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视野下的中国系列电影

2014-08-15 00:54徐丛丛朱善智
文艺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画皮创作

徐丛丛 朱善智

类型电影、电影分级制、电影立法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电影或者是中国电影界从未间断过的讨论议题。时至今日,在谈及票房的问题时,一个新的议题浮出水面:中国的系列电影创作问题。我们能够看到美国电影统领全球电影市场票房的法宝有二:一个是美国的电影是放眼全球的电影,美国的大片是基本上遵循线性叙事结构的全球都能看得懂的商业高概念电影;二是美国的系列电影是全球最发达的,其每年出品的大片中相当于一部分是系列电影,这些作品承担起了美国电影的绝大多数票房。不仅票房方面,这些电影大都在后续开发等方面创利丰厚,在游戏、玩具、卖场等各个领域成为“现象级”的文化利剑和谈资,在版权方面也会收获长达数年的持续利润, 《哈利·波特》系列、《星球大战》系列等全球总收入(包含票房) 超过数10亿美元。在中国电影票房近年以全球最快的增长速度在增长的同时,中美电影竞争中中国电影的短板之一已然是我们基本上处在起始阶段的系列电影的创作上。

一、产业时代的中国系列电影创作现状

系列电影,顾名思义,是指一部电影以相同或几近相同的名字拍摄两部或两部以上,组成一个系列的电影创作模式。在国外,三部曲或者四部曲可能也会组成一个系列电影,如《夺宝奇兵》最开始就是一个三部曲,而更多的时候三部曲或者四部曲不构成系列电影的范畴,尤其在中国。系列电影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其确切的定义什么,似乎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近10年来美国电影票房在本土及在中国的年度票房前10名大都是系列大片。2014年最新上映的系列大片《变形金刚4》更是刷新了在中国大陆的票房记录,以近20亿的票房一举打败《阿凡达》 成为了票房最高的电影。

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链条,如果说从电影制作到发行、放映的环节是显见的纵向链条,那么系列电影可以看做是电影创作自身横向拓展最深入的一环,这二者共同组成了电影产业化的“经纬”在中国电影票房已居于世界第二位的背景下,赶超美国的目标和目前与好莱坞继续竞争的格局下,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的瓶颈之一是系列电影的创作和走出去战略。

近几年中国大陆出品的电影中比较有名的系列电影是《画皮1》 和《画皮2》、 《非诚勿扰1》 和《非诚勿扰2》、 《太极1》 和《太极2》《四大名捕1》和《四大名捕2》、《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而这几部也就是只拍了两部而已,《画皮3》和《太极3》在酝酿之中。相对比较失败的有《小时代》第一部和第二部,已经上映的《小时代3》虽比想象中的情况要好得多,但仍无法让人满意。之所以说失败,是因为除了较为可观的票房以外,电影在艺术的层面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地方。再往前追溯,比较有名的还有《硬汉》 《爱情呼叫转移》 《举起手来》等,大都也只拍了两部。另外还有一些不太“成熟”的作品,如《大电影》(前后两部不是完全的系列关系) 等。作为中国电影重要力量的香港电影在系列电影创作方面起步要早一些,但整体依然很单薄,比较有名的有《叶问》系列、《窃听风云》 系列、 《无间道》系列、《逃学威龙》系列、古惑仔系列、黄飞鸿系列、警察故事系列、鬼怪僵尸系列、赌片系列等。再到电视电影,近几年央视电影频道出品的比较有名的陆小凤传奇系列、弹无虚发系列、镖行天下系列、火线追凶系列等。从创作数量上中国的系列电影处在一个典型的起步阶段,好在这种起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就像中国电影的票房飞跃式发展一样,中国的系列电影值得期待在未来的几年里迎来创作的高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强和陈佩斯合作拍摄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喜剧电影以及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堪称中国最早的系列电影的《火烧红莲寺》系列是中国系列电影比较特殊的两个例子了。另外还有宁浩的“疯狂”系列。“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与英国出品的《憨豆先生》系列喜剧又似乎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主要靠的是喜剧演员的精彩演出来前后串联。

反观当今国际影坛,美国的系列电影最为发达,美国有名的系列电影有“007系列”(迄今数量最多的系列电影,达20部以上)、《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 《死神来了》 系列、 《X战警》 系列、《异形》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变形金刚》系列、《钢铁侠》系列、《碟中谍》系列、《宿醉》系列、《功夫熊猫》系列、《生化危机》系列、 《终结者》 系列、 《夺宝奇兵》 系列、《侏罗纪公园》系列、《小鬼当家》系列、《本能》系列、《敢死队》 《大白鲨》 《洛奇》 《木乃伊》 《蝙蝠侠》 《惊声尖叫》 《第一滴血》《黑客帝国》以及《星球大战》系列等。这些电影在票房上绝大多数相当成功,在口碑上不一而论,但深为观众所接受。同为中国近邻的韩国电影,也出现了《加油站被袭事件》 《汉江怪物》《色即是空》等有续集的系列电影创作。

