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剧发展的思考

2014-08-15 00:42刘安丰
戏剧之家 2014年8期

刘安丰

(哈尔滨话剧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我是一个话剧演员。话剧与其它舞台艺术相同,属于戏剧表演艺术。当我我刚走进戏剧表演这一专业时,小品只是戏剧训练的一个科目,而戏剧的本身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吸引了我对它的热爱。这是我始终思考的一个基本问题。随着文化改革的起伏,作为戏剧表演艺术,不管是单位每年的演出任务,还是媒体在观众中呈现的文化形式,戏剧不知不觉地被小品的演出形式逐步替代。有时猛一回头想起“戏剧本身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就感到尤为重要了。

有一位哲人这样讲过:世界上震撼人们心灵的事情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宇宙,另一个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而戏剧及戏剧表演艺术之所以对我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对人们心灵深处的震撼。当我们听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台词无不是惊天地,泣鬼神;当我们重新阅读老舍、曹禺、郭沫若的戏剧作品时无不为之心动。而现实中的戏剧或小品,能够打动观众心灵深处的东西有多少?不仅如此,在表演、台词、风格上,导演和创编人员,在不断刻意的追求上,以“贴近生活,求奇、求特、求方言”为名,在越来越通俗的表演上,达到俗不可耐的地步,距离我心中的戏剧艺术越来越远了。这样势必将戏剧艺术的发展走向死路。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个人认为:戏剧的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创作上的问题。一个是表演上的问题。下面就这两方面问题谈一下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请读者给予指教。

一、创作上的问题。

创作上首先是题材的问题。题材是创作的原始材料。将一个题材怎样转化为戏剧性艺术表达形式是一个基本问题。一个题材,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是人们心灵深处道德观的矛盾冲突和震撼,这是题材的本源。这就是说,一个题材可以歌唱化、美术化、音乐化、戏剧化、电影化,这也就是可以被文化的。而戏剧化是文化形式的一种。不管什么化,题材的核心是能够震撼人心灵深处道德观的“事件”。但是,当今有些题材的采风上,确注重方言化、通俗化、娱乐化、戏说化。在创作的题材、选材上出现了艺术化的偏差和文化上的偏差,导致了戏剧艺术的衰退。

如小品《超生游击队》,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生子的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对人们的心灵有着震撼的教育意义,是个好作品。而表演风格上的方言、口音是对题材表现上的一种润色。不用方言用电影写实或舞台口语表达,也是感人至深的。题材意义是本,表演形式是末。而现在的小品本末倒置。甚至一个小品就剩下一句搞笑风格话了。如果没有了这句话,作品毫无价值。这就是创作人员的刻意导向导致艺术内容和艺术核心的缺失所致。所以,戏剧艺术的创作,题材的选择,要遵循文学艺术的本质:能够震撼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灵。

二、表演上的问题

柏拉图在论述音乐的《节奏论》时说过:我们要迎合节奏,因为有节奏的艺术表达是最接近上帝的。即使我们的艺术表达与节奏相同,我们还不是上帝,与上帝还隔一层。如果我们艺术的表现与节奏相左,我们与上帝就隔两层。

虽然,柏拉图讲的是音乐,但文学艺术是隔行不隔理的。我们戏剧创作的题材,要贴近群众。但是,群众的方言表达与题材的事件核心,也是隔一层的。怎样通过艺术的戏剧表达、台词表达更接近事件的心灵深处,这是表演艺术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一旦人类的灵魂被“戏说”,那么,我们距离文学艺术就十万八千里了。

所有民间的方言,均系非“正戏”的台词咏诵。方言的产生,不外乎出于人们最原始的本能感。这种本能感有着四种基本属性:野蛮、霸气、神秘、厚重。只有我们从创作到表演的环节“通程”从戏剧艺术化、文化来考虑。将霸气、野蛮、神秘、厚重艺术化,才能将一个民间题材升华到艺术的境界。而把以讹传讹作为贴近生活,文学艺术必将走向死胡同。

每个演员都想遇到一个好剧本、好角色。每个编剧都想遇到一个好题材、好故事。每个导演都想有个好创作。对编剧来讲,我们的时代真的就没有震撼人们心灵的事件了吗?对演员来讲,我们就真的没有艺术层次的作品来呈现戏剧艺术的表演了吗?每一个导演真的就没有艺术创作的升华了吗?这需要从编剧、导演、演员在文化艺术的科学观上共同努力才能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