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到 “主动”,一个音乐教师的美丽转身——审视《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的新心态和新做法

2014-08-15 00:42李泉波
戏剧之家 2014年8期

李泉波

(宁波市第二中学,浙江 宁波 315010)

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音乐新课程正以全新的面貌向我们走来。她面貌一新、朝气蓬勃,浑身上下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让人无限憧憬、向往!向往她,首先是因为她在教学内容、形式、结构上第一次做了最大程度的丰富补充,由原来的《音乐欣赏》单一型教材扩充为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创作》六个模块构成的立体综合型教材;在这样一个教材的海洋里,师生能完全酣畅淋漓地去学习。向往她,也因为她直接通过艺术之美,展示和熏陶人的心灵之美,是一座座有待挖掘的宝藏。向往她,还因为她尚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最大的探索空间。

高中音乐新课程中的《音乐鉴赏》作为音乐学科的一个必修模块,已经在高中阶段全面展开,较之以往的《音乐欣赏》,新的音乐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多重大创新和突破。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从这么一个庞大结构体系的设定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最后再分化到一个个单元、一节节课,无不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而此次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改变,也必定会真实地在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行为方式上得到多方面的改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熟读教材、认识教材、完善教材乃至深化教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是我们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遇到的问题和由此产生的想法相联系,综合探讨音乐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新心态和新做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此进行粗浅的论述,以期抛砖引玉,促进大家对该问题的关注。

一、从“孤独的牧羊人”变成“聪明的领头羊”

新课程的推广,对于传统的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的改变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一直以来,学生的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也将因此转变为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而作为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也将从传统的知识权威、教学权威的角色转而向创造性、引导性的角色转变。在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很多学生能够非常便捷地从网络世界中搜索到他们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有的学生从网络上获得的某些方面的信息量、知识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老师。曾经的学生是在教师的操控和监管下进行被动式学习的,教师在之前就已经设计好了授课的过程、思路,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和分析答案,而学生只需要被动地走进教师设计好的路径当中接纳知识,接受教师原先就设计好的评定模式,我想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深化新课改的背景下必须也必定会被打破。

在深化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老师不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促进知识传播和拓展范围的启发者、引导者,如果说曾经的老师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的话,那么现在的老师就应该变成“聪明的领头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充分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学生进行分享,带领他们去体验、比较、探究和合作,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地位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自己在教学环节中的不足和缺失,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学生的体验当中,了解学生最需要学什么,最想要学什么。一般所指的融入,就是在课堂上要建立一种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直接交往和沟通,通过长期的接触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我们要设计属于全体师生的开放的教学环境,这里既要有教师的悉心引导,也必须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老师应有更加开放和更加自然的心态,恰到好处地对教学过程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拿捏,不要总把注意力放在形式和结果上,这样学生的心态和想法也能够得到开放和放松,他们才能够大胆主动地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灵感的碰撞、思想的互动,体会自身努力的价值和真实的自我学研水平,从而进一步进行大胆的思维创新。

二、合理把握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音乐学科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在传授知识技能与提高审美能力之间孰多孰少、孰轻孰重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很多教师甚至一些教育的研究管理者对此都有着自身的理解和看法。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知识技能与提高审美能力两者并不矛盾。知识技能的传授是为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更好地去感受音乐的美、发现音乐的美、创造音乐的美;审美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去主动学习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在学习《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这一教学单元中,可以先将一些与所学民歌有关的介绍当地民俗民风的视频展示给学生,结合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民歌所在地的民俗民风、民族服饰以及地域环境特征,然后再通过一批原生态的音乐作品与当地的各种文化特征产生各种联想,通过联系两者与学生一起探讨与这些作品的起源、风俗习惯、地域环境有关的包含在作品中的审美内涵和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生对中国民歌中的深层次的音乐美的感受。

在高中段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对于一些大型的音乐作品,教师还应该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其内在所包含的情节编成故事,结合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逐一渗透在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必要时还可让学生用色彩来表现一些作品的主题旋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合理地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达到了音乐鉴赏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去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情境,鼓励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情境的创设中来,并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给他们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样不但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解决了,而且合理地优化了教学环节,也使音乐美的教育得到了充分发挥的空间。

三、音乐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

在新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及的三维评价体系中,把“过程与方法”设定为三维课程目标评价体系之一,提出了体验、模仿、探索、合作、综合的多样性教育学习模式,而我们所一直提倡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正好符合了这种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进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是教学互动过程的重要环节。“如何灵活应用探究性学习”、“如何让探究性学习服务音乐教学课堂”、“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音乐课堂上需要不断学习、摸索和追求的一个过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众多的学科当中,音乐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参与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轻松地享受音乐、体验音乐,在学习和培养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美的愉悦体验,从而引导快乐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听觉和视觉,甚至情感作为情境的创设条件。教师也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教学情境,如讲故事、配乐诗朗诵、交响音诗、交响音画等,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与生活相连,与情感相通,让学生有感而发引出探究话题。如在学习人音版《国之瑰宝——京剧》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在学生上课前播放具有京剧元素的流行音乐,在多媒体画面中插入各种京剧脸谱和经典京剧人物,使学生的视觉感观得到最大的冲击,为接下来的探究性学习作好铺垫。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仅表现为一个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体现的更是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学习记忆的持久性。所以,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更应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小组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立见解、理性地分析和评价音乐以及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通过合理应用这些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自发地将“喜欢音乐”和“学习音乐”融合在一起。

(二)巧解“设问”与“疑问”

一般而言,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学习才更具有效性,更加地真实和统一。而音乐是一门“非语言性”艺术,这往往会使学生在对作品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因此,音乐学习不只是了解作品、获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去答疑解惑。我们经常说音乐是相通的,通过学习一部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会比只是单一地向学生介绍了一部作品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大型音乐作品的鉴赏教学上,如《芬兰颂》、《1812序曲》、《荒山之夜》等,教师的引导、讲解要与学生实时的思想变化、问题置疑相结合,要鼓励学生联系音乐背景、展开音乐想象、提出音乐问题,用教师的“设问”和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获得更多探究性学习的思路。所以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置疑,引发探讨”的工作需要教师去进行合理的引导,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则需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尽情的发挥。

(三)注重教学细节,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细节的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则显得更为重要,它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就是让学生逐步由“学会”进入“会学”的境界。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和探讨,在探究中提高认识从而达到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相结合的目的是进入“会学”境界的最好途径。

同时,在教学课上,教师要合理地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教学对象的群体特点及个人特征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强大作用,用充实的、生动的音像资料、媒体教材,通过合理的教学环节全面系统地展示给学生。当然,这里还需突出提到的是,每个人包括教师本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而探究性学习则合理地融合了发现、提供、和交流分析的环节,突出了自主收集和整理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

(四)建立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机制

新的教学模式必定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而出现,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必定会诞生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自主学习的结果应该是个性的思考、多样性思想的交融。因此,应该将“学习过程”的评价作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心,而绝非“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必须多元化、多样化。我们不光要对学生进行表现评价、作用评价、结果评价,还更应该评价他的能力和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习的支点。此外,我们还可以对多个学生进行整体的评价,评价他们的小组合作、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等,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集体的力量。

总之,在当今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讲台前的发言人,他应该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教学资源的选择者,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探讨者。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努力寻求寓教于乐的教学途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追求“美”、探索“美”、感受“美”、表达“美”,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