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句话”练习到表演教学中“视觉化”训练

2014-08-15 00:42朱玲玲
戏剧之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潜台词戏剧丈夫

朱玲玲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影视学院,重庆 401572)

一、六句话练习与规定情境

“戏剧”一词在希腊文里的意思就是“完成着的动作”。“演员”一词的意思是“动作的人”。表演艺术就是以“再现人的动作来再现角色的”。因此称表演艺术为“动作的艺术”,称演员为“动作的大师”。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各种生物的行动的模仿。

现在的表演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剧本台词的表达上面,特别是初学表演的同学,好像只会用“有声语言”来支撑他们的表演,一旦没有了“有声语言”——“台词”的支撑,他们就失去了方向感,在舞台上他们就会变得不知所措。这是笔者近年教学中发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在大一入学的“解放天性”训练中,我们针对注意力集中、感受力、想象力、交流判断、有目的性的动作等表现元素做过一系列的小练习,但在进入片段练习以后依然会发现学生在排练过程中对台词的依赖性很强,在台上往往是在说台词,所说的台词没有深意,很苍白,特别是没有台词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在之前的教学中也曾反复给学生分析剧本里的动作线索,解释人物的心理动作,有时候后也给学生一些动作,但是效果都不好,学生从对剧本台词的依赖变成了对教师的依赖。他们不能主动而积极的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行动”起来。这时候著名表演艺术家林洪桐教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让我给学生做“六句话”练习:

甲:你一定要走吗?

乙:是的。

甲:不会来了?

乙:嗯。(哪能啊。)

甲:那你就滚吧!

乙:谢谢!

六句话练习要求学生在整个作业中只能说这六句话,故事必须完整,每一句台词说出来都必须有心理依据,要合情合理。

规定情境在戏剧中的重要性早在18世纪就被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提出。他曾把“情境”看作戏剧作品的基础。黑格尔在谈到戏剧的特性时,也曾把“情境”与“冲突”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情境的本体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 、剧作家J.-P.萨特把自己的剧本称为“情境剧”,并把戏剧的对象说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选择行为。B.布莱希特则把戏剧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认为:剧院乃是检验人类在特定情境中行为的实验室。这种观念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戏剧的本质。

六句话练习首先就要求学生要去思考这六句话要在怎样的规定情境下说出来才合理。在这个练习中只有这六句话可以说,并且不能改变它们的先后顺序,这让它看上去在规定情境的设定上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人说这只适合分手的戏,其实并不是的。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一首曲子或一篇文章,如果给它们加上一个标题,就会使听众或读者较快地理解它们的意思或主题;同样一幅轮廓图,对不同的人给以不同的提示,人们就会把同一幅图看成不同的物像,或联想起不同的事物。对于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就是语言调节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其按照语言的提示把注意力聚焦在某一点上。

在完成六句话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心理引导对于语言的意义是可调节的。同样的六句话,你赋予它不同的规定情境,它展现出来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如果我们设定的规定情境是待产的孕妇与她即将去执行任务的丈夫的分离,那么整个作业的基调会比较悲情;假如我们把规定情境换为一对小情侣去郊游,女生玩得太得意忘形不小心摔倒了,男生见了想跟她开个小玩笑,不但不拉她还假装要离开,这样的规定情境中我们表现出的是小情侣谈恋爱时的小情趣,这样和上一个作业的基调就完全不同。

二、六句话练习与表演视觉化

在语言学中,一个句子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种意义:逻辑意义、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句子的逻辑意义是由句子中实词本身的意义和相互间的语义关系构成的,不涉及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性质。句子的语法意义是由词语的语法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主要由词语的语法形态、虚词或语序表示。语用意义是说话人说出该句子时的交际意图和交际价值。交际意图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

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来,可能有不同的交际意图。如:“你生病了”。按逻辑意义来说,这句话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它的语用意义就会完全不同。如:一对情侣间说出这样的话是表示关心,他除了要表达“你生病了”这个事实以外,更多的是要表达“你应该好好休息,按时吃药”这样的意思。假如这句话是在两个发生冲突的人之间说出来,那它的意思就变成了“你现在的状态可不好,我劝你老实点不要惹不必要的麻烦”。

由此可见,在生活中我们言语的语用意义更为重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总强调演员要挖掘台词背后的潜台词的价值,而这个潜台词就是我们每句话中的语用意义。

六句话练习对学生在挖掘潜台词方面有很好的训练作用。潜台词意义的表达我们通常是通过语音、语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的处理来表现。如在第一个作业中待产的妻子对丈夫说:“你真的要走吗?”她所要强调的词应该是在“真的”上。她潜台词中没有表达出的是“我们的宝宝就要出生了,我需要你的陪伴,你真的没有办法留下来陪我吗?”而第二个作业郊游中不小心摔倒的女孩这句话所强调的就应该在“走”上面了。“你真的要走?不拉我起来?你故意逗我的吧?”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规定情境中有着不同的语用意义。在这个练习中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仅有的六句话来训练同学们在潜台词挖掘上的能力。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肢体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起着比有声语言更大的作用。如我们想安慰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别难过了”;我们也可以用拍拍对方肩膀的动作来表示我们的关心与鼓励,我认为使用“别难过了”这句话比起拍肩这个动作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而且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会发现有些时候一个人的有声语言所表达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情感,现在警察破案时都有专门的行为心理学专家来观察和分析嫌疑人语言与动作间相悖的地方,来找出突破点,因为一个人对一个事件描述的时候是可能说假话的,但是他身体却会对他的真实情感作出真实的反应。当然这属于刑侦的范畴,而我们演员所要研究的就是在剧作家台词背后的这个角色的真实情感是什么,并选择用什么样的动作来更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演视觉化训练的必要性除了和我们人体的感官功能有关,同时也是这门艺术特性的需要。试想一下,同是两个人在舞台上演出,一组是这两个人除了少量的来回走动外只剩下在舞台上不停的说话,而另一组在少量对话的同时加入了丰富的肢体动作的交流,哪一组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呢?

