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家族山歌中的农耕文化

2014-08-15 00:53李文璐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土家农耕土家族

高 飞 李文璐 柯 燚 金 韬

(云南农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我国的土家族多分布在地理环境险恶的武陵山地区,这里多悬崖陡峭,深渊急流。晋代《华阳国志》里所记载:其地“山险水滩,人多憨勇。”土家族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在这里,楚文化、汉文化、蜀文化、夜郎文化等文化交叉融合,形成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土家族民俗文化。山歌,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传播的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土家族山歌主要产生于土家族人的劳动生产实践中,是记载土家族农耕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具有较高的民族农耕文化研究价值,同时也是对土家人在劳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思想情感和崇高的艺术追求的一种体现。

一、土家族山歌的起源

山歌属于一种口头文学,“土家人民爱唱歌,山歌越唱越快活”。土家山歌起源于古代的巴歌。文学家宋玉在《对楚王问》里提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下里》属于楚歌《,巴人》则是巴歌,即巴人的山歌,也就是说,古代的巴歌,为土家族山歌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后来唐代诗人创作体裁中的竹枝词,即是吸取了巴歌中竹枝歌的不少养分演化而来的。刘禹锡创造的《竹枝词》,被世人广为流传,里面的风格和特点一直在土家族山歌中有所体现。所以,从来源而论,土家族山歌起源于历史悠久的巴歌,而又因《竹枝词》得以推广和传承。

二、土家族山歌分类及内涵

土家族自古以来都居住在崇山峻岭的武陵山区,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与大山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于是,便有了山歌。男女相悦,歌舒其意;饥者歌食,劳者歌事,岗峦密布的大山上,不仅生长着庄家,同时也沉淀着土家族丰富的民族文化。武陵山区险恶的自然环境,给土家人从事劳动生产带来了无以言表的艰辛,因而,山歌,作为一种土家人抒发内心感情的载体,对于土家人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勇敢的在大山里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家族山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本文将其主要介绍劳动歌里的其中三种。

劳动歌是伴随着具体的农业生产劳动而唱,是直接为劳动服务的。其劳动内容不一样,常常也就伴随着不同的节奏。劳者而歌,可常常使劳动者的情绪得以释放,这样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调节繁重而低沉的劳动氛围,而且还可以带动劳动节奏,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它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劳动者的力量、情感和意志。根据具体的劳动内容,把劳动歌分为船歌,田歌,采茶歌。

鄂西地区有着长江第二大支流的清江,清江流域包含了鄂西十余个县,由于鄂西地区重峦叠嶂,崖壁陡峭,因此,水运是鄂西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船歌,也由此应运而生。鄂西的水运情况,在船歌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如《船工号子》“四川来个巧木匠,打架船儿梭子样,船头挂起一面鼓,船尾挂起一面锣”可以看出当时造船的样式,船上的摆设,对研究土家族船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伙计们拉起上清滩柳叶滩,郎啊要上四川”可以看出四川与鄂西的来往也主要靠走水路。如《清江河水往上涨》“挺起胸膛把歌唱”《新打船儿下陡滩》“掌舵全靠几桡杆”描绘的则是船夫的日常生活和行船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和诀窍。

由于生活在大山里,土家族人们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单调的农耕生活。再者武陵山地区多为山地且山势陡峭,可用做耕地的土地少,且土层多由风化的石头形成,土壤肥力不高,农作物产量低下。为了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土家族人就采用众人一起,互帮互助,敲锣打鼓,唱田歌的形式,来鼓舞劳动者的情绪。《薅草锣鼓》则是田歌最具典型的代表。“太阳东边出,歌从东边起,唱了天来又唱地”“十冬腊月吹雪风,无天无地当长工”“晒得象煤炭,汗水用瓢接”“牛皮绷得鼓,响铜铸的锣,黄杨木的鼓槌,叮咚几家伙”歌曲里将旧社会里长工的劳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尾歌“有朝一日霹雷响,长工跳出鬼魔掌”则表达了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反抗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时代,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茶歌主要是由土家族妇女在从事茶叶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土家族茶叶的生产,主要是由妇女操劳,从茶籽的播种、茶苗的培植、茶叶的采摘、抄培、揉制基本都由妇女完成。《茶歌》、《采茶歌》、《阳雀采茶》、《茶号子》等茶歌,都出自大山里土家族蕙质兰心的茶姑们。清康熙年间在五峰等土家族人聚居地流传的《采茶歌》最有代表性:“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处。年年常作采茶人,飞蓬双鬓衣褴褛。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姑烘焙终朝忙。须臾盛得青满筐,谁其贩者湖南商。好茶得入朱门里,瀹以清泉味香美。此时谁念采茶人,曾向深山憔悴死。采茶复采茶,不如去采花!采花虽得青钱少,插向鬓边使人好。”这首土家茶歌充分说明了茶歌生命力旺盛的原因,它植根于土家族人劳动生产的生活土壤,与土家族人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这些茶歌,是对土家族茶农生活的真实写照,为研究武陵山地区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三、土家族山歌中体现的土家族农耕文化

