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萌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沙坪坝 400031)
希腊历史中,最惹人注目的当属以木马屠城著称的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战争发生在迈锡尼文明时期,讲述了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为中心,以阿伽门农及阿喀琉斯为首的希腊军进攻以帕里斯及赫克托耳为首的特洛伊军队,最终木马屠城取得胜利的的十年攻城战争。整场战争,整个事件,都是宗教因素的代表与完美体现。
(一)人物角色的设置
整个特洛伊战争及其后续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和其他历史事件的很大不同之处,在于,特洛伊战争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本身就带有浓厚宗教以及神话传奇色彩的人物角色。两个最典型的事例当属主人公之一阿喀琉斯和海伦。阿喀琉斯本身就是一个半凡人半神仙的角色,全身刀枪不入,然而脚踵却有致命弱点,因为出生后被母亲握着脚踵倒浸在冥河水中,全身只有脚踝没有沾水,在特洛伊军队进行战争时,杀死了特洛伊的大王子赫克托尔,以此使希腊军大获全胜,但最终被希腊小王子帕里斯的暗箭射中致命弱点脚踵而死。首先,这种一半是凡人一半是神仙的人物,理论上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其次,刀枪不入这一特点更是无从谈起;再者,假设这一人物以及人物的不平凡特点都存在,即便全身除了脚踝之处都是刀枪不入,脚踝因为没有进入圣水而不具备神仙的超凡能力,那么脚踝也应该是肉体凡胎,试想,一个普通人怎么会因为脚踝受伤而招致致命的危险。所以,阿喀琉斯本身就是一个宗教色彩极其浓厚的人物角色。而这场十年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海伦也不例外,海伦是宙斯的女儿,而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统治着整个宇宙。海伦本身就是神的女儿,因为自己的绝世美丽引发了人类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特洛伊战争,并且一打就是十年的战争,而且最后造成了特洛伊城的军民几乎全部被屠杀的悲惨命运。由此可以看出,整个特洛伊战争的故事,都是由宗教中的神灵和现实中的凡人交织在一起所引发的情节,这一现象侧面却有力地反映出早期西方对宗教的重视以及受到了多么浓厚的宗教的影响。
(二)故事情节的发展
就故事情节而言,当希腊大军兵临城下,特洛伊的国王、王子以及众位大臣对是否应战、怎样应战进行商议时,大臣之一即分管神灵事宜的官员极力告诉国王,根据太阳神的指示,特洛伊军队战还是不战。当大王子对此提出质疑时,此大臣还因大王子对神灵的不恭而对其进行控告,并且特洛伊的老国王也坚决根据所谓的太阳神的指示而发布命令。试想,两个国家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展开战争,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主帅怎会靠占卜来决定是否打仗、怎样打仗,怎会靠看不见摸不着的宗教中的神灵来决定国家的前途命运。当希腊大军破城而入侵入神庙时,出现了牧师等神职人员还试图通过告诉敌军自己是服饰神灵的人而免于一死,这一更加体现在危险时刻试图通过宗教祈愿来化险为夷的情节。
(三)西方价值观的投射
特洛伊战争,通过对阿喀琉斯这个本身就和现代意义的普通人所不一样的、半凡人半神灵的人物,渲染了英雄个体控制整个矛盾冲突的巨大力量,英雄个体力量战胜敌对群体力量的决定性作用,夸大甚至神化个体力量,在描写特洛伊城的大王子的时候,亦是如此,电影将特洛伊城的大王子描绘成了整个特洛伊军队及王宫的中流砥柱,甚至是精神支柱,而这一看似夸张的渲染,实际上却是反映了西方价值观中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力量的理念,反映了要强调个人发挥最大价值的思想。英国法国这些老牌的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者,都深深地收到启蒙时代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说西方世界里,对个人发挥价值这一理念的关注和重视,深深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大大小小各个层面,西方国家都强化了个人主义的原则。特洛伊战争这部电影反映了早期希腊各个城邦之间因为种种原因而引起的纷繁复杂的领土争夺,虽然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综合交错,虽然人物形象形形色色,但对于双方军队的领军人物看似夸张的个人作用的描写,实则是西方价值理念中重视个人作用的真实写照。
特洛伊战争如何渗透出的宗教色彩的答案可总结归纳为几个简要方面,电影人物角色而言,几乎里面的所有人物角色,尤其是主要人物角色,全部都是宗教神话人物,例如阿喀琉斯、海伦等等。就整体事件而言,整个特洛伊战争都是有宗教中的神话成分所组成的。由此可看出,宗教理念,宗教行为,宗教色彩,宗教组分等等一切宗教元素已完全浸
入以希腊为代表的早期的西方文明中。
在近现代的众多西方国家中,无论是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等,美国都堪称西方独一无二的典型代表。自1776年7月4日建国至今,美国的历史还不到二百四十年,然后这样一个年轻的国家却深受西方宗教的影响,其宗教痕迹随处可见。宏观来看,总结而言,最世界影响较大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东北部教育的发展,国家整体外交理念,典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一)东北部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毫无疑问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最著名的常春藤联盟就以高水平的管理和众多的人才毕业生而出名。常春藤联盟是指美国东北部八所院校组成的体育赛事联盟。这八所院校包括: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耶鲁大学 。这一地区之所以高等教育如此发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美国建国之前,最早的一批清教徒便在此定居生活,清教教义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进行沟通,而圣经是上帝之语,要想跟上帝沟通就必须能够看懂上帝所言,所以读懂圣经便成了前提条件,所以清教徒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读写能力,且清教徒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勤奋刻苦才能受到上帝的进一步青睐,因此美国人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常春藤联盟的学校涌现出了很多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换言之,美国东北部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与美国历史中的清教教义密不可分,美国教育如此发达,以至于引领世界,和其深厚的宗教影响以及宗教根源是密不可分的。