戏剧或者电影都是叙事性的,它不同于音乐表达的抽象性,它是以具象的、流动的影像和动作来呈现故事。匈牙利理论家伊芙特·皮洛认为:电影思维的素材只能是动作。动作是构成思想的基石,因为一段故事的基础始终是人的生活与活动。因此,对于电影来说,只能通过动作展现和跟踪一个思想。美国戏剧家贝克指出:“动作是激起观众情感最迅捷的手段,一个行动者与一个思考者,谁最受群众欢迎?举世公认的信条是‘行动比言词更响亮’”。

俄国的导演、戏剧理论家梅耶荷德曾提出了“生物力学”理论,让演员进行“动态的”动作训练,使之学会了最大限度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在演出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整个身体,而不只是声音和面部表情进行表演。波兰导演、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主张,演员要不断挖掘和发展生动的外在表现手段,且要通过严格的形体训练为内在的戏剧组成部分服务。

三、六句话练习对表演视觉化的有机训练

六句话练习要求学生只能通过更多、更细、更有代表性的动作来充分的揭示规定情境和人物内心的潜台词。一共就六句话,如果只是单纯的说出来恐怕连故事都很难表达清楚,更谈不上吸引观众了。这几句词什么时候说、怎么说,这都是需要用心思考的。落实在对话练习中也可以训练学生对戏剧中道具的选择与运用。下面举其中一个实例来说明学生怎样一步步去丰富、去完成这个六句话练习。

一组学生最初的作业讲述的是一对刚结婚不久的夫妻,丈夫因工要出差,妻子对其进行挽留。看完他们的作业后我首先要求对规定情境进行深化,普通的人物关系和普通的事件让这六句话说得太直白,无法激起学生内心积极的行动欲望。我们将妻子设置成为一位即将待产的孕妇,这样她挽留的动机就更加强烈,把丈夫设置成为一名军人,作为一名军人当上级下达命令的时候他只能选择服从。这样的一个改变让这两个人物在行动的过程中就有了不得不这样去做(挽留/离开)的理由,让他们的内心有了一个支撑点。接下来我让他们对动作进行了丰富和选择,让他们去思考这仅有的六句话要如何说,什么时候说,怎么说,在对话的空隙中要怎样的动作才能充分的揭示这特有的规定情境。

经过整理,整个作业比之前完整了许多。一开场丈夫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收拾完后丈夫拿出给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准备的小礼物。看着礼物丈夫想到快要临盆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心里充满了不舍。将礼物放好后看了一下时间,马上就要集合了,丈夫起身拿着箱子往外走。妻子从外走进来挡在了门前,丈夫停住,两人对视无语。妻子从丈夫手上夺下了行李往屋里走去,丈夫来到妻子面前想要拿回行李,妻子把行李藏在了身后:“你真的要走吗?”“是的。”丈夫轻声说道。妻子看了丈夫一眼,走到沙发前慢慢的坐下,丈夫来到妻子身边拿起给妻子买的包想哄妻子开心,妻子把包打开了,丈夫又拿起了给未出生宝宝买的玩具熊逗妻子,妻子看了他一眼没理他,最后丈夫从包里拿出一套给小宝宝准备的小衣裳递给了妻子,妻子慢慢的接过来开始哭泣:“再也不会来了?”丈夫抱住了妻子,贴着她的脸说:“哪能啊!”说完停顿了一下,然后起身拿着行李快步往外走,妻子再次追上来挡在了丈夫的身前。她缓缓的从自己的脖子上取下一个护身符给丈夫带上,“那你就滚吧!”妻子转过身去不看丈夫。丈夫放下行李来到妻子的面前单膝跪下来抱着她听着肚子里孩子的动静。丈夫轻轻的吻了一下妻子的肚子说了声:“谢谢!”然后拿上行李走出了门。妻子慢慢转过身看着丈夫的背影眼泪流了下来……

在完成“六句话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同学们有所进步,我也从中获得了启发,有好的也有不足之处,在揭示规定情境的行动中有一些动作和道具的选择比较雷同,比如告别的时候大都选择送礼物,而送什么样的礼物能更好的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呢?送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动作更具有戏剧性呢?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挖掘的内容。

注释:

①《表演美学手册》林洪桐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214页

②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3208/7537206.htm?fr=aladdin

③《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匈)伊芙特.皮洛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3页

④《表演美学手册》林洪桐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214页

猜你喜欢
潜台词戏剧丈夫
有趣的戏剧课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哪个瞬间,会让你觉得“活该我单身”
戏剧类
潜台词在戏剧表演中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老公的潜台词你懂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