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2014-08-15 00:42吴金燕
戏剧之家 2014年8期

吴金燕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畲族,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围绕着衣、食、住、行等等一切的事物都是一部部历史的记录仪。而服饰这种人类最愿意倾注情感的生活必须品,更蕴含着整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传统畲族服饰不仅仅是后人对现代民族服饰设计的研究依据,更是整个畲族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一、畲族服饰的溯源

从“盘瓠传说”到“凤凰崇拜”畲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关于畲族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凤凰山上,美丽不贪图富贵的三公主下嫁给虽长相丑陋但勇敢而善良的盘瓠,生了 4个可爱的子女——“雷”、“钟”、“蓝”、“盘 ”,后自相婚配繁衍生息形成了畲族。畲族服饰据《景宁县志》中记载畲族妇女“跣脚椎结,领竹为冠,裸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均为五色椒珠。”《处州府志》记载“衣过膝,色或蓝,或青,缘则以白色或月色为之。间亦用红色,仅未嫁或新出阁之少妇尚之。腰围蓝布带,亦有丝质者。裤甚大,无裙。”《卍斋琐录》:“ 广东潮阳 有輋民,山中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着自织麻布”在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在畲族自供自足的时代里妇女的衣着形象。畲族人不仅仅以他们的民族美丽的服饰为骄傲,更赋予服饰更多情感。

二、畲族服饰现状

畲族在宋代以后因战乱、资源等原因不断的迁移。在长期的历史迁移致使畲族人口分布形成“大分散,小聚集”,民族服饰也因此形成“大相似,众特色”的特点。其中浙、闽畲族人口占畲族总人口的90%。浙、闽两省中浙江景宁重点对服饰文化进行保护,但即使这样,历经岁月的洗刷,绝大部分畲家人已经很难拿出一两件传统手工制品的畲族服饰。畲族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如畲族婚嫁习俗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定情“彩带”,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彩带定情习俗的淡化,彩带编制的技艺也正在一点点失传。根据几次实地考察,即使到偏远的闵、浙农村,虽依稀在老人和儿童身上能感受到零星的民族元素,但也大部分是机械化的产物。具有一定传统工艺技能的老师傅们也面临着技能无法传承,美丽的畲族服饰除了博物馆躺着的和收藏家屋子里面锁着的,就只能在老人们依稀的记忆里感受它的美。

三、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畲族服饰的现状让人倍感焦虑,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如致力于畲族服装特色设计的服装设计师雷献英推广畲族特色如“鼠牙边”、“水滴纹”、“凤凰尾”和现代时尚相融合。又如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连续三年举办的“中国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积极带动了畲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

(一)对畲族服饰现状的反思。畲民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是畲族服饰丧失生命力的内因,同时商家不加保护的消费畲族文化,畲民对服饰不严谨的穿着方式致使不同民族服饰的混淆。总结造成现状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一;现代新思潮的冲击下致使了本土文化的断层审美的转变。二;传统服饰高昂的造价与服饰机械化制造的快捷廉价对比,造成了机械化制造的横行。三;现代化的高速发展造成了人心的浮躁,越来越少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去学习老一辈的刺绣编织等技艺。四;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缺乏有效的宣传方式,因为不了解所以无法欣赏。传统的一切正在被现代化取代,一切貌似都可以被现代化所取代。

(二)畲族服饰的发展。一代代口手相传的技艺面临着一点点失传的窘境。保护畲族服饰的重点不仅仅是表面形式上的保护,而是其内在文化的保护。和现代思想结合给予其更多的发展空间,生长的环境,这才是畲族服饰生命的源泉。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发展:一、建立传承人机制,国家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物质支持。二、博物馆的建立,优秀作品的抢救性保护并对外展示。三、和现代高科技数字化相结合,系统性整理畲族服饰艺术建立资料库。四、政府在服装异化的现象上应该给予更多的文化梳理和发展上的引导。五、畲族元素进行现代化研究发扬其特色,达到经济发展和服饰文化保护的相互和谐。

四、结束语

畲族汉化已经相当严重,生活中畬民和汉民已经很难区分开来,这种冲击对畲族传统服饰是致命的。传统畲族服饰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基本失去了发展的土壤,但其对于畲族文化的研究却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保护性的挖掘、整理、开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服饰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良性发展,这对建设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1]施联朱,雷文先.畲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2]雷弯山.畲族风情[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吴梦宝,楼跃文.畲族·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 中国民族2004,(11).

[4]蓝雪花.畲族凤凰崇拜及其源流初探[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02).

[5]施联朱.畲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