中国的系列电影不仅少,且经常遭到批评,电影续集本身的质量很多时候差强人意。《非诚勿扰2》 《画皮2》质量较之第一部大为下降便是代表。有趣的是《太极2》比《太极1》普遍认为要好很多,真是有意义的现象。《叶问3之终极一战》与前两部相比,也差了很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就是中国的系列电影创作不发达的一个体现,即前后难成体系,很难谈及超越的结果。即便如此,中国的这些系列电影中的“续集”在票房上基本上也都收获颇丰(《画皮2》一度登上中国票房冠军的宝座),验证了系列电影之于票房的重要战略性。

二、“戏不过三”:中国系列电影的创作困境

中国的系列电影创作不仅起步晚,且到目前为止呈现的基本是不超过三部的创作现象,“戏不过三”似乎成为了中国系列电影创作困境的最突出“表征”,加上质量的诟病,这些电影大都只能风光一时而缺乏持续的影响力,在目前的具体创作中要想更进一步还存在着诸多困难。这些困难和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环境、合作机制问题、剧作问题等紧密相关。

1.不同导演的合作模式在中国尚未真正建立

系列电影在美国是电影创作模式化的一个很好体现。以《哈利·波特》为例,第一、二部导演为克理斯·哥伦布(《小鬼当家》的导演),第三部的导演为阿方索·卡隆(墨西哥人),第四部的导演为迈克·纽威尔(英国导演,代表作有《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第五、六、七部的导演为大卫·耶茨(英国导演)。《生化危机》第一、四、五部导演为保罗·安德森,第二部导演为亚历山大·威特,第三部为拉塞尔·马尔卡希,第六部目前初步确定继续由保罗·安德森执导。像《宿醉》这种导演同为一人的情况非常少。最近由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合拍的3D巨制《冰封侠》系列第一部《冰封侠:重生之门》已经上映,导演为罗永昌;而第二部《冰封侠:回到未来》则由叶伟民导演,便是这种导演合作模式的又一体现。而《画皮2》的导演与《画皮1》的导演也是风格极为不同的两个人,这反而为《画皮2》的导演乌尔善实现创新和超越提供了足够的压力和动力。

系列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如果是一个导演执导几部续集,也需要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导演多少有些不情愿的因素。如果是不同的导演就更增加了难度。一部电影的创作从剧本到成品需要编剧和导演的交流沟通,更何况是后续电影的创作从文本的叙事到拍摄于制作更需要导演们交流协商、合作的衔接性工作。中国的导演因为种种原因,合作执导电影的情况本来就少,没有承上启下的合作,加上有些合作情况很容易引来观众和媒体的比较评价。而中国文化和电影界十分强调和谐的大背景,直接影响了系列电影这种创作模式的形成。

2.商业与艺术的平衡问题

系列电影基本是商业大片,与获奖无缘,一般认为艺术性过低。以欧洲为代表的艺术电影更是极少有系列创作的情况。中国的商业大片仅仅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商业电影本身的发展都还面临着来自资金、创作和电影评论界的批评等困难,在这种大框架下发展系列电影势必存在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之争的创作困境。

我们看到,近年中国电影越来越重视大片而忽略文艺片创作的现象是事实,这个事实的结果就是中国电影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上(戛纳、威尼斯和柏林国际电影节) 入围和获奖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很多电影人对此表现很担心。第六代导演管虎的《厨子·戏子·痞子》等卖座的电影就受到了很多电影人的批评。2005年中国电影界的热点便是《无极》这个票房超过2亿而在理论界和评论界遭到严重批评的电影。中国的电影界这种怪圈现象是比较多的,其实也是正常的。中国观众在观看美国大片的时候何时追求过所谓的艺术性。《钢铁侠3》因为有了王学圻、范冰冰等中国演员的加盟而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并专门在天坛这一中国文化圣地搞了个别开生面的首映式。值得注意的是《钢铁侠3》有两个版本,在中国上映的是一个增加了中国演员戏份的“中国特供版”,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泰坦尼克号》的3D版了。《泰坦尼克号》的3D版在欧洲几乎没什么票房,而在中国能够热销,原因何在?再到《侏罗纪公园》3D版,归根结底在于中国观众的审美还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系列电影肯定受到理论界的许多批评和讨论。好在《天注定》 《白日焰火》等影片的获奖再次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大发展提供了更让人放心的空间。

系列电影鉴于是商业大片的运作模式,鉴于相似的情节和主题,因与第一部的高度关联性,很少有系列电影的续集会获奖。换句话说,系列电影本身承担艺术性和获奖的任务可能性极低,这就要求中国电影在保持票房稳定的基础上,保证艺术片获奖不能长时期间断的情况下,运用更商业化的运作来推进系列电影的拍摄。

3.创作意识与超越问题

系列电影的概念在中国电影界尚未形成准确的全面的界定,系列电影的创作模式仍未得到应有的学习和借鉴。美国走的是类型电影的主流商业电影开发模式,中国的商业电影整体都处在一个提高的过程中,作为系列商业电影的创作理念自然就落后了更多。而系列电影的票房高是西方电影营销体系发达的一个很好体现,中国电影真正重视营销的情况也基本是从《英雄》 才开启的。甚至,从本质层面上讲,系列电影就是电影营销的一种方法。

