演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与周总理非常接地气的翻译是分不开的。

最后,旅游词汇中涉及宗教的翻译应以意译为主。例如,“四大天王”中的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碧玉琵琶,这里的“琵琶”该怎样译才好呢?虽然英语里没有这个词,但是我们可以借用英语中类似的乐器词,再加修饰就可以了,不妨译为“a jade Chinese lute”。在佛教词汇中,有一个词叫作“法器”,如果从字面来翻译很难将其翻译的准确和明白,但如果我们知晓“法器”是一种在庄严的场合或仪式中所使用的一种工具,那我们的翻译就会变得简单易懂一些。所以,按照上文关于“法器”功能的描述可翻译为,“mu sical instruments used in a Buddhist or Taoist mass”为了更加便于外国友人理解,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将其简化为“ritual instruments”。这样就把“法器”的内涵和功能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二 旅游词汇中涉及历史文化的翻译技巧

中国经历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旅游景点中会有很多带有历史文化色彩的旅游词汇。例如,在北京故宫,有很多关于封建王朝帝制的描述。在秦陵兵马俑的英文翻译中难免会涉及到历史方面的词汇。如何对这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词汇进行翻译呢?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进行意义与功能的描述。例如,在参观故宫时,我们会遇到三省六部,这些机构和部门现在依然存在,只不过称谓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在进行翻译时进行意义与功能的描述性翻译。比如,礼部,我们可以解释为“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也就是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其它的都可以沿循该技巧。比如,在参观曾国藩故居时,很多外国游客由于对于我国传统的科举制度不是很了解。所以,当看到“进士、解元、探花、状元、举人”等词汇时,会一头雾水。和上文所描述的一样,我们可以进行解释性的翻译。例如,在明清时期,举人就是参加乡试,类似于现在的高考的学生。按照考试成绩的高低,依次排名。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就是探花等等。

其次,直接用拼音来代替。由于我国具有很多比较具有民族和历史特色的旅游景点和词汇。在中外词汇与古今词汇的翻译和匹配中,很难实现功能与意义的对等。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词汇,在翻译过程中一般采用直接用拼音来代替的翻译方法。例如,我国一些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中的人名、地名就是采取直接保留其拼音的方式来实现其翻译的。比如,乾隆,康熙,九华山,普陀山等等诸如此类。这种统一的翻译便于达成交流的一致性。因为交流双方都会对拼音背后的事物有一个共有的认知,所以会避免歧义的发生。

例如,在上文所提到的涉及宗教的词汇中有“刹”这个字。如果按照前文提到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进行翻译就会简单的将其翻译为“house”房子。这种翻译确实把“刹”的功能进行了比较准确的翻译,但是会降低这个字所表达出来的佛教圣地的庄严与神秘,外国友人很难从“house”中体会到一种敬仰与尊重的气息,这也违背了我们翻译的初衷。所以,面对这一个特殊的词汇,我们一般的翻译方法直接将其翻译为拼音“cha”来实现我们刚才所提到的翻译意图。在一些具体的翻译中,我们还会将其整合使用。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一句话“少林寺。千年古刹”就可以翻译为“Shaolin Temple is a cha of thousands of years”,通过这种翻译,我们就会树立起“刹”这个词所具有的高大形象而不会让外国宾客理解为:少林寺就是一间老房子。

最后,在旅游词汇翻译中,特别是涉及名山大川中古诗词的翻译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词汇功能的准确诠释,另一方面也有照顾原文的韵律与节奏感,因为在旅游景点中有很多诗词千古传唱。所以,韵律的把握和对称也是翻译的一个要求。那么如何是实现韵律的对等呢。在这里我们要借鉴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翻译家朱文豪先生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验。讲究单词的音律之美。当然了,这种翻译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研究和造诣,对一个人的音乐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有一点我们相信,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只要能婉转表达出旅游文化中诗词歌赋的博大精深与美轮美奂,任何形式的翻译都是被允许的。因为,在翻译界中对错是一方面,传神才是更高水平的要求。

结语: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经济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及其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的外国游客来欣赏我国的自然风光,领略古老的中华文明。所以,旅游词汇的准确翻译,特别是涉及宗教与历史文化方面词汇的准确翻译,将有助于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将有助于提高外国游客对我国灿烂文化的欣赏和热爱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1]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萨摩瓦、波特著,闵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夏康明、范先明.旅游文化汉英翻译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陈刚.涉外导游词翻译的特点及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猜你喜欢
旅游景点外国游客拼音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美人鱼
快乐拼音
快乐拼音
越南书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