土家族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群体,农耕文化在其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农耕生产形成的农耕民俗文化的传承,在土家族有着及其悠久的历史,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农业文明特征,主要体现在土家族所敬重的农耕文化上。[2-3]

土家族在长期的农耕劳动生产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俗,并得以比较完整的传承。例如在土家族地区种植水稻,就要举行“开秧门”的仪式。

所谓“开秧门”,即是从谷种撒入秧地一个月后,也就是土家人所说的秧苗满月,第一天扯秧,就叫“开秧门”。山歌中描述“开秧门”情景的也不少,“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秧鸡跟着秧鸡走,情妹跟着少年郎”十分形象的描述了“开秧门” 这天人们相互帮助,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人们吃着主人家送到田间的糯米粑和米酒,借酒起兴,唱着山歌,彼此相互打趣,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劳动,从而忘了疲劳,提高了劳动效率。 端午节过后不久,在土家山乡的各地,就可以听到土家儿女悦耳动听的“薅秧歌”。 薅秧,即是对秧苗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土家儿女在田间地头,边薅秧,边拉家常,这些简单交流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薅秧歌”。如“大田薅秧行对行,一对青来一路黄,秧子黄来欠粪草,情妹脸黄欠情郎”。这些歌不仅是对农耕文化的赞美,也是对生命的歌唱,表达了土家族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武陵地区岗峦崖壁陡峭,沟谷纵横,耕地多为山上坡地,从春耕时分到端午节,因其春季阳光明媚,山区空气湿度大,雨量充足,土壤保水性好,庄稼生长的最好时期,也一样是杂草疯长的季节。因此,以农耕为本的土家人就得上山薅草。因能耕作的土地处于山区,有的还深入山腹,单家独户上坡薅草,既孤单又不安全,再者杂草长势猛,导致劳动强度大,单独上山薅草会很疲惫。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土家人就换工互助,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主人家杀猪宰羊,备下宴席,邀请周围劳力一起劳动。在聚众劳动中,大家鸣锣击鼓,边敲边唱,为劳动者消除疲劳,鼓舞斗志,振奋人心。这样,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土家族独具特色的薅草锣鼓习俗。

薅草锣鼓活动的开展是,走在薅草队伍最前面的是敲锣打鼓的两人,边唱边打。所唱歌曲由四部分组成:歌头、请神、扬歌、送神。歌中所颂的神大多是能保证农耕活动顺利进行或是能使这年风调雨顺的神仙。歌曲内容多表达土家人对神的敬畏之心和对神许下的善良愿望及祈求。例如请求土地神管好庄稼是这样唱的:“五谷杂粮要管好,走兽飞禽都要防,野猪莫从地边过,狮子远隔九重山。泥猪赶过五百里,刺猪后面刺笼钻。野鸡老鸦巴茅雀,莫伤小谷包谷高粱。你把五谷看守好,好像娃儿告爹娘,一天要送三次奶,一夜要灌九道浆,包谷砣砣水牛角,一个砣砣两人搬。拿把此刀砍小谷,架起梯子取高梁,黄豆颗颗圆又壮,好象珍珠洒满山。五谷丰收装满仓,靠你土地多帮忙。”歌声中所表达的感情真挚而贴切,土家族人祈求丰收的愿望,通过在歌声中请求土地神照看庄稼这种特殊方式得以充分的表达出来。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土家人的心里,掌管农耕的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土家人对农耕文化的一种敬畏之心。

祭龙神、祭土地、给耕牛喂年根饭等习俗也还存在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农耕生产习俗文化中。这些习俗,有的也主要通过山歌的形式而得以体现。

