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东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甘肃 兰州 730124)
客家人原是“中原汉族”,中原乃指“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汉水以东”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原,所以称客家人为“中原客属”或简称“客属”。客家人因为外受北方异族之侵略与压迫,内受变乱影响,迫使客家人离开中原老家,诸如五胡乱华、黄巢动乱、金人南下、元兵南侵等均是使得客家人南下的原因。客家人先民,数次南迁,就其悲壮的迁移行动来说,是一次精神实践。在南迁过程中,北有蛮族之残杀,南有土著之排拒,景况十分凄苦悲壮,一边战斗抗敌,一边垦荒图存的奋勇牺牲情形,是不难想象而知的。但客家人却也因此培养成刻苦耐劳,勇敢坚毅,团结冒险爱国爱家的精神和品行。经过数次的辗转与迁徙,客家人使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延续,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特殊的民系,客家先民的南迁源远流长,而每次南迁的动机、行为与结果,都几乎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其于举族举家的迁徙之际,一面对入侵者暴乱者的抵抗与牺牲,更充分体现了孤臣孽子,义不帝秦的民族气节。
客家族人由于不断的南迁,最后集中定居在江西、福建、广东地区,而后扩展到四川、广西等地。相对于当地人来说它们是客,因此称他们为“客家人”,“hakka”是客家的英文名称,这个国际公认的英文拼写源于“客家”的方言发音。(音为“haka”)客家族有他们自己的语言,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称为“客语”。 客语(Hakkanese),又称客家语、客话、客家话等,部分地区还又称涯话、新民话、土广东话、粤东语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语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国内则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语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赣南交界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台湾、马来西亚及一些华人社区。此语言被定名为客语是20世纪的事情。在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语言,在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此语言历史悠久,但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话,是20世纪的事情。客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等)的母语 ,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台湾、印度等等),但香港、澳门已经甚少人使用客家话。比较集中的中心文化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话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在某些地区,说客语的人群众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语言是客语,也有专家认为狭义的客语指的是粤东地区的客语;其他地方的客语因和其他的语言(闽语、粤语、壮语)有大程度的混合,在归属上争议不断。香港的新界客语属客语粤台片新惠小片,与广东深圳、惠阳、惠东的客家话高度接近,与其它主流客语都可以互通。约从1960年代开始,在广东的客家地区有大批人员移居香港,他们带来了广东本地的客语。大多数移民的客语和新界客语可以互通。海外客语以粤台片为主,还有少量漳潮片。 由于梅县客家人曾于18世纪在加里曼丹岛西南端的坤甸建立华人国家兰芳共和国,因此现在隶属印尼的该地有一种坤甸式的客语,它跟大陆的客语几乎不同,坤式客语内夹杂很多印尼语和当地土话,可以独立分为一类,可认为是客语海外片的一支。
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省永定县,是极富东方色彩的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傲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客家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其中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憾人心。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楼内冬暖夏凉。土楼格局的恢宏,不仅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还反映了客家人淳朴的民风。
客家文化与土楼文化已经互相交融,深深植根于此,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福建土楼的申遗成功更将其推向一个高峰。客家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了更多民族对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关注,新世纪,这一文化,不仅属于中国,更融入世界。
由于客家文化存在的独特位置:闽东南沿海台海地区,首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深受客家文化影响的大部分人群又以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身份分散在世界各地,这无疑又将客家文化的内涵弘扬到海内外,英语作为其载体促进了世界了解中国客家文化,使民族的成为世界的,部分地成为整体的。在国内,随着英语学习的大面积展开,台海地区人口的流动,中国各民族交流融合等因素,客家文化与其它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渐明显,在这其中英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四年的变迁,国内各地区贫富差距日渐缩小,英语普及程度日益扩大,各民族也渐渐摆脱掉其民族的原始性及滞后性,接受西方文化,全民学英语,在这其中客家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正发生着猛烈的撞击,于是客家文化不仅仅只是为东南沿海人民所熟知,越来越多的内陆人民也认识并熟知了客家文化,伴随着两岸关系的密切,来大陆省亲的台籍华人及海外侨胞也将客家风俗、饮食习惯等带到内陆,与此同时内陆人民也将其民族文化带进沿海及世界。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现如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台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使得客家文化向全世界进一步传播。而当今世界英语作为最广泛的语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纽带将各民族的文化联合起来。客家文化随着英语的发展及传播与其他文化更好地交流。
客家文化在新世纪接受着英语文化的洗礼愈发与各民族文化产生激烈的撞击,并由此展现出新时代下独特的民族性与包容性,在这其中英语无疑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发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与全球的接轨,英语必将对国内民族文化的融合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1]喜饶尼玛,石竣淏.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Z].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郑晓云.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及东南亚傣泰民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