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至巴罗克时期宗教音乐的发展

2014-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4年8期

吴 珺

(山东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在西方音乐历史中,宗教音乐被认为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宗教音乐又称圣乐。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在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而教会音乐则以圣咏为主。圣咏是指单声调,没有固定节拍的基督教歌曲,分东方圣咏和西方圣咏,前者例如亚美尼亚圣咏,拜占庭圣咏等,后者例如安布罗西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等。18世纪启蒙时期以后,音乐开始向世俗化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教会音乐仍然占据着中心地位。

中世纪时期

欧洲音乐历史中中世纪时期约为5—15世纪,本时期的音乐发展重心多以宗教为主,基督教的世界取代了古罗马时代。在中世纪的观念中,音乐不是供人欣赏聆听的对象,不是用来享受或娱乐,它被赋予教化人,使人弃恶向善的道德理性功能。直至13世纪的中世纪音乐留下来的大多是基督教教会音乐,教会音乐以极端封闭方式,一方面对古代的音乐遗产严格筛选,一方面对世俗音乐的歌曲,器乐严加限制。所以中世纪音乐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来叙述:

早期阶段约5—10世纪,中世纪开始的几个世纪经济文化落后,直至八、九世纪才逐渐发展。九世纪左右格里高利圣咏确立了作为统一的罗马教会礼拜音乐的权威地位。格里高利圣咏以其表情严肃,风格朴素,也被称之为素歌。在历史政治的推动下,格里高利圣咏得到了助力式发展。其产生为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在理论方面它促成了教身和形式基础,以它为中心,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更具有深远影响的复调音乐。一定意义上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这些为中世纪音乐盛期的到来做好准备。

中期阶段约11—13世纪,这是中世纪宗教音乐的盛期。随着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方面的发展。在音乐方面,随着东西方分裂以及西方世俗王权的强大,教会音乐逐渐从罗马扩展到阿尔卑斯山以北。12、13世纪基督教礼拜音乐达到全盛,弥撒礼包仪式被精心修饰和充分扩展,复调音乐也因此得到了很大发展。13世纪经文歌的产生逐渐把中世纪复调音乐推向高潮。

晚期阶段14—15世纪初,在音乐史上称为“新艺术”时期。这一时期宗教音乐稍显衰弱,世俗音乐飞速发展,人们更多的重心则转向了教堂之外。这一时期,出现的马肖、兰迪尼等西方音乐历史上早期的一批重要作曲家,他们把教会音乐的复调技巧与单声的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从而在音乐体裁样式、艺术感情、旋律节奏、对位技巧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文艺复兴时期

13—16世纪初期,历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个从中世纪转向现代文明的时代。文艺复兴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重要形成期,人文主义是这个时期的基本思想核心。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中加入的人文精神也对这一时期的宗教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大师本着宗教信仰和宗教背景的情况下宣扬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声乐曲是:弥撒、经文歌和牧歌。经文歌已盛行约有五百年之久了,它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古典与浪漫时代的奏鸣曲型式。连弥撒曲与牧歌中,都可以看到经文歌形式。经文歌最大特徵就是礼仪性的清唱式,因此,十六世纪也被称为清唱式音乐年代;此外,经文歌还具有多曲调—每一声部均有独立性主题;多节奏—这是由对位模仿、强弱位置各声部不相吻合互相交错造成;以及多主题—一首曲子中有多种主题模仿对位;同节奏合唱—这多半出现於重要文辞时或段落结束之处。至于弥撒曲,其形式与经文歌型式雷同。此外一如葛利果圣乐时代,还有很多小型宗教曲式,诸如颂歌、哀歌、圣咏、答唱曲、灵修赞歌等等。

文艺复兴早中时期,作为中世纪的连接,尽管文艺复兴的音乐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但是仍然与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早期英国音乐区别于意大利音乐,依旧保持着基本的音乐传统。英国作曲家虽采用世俗风格,但其中都夹杂着宗教作品的影子。英国作曲家为弥撒早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勃艮第地区的音乐确立了弥撒曲这一独特的大型宗教音乐体裁形式。后来若斯坎则兼收并蓄旧传统,进行音乐思想和风格革新的作曲家,从而促进了一些新弥撒曲类型的发展。这些活跃在15世纪欧洲音乐舞台上的作曲家培育了一种以宗教体裁为中心的泛欧洲性的音乐

文艺复兴晚期的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教会的一场重要变革运动,与反宗教改革都十分重视教仪音乐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音乐主张,因为影响了欧洲音乐的发展。开始出现基督新教圣乐的发展,因为自马丁路德改教以后,基督新教脱离天主教,开始发展自己的圣乐。马丁路德强调宗教音乐应当要摆脱宗教仪式徒具形式的天主教圣乐困境,要承载真正的上帝之道:圣经、与信仰生命。因此在基督教圣乐中出现圣咏合唱与赞美诗。而罗马反宗教改革则是纯洁教会,从而遏制新教的发展。帕莱斯特里那是当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曲家,由于他的音乐风格影响,16世纪末以罗马为中心形成了罗马乐派。文艺复兴末期的罗马乐派创作体现了长期发展的复调音乐的最高成就,而威尼斯乐派则是以代表了新的音乐发展趋势的主调合唱为其主要风格。威尼斯乐派成为了文艺复兴后期先进风格的代表。

巴罗克时期

从大约1600年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西方音乐史进入巴罗克时期。巴罗克时期宗教音乐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教会音乐继承与发展,并揭示了产生这种变革的内在动力。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音乐世俗化的进一步加强。音乐加快了走出宗教活动,进入世俗生活的步伐,宫廷与剧院慢慢取代了过去教堂在音乐活动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十六世纪末叶至十七世纪中叶,宗教在欧洲大部分普通市民的生活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令昔日高高在上的教会不得不采取一种更亲近民众的做法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宗教音乐自觉或不自觉的吸收世俗音乐的成分,利用巴洛克这种新的艺术风格为自身目的服务,巴洛克时期的宗教音乐也成为欧洲宗教音乐最后的一次空前繁荣。

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宗教音乐体裁以小型的声乐体裁为主。如 弥撒曲、经文歌、交替圣歌、赞美诗等,同时还有一些有地域特色的宗教音乐体裁随时代的发展出现。在意大利,严肃的宗教牧歌与世俗牧歌齐头并进,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众赞歌是另一重要宗教音乐成果。但从总体上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体裁规模较小,较大型的也只有弥撒套曲。

到了巴洛克时期,除了上述宗教音乐体裁继续发展之外,在世俗音乐特别是歌剧的影响下,出现了宗教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等宗教音乐新体裁。歌剧这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产生并迅速发展壮大,从而推动了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等一系列宗教风格的作品。 具有道德教训味道的宗教歌剧在过去仪式剧的基础上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代表神性的宗教内容与代表人性的歌剧体裁在巴洛克时期达到了高度统一。

[1]于润阳.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许勇三.西方交响音乐发展纲要[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李应华.西方音乐略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4]黄鹏腾.西方音乐史[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