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戏剧小品中的语言艺术

2014-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东北

李 智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东北戏剧小品作为一种幽默的舞台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各种晚会不可缺少的节目。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小品登陆央视春晚,逐渐取代了相声在语言类节目中的统治地位,到了90年代,一批有代表性的东北小品演员蹿红,小品正式成为各种电视晚会的“主菜”。在经历了巅峰的辉煌之后,观众的“笑点”越来越高,对小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而创作乏力、题材单一、笑料低俗等窘况,却使小品难以完全满足观众们的审美需求。于是,东北戏剧小品陷入了低谷。呈现出一种无以为继的疲态。

东北是戏剧小品重镇,不仅有众多的小品演员,还有一股成熟的、颇具实力的小品创作力量。春晚效应将东北戏剧小品带向全国,但同时也无形中让小品艺术的表现形式走上了一条相对狭窄的道路。如今,许多人眼中的戏剧小品与搞笑画上了等号,没有足够的笑料仿佛就不是小品。理解上的误区,限制了戏剧小品的发展,也让戏剧小品创作失掉了更丰富的元素,甚至远离了生活本质。

东北三省的戏剧小品近几年来以赵本山的作品为代表,包括赵本山团队近年来兴起的刘老根大舞台专门的表演二人转,这又是舞台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赵本山小品的表现夸张,而春晚的小品表现则更强调主题的时代化,一般都与这一年中热门话题有关,与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有关,表现手段特别生活化,每一年都会从小品中出现一些流行的新词,比如“不差钱儿”等。其他的戏剧小品表演风格比较固定化,如潘长江的音乐小品,黄宏的“情感”化小品,赵本山的“土老冒系列”、“忽悠系列”、“白云黑土系列”等等。

这些东北戏剧小品成为了春晚小品的主流,很多优秀的新人难以出现。东北戏剧小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白具有东北人特有的豪爽淳朴的风格,歇后语、俗语使用比较多。在现代社会压力巨大的大环境下,无异于一缕清风,给人们带来一种快乐。东北戏剧小品大多以农村生活和社会新现象为题材,再加入风趣幽默的元素,带给人放松的视觉效果。

东北的方言具有质朴、实在、粗犷、直白的特点,另外还具有诙谐、幽默、俏皮的特征,这是东北语言在戏剧小品中的亮点和吸引力。另外,东北语言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语速相对迟缓,语音、语气较重,语调高低升降变化较为丰富,这都是东北小品情感外化的一种语言形式。观众可以通过小品演员的表演感受到纯正的被演员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东北语言艺术。

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艺术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活。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不断交融,特别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地域间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尽管如此,依赖地域语言兴起的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却并未受到冲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举办的一届又一届的电视小品大赛,使方言戏剧小品走进千家万户,深得观众喜爱。同时随着各种文化节的举办,小品艺术也搬上了百姓的生活舞台,这又为东北方言小品扩展了广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东北小品未受挑战反而更加欣欣向荣。

东北小品的发展前景是不容怀疑的,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宽阔的社会舞台。但东北小品艺术也须讲究人文内涵、文化品位和审美格调。即小品不能单纯地给观众带来愉悦和欢笑,应给观众以更多有益的思想启迪和人生感悟;不能要给人们带来视听的快感,而且要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美感。笑是需要的,但仅止于笑而不知为何要笑,就不对了;快感也是需要的,但仅止于快感而不上升为心灵的美感,就不能达到审美境界提升的目的。

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要求东北戏剧小品坚持思想和艺术性的正确导向,坚持应有的人文内涵、文化品位和审美格调,尽可能地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东北小品的创作和演出应力求风格多样化,使之“小艺术丰富大生活”,让观众在开心之余有所反思,有所反响。这样东北戏剧小品才能沿着市场化、大众化的道路乘胜前行,这样才能深入民心,永久不衰。

猜你喜欢
赵本山小品东北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敬业
赵本山选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