创作理念的落后自然会影响质量。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导演个人理念虽有突破,但是还很微弱,很多系列电影的导演大多是年轻的群体导演,例如《画皮1》 的导演是香港的陈嘉上,而执导《画皮2》 的是内地新秀导演乌尔善。还有像《小时代》这样的系列电影,从文化层面上说的确很差,但是“作者电影”式的系列电影证明了新导演大胆而不同的创作理念。二是集体的“无意识”状态,即系列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中缺乏下一步创作,缺乏独到的鉴赏,不管是创作者、作品还是鉴赏者都没有较大的突破,怎样使得电影更好看、怎样使系列电影环环相扣,电影传达的内涵是什么,系列电影的可观赏性在哪儿等,都是“集体无意识”的问题体现。一度很长时间,中国的电影人们对于拍摄所谓的“续集”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畏惧心理,害怕因质量问题遭到过多观众的吐槽。而伴随着创作而来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严重滞后,也进一步加剧了恶性循环,使得系列电影创作的有关生态系统无法良性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从一而宏”:中国系列电影的创作出路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中国系列电影的出路首先在于中国的电影人和电影界要勇于创作系列电影作品。而与创作有关的剧本问题、导演合作问题、商业投资问题是为找到出路的关键。电影艺术的百年发展及演进,起步阶段的“一”往往是至为关键的。透过中外系列电影的创作轨迹,中国的系列电影的集体爆发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而这场产业风暴的过程与结果注定是宏大而长远的。

1.系列文学作品的创作。好的系列电影要有好的系列小说或编剧人才。《哈利·波特》和《指环王》系列是改编系列小说的代表,均改编的是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国的小说家和编剧们在系列作品的创作方面一直不是那么擅长,曾有编剧接受采访时说应电视台的要求创作电视剧的第二部、第三部,到第三部的时候实在是痛苦,纯粹是没有内容硬往外挤。随着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小说连载这种文学模式或许能够为寻找可供改编的系列小说或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当然也有脱离系列文学作品,主要靠编导发挥的情况,这时需要的是编导们在拍摄第一部开始就明确续集的概念。如《死神来了》就是一个例子,每集都要求相关的角色不能死便是一个最基本的故事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诸如《让子弹飞》之类的电影如能在第一部时充分考虑续集,至少拍第二部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系列电影的改编途径之一是游戏。《生化危机》便改编自游戏《生化危机》。中国动漫和游戏产业的发展也为系列电影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更多的故事可能性。

2.导演合作问题要分几步走:第一部建立或增加不同导演合拍一部片的模式和现象。目前这方面我们还是有比较成功的例子的,如韩三平和黄建新合拍的《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崔健、陈果、和韩国导演许秦豪合作的《成都我爱你》(此片后来在版权和不同地区上映版本上出现了一点问题,但总体是成功的)。

3.商业电影的拍摄离不开公司的支持与协调。美国的系列电影大都由不同的公司或者找原导演继续拍摄或者找新的导演接手拍摄,商业公司是最重要的助推器之一。可喜的是,11度青春电影系列,华谊兄弟的“H计划”(《太极1、2》 和《画皮2》 即属于此计划2012年和2013年的内容)等便是一种非常好的助推计划。未来中国需要更多类似于华谊兄弟这种上市的影视公司来开展多层次、大范围的合作计划。

系列电影的运作难题之一是资金问题。尤其是系列商业大片投资较高,这就要求不同的出品公司或同一公司在资金方面有保证和合理的安排计划。目前的中国的电影界整体仍缺乏足够的资金对电影进行投入,中国还没有像好莱坞那样成熟的电影制作基地运作模式,资金问题还需要国家和各个层面展开更多的努力。

电视剧早已迈过了单集的时代并进入了季播的连续剧时代,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电视连续剧生产大国,连相声界都吹响了“相声连续剧”的集结号,系列电影这一美国电影争霸全球的电影类别,理应成为中国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点攻克的课题。而从数量到质量,再到走出去,是中国系列电影发展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电影院线在系列电影排片、宣传力度上的重视,很多时候远远超越一般电影,美国系列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横行还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电影人在系列电影创作方面肩负着非常大的责任和压力。近两年央视六套加强了对系列电影的概念的传播、放映力度及创作,某种层面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体现出国家媒体层面对中国电影的希望与努力,这些都将激励中国电影在票房、在系列创作、在所谓“经典大片”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而有关电影分级制和电影立法的问题,如能及早的解决,将为系列电影的发展提供宏观的强大内生力,如此一来,中国电影产业彻底做大做强的愿景势必会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画皮创作
《画皮》剧随影动 一鸡多吃
Jazz
中国故事系列 人鬼恋的两大经典IP 《聂小倩》和《画皮》
《一墙之隔》创作谈
全男班舞剧《画皮》
《忠五郎的故事》与《画皮》主题下的深层含义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消闲(创作谈)
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