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学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2014-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4年8期

王 蕾

(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长久以来,我国舞蹈教学,尤其是幼儿舞蹈教学中,重视舞蹈技能培养,而忽略了舞蹈心理。将幼儿舞蹈教学简单的视为基本功培养,强调技巧教育与肢体教育,以表演质量为唯一评判标准。但从舞蹈艺术的本质来说,舞蹈艺术是指流动的人体造型艺术,但其所要求的人体动作不仅是自然形态或生理状态,同时也是经过美化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动作集成。舞蹈艺术在艺术手段上的特征,即决定了舞蹈是以抒情为核心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舞蹈在人类情感表达中所占据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一、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舞蹈教育中的应用,在舞蹈教育研究中,已有较多案例,常规来说,心理学在舞蹈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

(一)培养学生兴趣。在实际的舞蹈教育工作中,学生往往由于存在好奇、新颖的心理,在初期学习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随着较为枯燥的基本功、形体教育的展开,学生兴趣逐渐消退。而依据心理学原理,我们可知,兴趣是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培养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需要从学生包括态度、心情、需要、经验、世界观等主观因素上的高度集中,以舞蹈学习为主要指向。持久的激发其舞蹈学习的兴奋点,并不断地增强这一兴奋,激发其学习欲望和学习潜能。

(二)缓解心理压力与紧张情绪。在舞蹈教学工作实践中,较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在其他学科教育过程中常见的有效手段,在舞蹈教学工作中,这一点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心理的观察,以平等心态进行鼓励与指导,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将教师作为朋友与模仿的对象,而非己身的监控者或管理者。这样的课堂氛围无疑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对舞蹈教育有重大影响的幼儿心理特征

不同于成人,幼儿在心理上具有一些特有特征与特点,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不能简单运用成人舞蹈教育中的心理手段,而要充分考虑儿童心理特征,对于舞蹈教育有重大意义的幼儿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幼儿认知以形象性认知为主,模仿性强。相较于成人,儿童认知世界更多的从表象感知出发,即通过其具体形象认知客观事物,其抽象思维较差,对于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迅速形成认知。同时,儿童模仿性强,在幼儿阶段,儿童模仿能力与模仿倾向都有着更为强烈的直接表现,而同时,儿童判断能力与判断标准尚未完全形成,往往对周围成人行为进行不加甄别的完全模仿。

(二)幼儿活动具有强烈情绪性与直觉性。由于儿童尚未完全形成稳定的独立人格,在幼儿时期,儿童独立性差而又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在行为上,表现为不完全为理智支配,冲动性较强,且不同于成人,其情绪化的行为具有长期性与持续性。另一方面,儿童行为更多的依赖于其直觉,即,凭借周边环境,以直觉为指导,认识事物,积累知识。

三、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心理要点

综上所述,在幼儿舞蹈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套用成人舞蹈教学中所获取的经验,使用常规手段,而应当更多的考虑儿童心理特征,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针与计划。

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应充分考虑采用下述问题:

(一)教育活动应以演示-模仿形式展开。如前所述,幼儿具有更强的形象感知能力,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与模仿倾向,因此,在幼儿舞蹈教育进程中。不同于成人舞蹈教育,教师应适当增加动作演示所占比例。充分发挥儿童模仿性强的优势。

(二)教师应始终保持对学生情绪与行为的感知。由于儿童行为的情绪性与直觉性,以及其较为强烈的表现欲望,在幼儿舞蹈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情绪与行为的感知更为重要。教师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应当对儿童的情绪给予充分关注,如其产生挫折感或失落感,或者感到关注不足,表现欲望不能得到释放,教师应及时给予抚慰。

(三)教学计划应张弛有度。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兴奋点的分布均匀,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当将学生较有兴趣的内容进行均匀分布,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表现以及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1]董玉辉.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舞蹈教学[J].艺术教育,2008(5).

[2]黄世茂.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3]徐裴.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