(二)国家整体外交理念
众所周知,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外交舞台上随处可以看见美国的影子,很多看似和美国相距深远的非美洲事务也时时刻刻充斥着美国的声音,例如,美国重返亚太地区战略就对亚洲许多国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美方的“友好”国家将这一外交战略称之为“美国同盟”,相比之下,与美国之间存在隔阂的国家将其称之为“美国霸权主义”。除了在亚太地区,最明显的,就是在中东地区。中东地区多经济贫穷、科技落后、国内秩序混乱的国家,在这贫瘠的表面下有着让许多国家垂涎三尺的全球命脉——石油,近些年来,美国在此地区的活动愈发频繁,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到叙利亚战争。尽管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发动这一系列战争,但大多数人将这一系列战争归咎于美国想要控制这一地区的石油资源。巨大的经济利益固然你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但纵观美国在全球外交舞台上的身影,一个根深蒂固的宗教理念在无形之中操纵着美国的一切外交举措——天赋使命观。天赋使命观发源于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其基本含义是:美国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受此宗教理念的影响,美国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来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惩罚一切破坏西式民主和人权等等的地区力量乃至主权国家,将所有在美国看来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拯救出来。所以,美国之所以想要重返亚太地区,进一步控制中东地区,以及经常对一些国家说三道四甚至动用武力,不难找到原因,除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考虑,根源在于美国人骨子中的宗教理念。
(三)个人主义理念
个人主义在东方概念中为贬义居多,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与东方的个人主义在本质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东方概念中的个人主义多指利己主义,指的是一种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所以在东方理念中,个人主义带有明显的负面色彩。与之相比,个人主义是美国社会价值观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说是美国社会的基石,它的具体内容也和东方背景下的个人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并且挖掘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并且人人生而平等,个体应该享有不可剥夺的独立自由权以及选择权,此种国家价值观的根源也和宗教密不可分。宗教在美国社会文化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便在思想高度解放、经济高度现代化的今天,美国依然是西方世界中最信教的国家 。美国的主流宗教是盎格鲁撒克逊的清教教义,在宗教信仰以及日常生活中,反对盲目追从权威,主张彰显自我意识,因为在美洲大陆的早期白人移民中,很多是为了逃避英国的宗教权威的迫害,所以这一批移民格外重视个人的价值和自由,他们代代相传的教义也由此深深的塑造了美国社会以及当代美国价值观。
宗教在西方世界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文明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国家的研究也纷繁复杂,历史,地理变迁,民间文化,宗教信仰等等,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归根到底是要挖掘出隐藏在表象下的本质,抓住其灵魂,透过现象看本质时进行任何领域的科学研究的重要乃至核心方法,当下许多西方现象看似模糊不清,实则清楚无比,都和其宗教理念不可分割。例如很多美国富商常年参与慈善事业,除了可以进行减少税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从小受到教堂教义的感染,认为上帝教育子民要心怀仁爱,所以很多美国人,即便不是富商,也会定期进行义捐,或者去做志愿活动。除了日常生活,美国很多理念思想以及典型的西方价值观也都是深受宗教理念和宗教教义的影响,例如,东西方之间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东方强调集体观念,西方强调个体概念,而这些差异也和西方的宗教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单纯的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理念不是好与坏的区别,而是两种宗教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宗教教义中大多强调个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个人的权利应该得到最够的重视和尊重。东方的理念中并不是没有强调个人的部分,西方的思想中也不是没有描写集体的部分,只是表层笔墨多少深层理念多少的问题。所以,宗教研究毫无疑问是研究东西方差异的一个绝好路径,因为它是造成一切差异的源泉也是找到一切研究思路的至关重要的突破口。
[1]王恩铭.美国文化与社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