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雪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继其《国史大纲》后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本书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其中部分篇章曾于1943-1944年间在《思想与时代》杂志上发表。全书共分十章,涉及中西方文化比较、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国文化精神等问题,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是作者文化研究的学术代表作之一。本文仅对钱穆先生的这部著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些具体的分析。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的剧烈冲突就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特别是富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中国几代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何去何从?怎样去评价中西文化的优劣短长?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把传统文化看成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障碍,认为中国要实现近代化,就必需要与传统决裂,全盘西方化。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学术界西化思潮相当严重。钱穆曾指出,中国人自己看轻自己的文化传统,自己对本民族的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大隐忧和最大病害。而这种自卑媚外的文化心态,又障蔽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了人们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注。在作者看来,要拯救国家,凝聚力量抵抗侵略,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并通过研究民族文化去寻找抗战救国的精神武器。
抗战时期钱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作者在中国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思潮中,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这对于培育当时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凝聚民族向心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共分十章。弁言部分主要从地理、政治、经济、历史观、人生观等方面论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第一章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作用;第二章论述了中国的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划分了四个历史时期探讨中国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描述了中国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念、宗教观念、国家观念、人道观念及农耕与游牧生活的消涨;第四章描述了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学;第五章文治政府之创建,分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结构;第六章论述了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第七章论述了新民族与新宗教的再融合,指出中国文化史里的吸收、融合和扩大的发展规律;第八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第九章主要论述了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合与社会文化再普及与再深入;第十章探讨了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
在本书第二章“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中,作者认为,中国民族在古代最初是由多个族系所组成的,在经过了长期的接触和交往逐渐成为一个统一体。作者把中国民族比作一个大水系,这个水系是由一个大的主干(汉族)在每一段中纳入许多支流小水(少数民族)而汇成一个大流(中国民族)的。作者把中国民族统一与融和这一过程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上古至先秦时期、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隋唐至元末时期、满洲入关至现代时期。 在上古至先秦时期,中国民族的主干是华夏,在这段时期中又纳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部族,这些部族与华夏融和形成一个更大的中国民族。此时的中国民族即为秦汉时代的中国人。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又纳入了匈奴、鲜卑、氐、羌等诸族,进一步融成更大的中国民族,即隋唐时代的中国人。在隋唐至元末时期,中国民族中又纳入了契丹、女真以及蒙古等族的新成员,成为明代的中国人。在满洲入关至现代时期,中国民族继续融入满洲、羌、藏、回部 、苗、瑶等族。在这个时期,作者认为中国民族还将继续融和,并且这一趋势是中国另一全盛时期的先兆。作者还提出:“中国文化乃由中国民族所独创。‘民族’与‘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是‘早已融凝为一的’”。“中国人很早便知以一民族二创建一国家的道理,正因为中国民族不断在扩展中,因此中国的国家亦随之而扩展。”“其实中国民族常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和不断扩大与更新中。但同时他的主干大流,永远存在,而且极明显的存在,并不为他继续不断地所容纳的新流所吞灭或冲散。我们可以说,中国民族是禀有坚强的持续性,而同时又具有伟大的同化力的。这大半要归功于其民族之德行与其文化之内涵”。作者始终将中华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具有很强的持续性与伟大的同化力的。这种“持续性”与“同化力”是通过“民族之德性与其文化之内涵”把各个民族团结、凝聚在一起。因此,作者的中华民族观不仅体现出其应对当时民族危机的努力,而且也有益于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
本书的第九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民族融合思想。“现在中国境内尚有蒙族、藏族等未经十分融化净尽的民族界限,这是因为天然的地理环境所限,一般日常生活太悬异之故。其他如回族、藏族、苗族也都或先或后的在朝向民族融和的方向走去。”“只要地理上不是有辽远的隔阂,或是济之以近代的交通,那么民族融合也一定很顺利进行的。”作者认为中国民族的巨大同化现象是不断进行的,而且这种同化力最终也会把中国的少数民族融合成为一个中国民族。少数民族的差异性会随着地理距离的缩小与交通便利而逐渐消亡,融为中国民族之中。但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真的会消亡吗?作者显然忽视了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世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作者的民族融合思想忽视了各民族的文化自觉与主体性。在现今多样化的社会中,这种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思想显然不能适应中国的国情。
作者在本书中所论及的中国文化多由汉族所创造,几乎很少言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到底指什么?作者认为中国文化是由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相比更有绵延性。由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因此其在中国文化的认知难免受到传统历史观的局限。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不仅仅包括汉族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也应该包括各少数所创造的文化。今天,中国文化也不仅仅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应该包括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现代文化。
作者在书中从地理、政治、经济、人生观、宗教观等方面进行了中西方文化比较,并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各自具有其平等的、独特的价值。从这种文化发展的多元观出发,钱穆极力反对用西方的概念、术语去硬套中国的学术思想,反对以西方文化的一元发展模式来衡量和取舍中国文化,力主站在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立场上,用中国人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中国文化。因此他在本书中强调说:“我们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我们先应该习得中国人的观点,再循之推寻。否则若从另一观点来观察和批评中国史和中国文化,则终必有搔不着痛痒之苦。”在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和比较中西文化的方法问题。在更注意不同文化的民族性和发展特殊性的今天,钱穆这一以民族特殊性为前提来研究传统文化的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其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代表著作。本书虽专论中国文化史,实际上兼论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在中国经济腾飞之际,本书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此外,对于中华民族向何处去得问题,本书至少给我们一种提示,即任何时候都不可割裂传统,不能脱离历史与实际去研究问题。
注释:
[1][3][4][5][6][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2;21;23;23;185;186.
[2]清朝人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都叫回部,这个回部实际上不是回族,是维吾尔族
[8]费孝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费孝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