(一)祭龙神

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祭龙是为了是求雨,以期换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土家祭龙仪式常在新春玩龙灯或是端午划龙舟的时候举行,土家人在江河流边放好“龙”头或是龙舟,摆上牲畜、水果、粑粑,点上蜡烛,土家族祭司对着“龙”头,边念祭词边烧香。以此请求龙神普降甘霖,保佑全年风调雨顺,从而得以丰收。

土家族舞龙灯的唱词里面有:“龙施霖雨承天意,雨泽龙恩救万民,明皇放灯六百盏,普天同庆闹新春,古龙抬头六月六,打湿龙闲晒衣服,天干七七四十九,井枯人渴草不生,稚童稻草编龙舞,仙家指路救庶民,请龙滚水典龙身,得雨许下龙神愿,上元灯会酬龙恩。”歌中说道,没有水,井枯、人渴,甚至连草也不生长,由此可见,土家人深刻的懂得水是生命之源,水利万物这一道理。歌中还提到,龙施甘霖是秉承的天意,雨润万物救万民,这说明,龙在土家人心中,是上天派来拯救人们的使者,歌的最后,还对龙许下愿,若得霖雨润万物,元宵会上酬龙恩。

(二)祭土地

土地神在土家族人心中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土地神管理本地综合事务的头,大到妖魔鬼怪,飞禽走兽,小到苍蝇蚂蚁,微粒飞尘,都在它的管辖之内。 “土地菩萨不开口,豺狼虎豹不咬人”是民间流传的说法。土家人认为,祭祀好、供奉好土地神,那么就能使人畜少生病,庄稼不受灾,从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在土家的习俗中,住在田中央的是管理五谷的“青苗土地”,供奉好他,来年才会有好的谷中,才会有好的粮食收成。土家人祭时用三个粽子,牲畜、水果、香、纸钱、蜡烛等,供毕,用一根小竹竿将吃后的粽叶吊上,插于田中。土家人十分注重信用,尤其是对神灵的敬畏,获得丰收后,还得回来还愿。

(三)喂牛年饭与敬牛习俗

在我国数千年从事农业劳动生产以来,牛,因其在农耕生产中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而被人们格外敬重,牛本身又作为神灵而广泛地被人们崇拜,这本身又体现人类对牛的敬畏之心。牛就是这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所以,牛既给人类带来了物质财富,也充实了人类的心灵。[4]

给牛喂年饭的习俗至今已不多见,但在土家一些较为偏远的山村,仍然存在。牛的年饭比较简单,一般是将小米谷,玉米一起煮,然后拌上切碎的生红苕等,混在一起,虽然简单,但是一定是一大盆,必须让牛吃的饱饱的。喂的时候对牛说:“牛呀!你一年犁地耕作,出力最多,今天是三十夜,你也应该过过年,没有别的,煮点年饭给你吃。”正月初一也照样喂牛年饭一天。[5]土家人注重实在,牛一年的辛苦劳累,默默的奉献,土家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才会有给牛喂年饭这一习俗。

结语:普列汉诺夫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一定的时代背景,环境和生产关系,是任何艺术得以诞生和发展的条件。土家族山歌是在土家族以农耕为本的生产劳动关系上产生的,由于其生活的特定环境和世代相承的生活方式,使得记载着土家族民俗农耕文化的土家族山歌得以代代相传。它诞生于土家族人农业劳动生产中,是土家族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同时,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不仅可以调节劳动节奏、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是他们忘记疲劳,同时充分的展现了生活在大山里的土家儿女的思想、情感、意志和力量。另外,它作为民俗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充分的体现了土家族农业生产发展的历程及特有的民族农耕文化特色,为研究土家族农业的历史发展、农业生产中形成的特有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了解土家族现在的农业生产状况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思路,为研究民俗农耕文化提供了较为简便的路径。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切实对其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1]田永红.土家族山歌的命名、文化内涵极其艺术特征[J].铜仁学院学报,2010,04:1-6.

[2]段超.略论土家文化的特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1:106-111.

[3]熊晓辉,张敏波.论早期巴文化与土家文化的融合[J].华夏文化,2007,02:15-17.

[4]邓蓉,王伟.试论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牛文化挖掘[C].第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12.

[5]田永红.土家族农耕文化及其习俗的表现形式[J].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1-8.

猜你喜欢
土家农耕土家族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农耕旧事十二韵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土家风情惹人醉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