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企业为了寻找更多利益,往往会在企业经营情况上“动手脚”。企业经营往往关系到多方利益,有许多利益相关者为了获取更多利益或者取得利益分配主导权往往会联合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修改,这是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动力背景。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法律制度欠缺、行业习俗以及整个会计队伍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也是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重要背景和原因。行业内外的共同需求为虚假会计信息产生提供了土壤和背景,而这种违规甚至违法的虚假会计信息必须得到清除,只有清除这些虚假信息才能为企业良好、健康发展提供适宜环境。本文拟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出发,结合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背景,进而阐述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方式。
关键词:虚假会计信息;利益需求;监管体系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和投资者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都会使用形式各异的利益“博弈”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营状况最直接的反映,往往会成为造假和“改造利用”的重要工具。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只有最大限度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精确,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决策。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英国的知名公司倒闭,从而引发了公司治理问题的讨论与探索。新世纪以来,施乐公司的假账丑闻,安然公司的土崩瓦解,更是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企业会计信息治理的思考。事实上,这些公司问题的根源都在虚假的会计信息。正是会计信息的失真为企业解体埋下了伏笔。企业的经营利益涉及到与企业相关的利益分配者,对他们而言,企业会计信息是了解、熟悉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发展状况的最好资料,通过对企业经营资金动向的有效掌握,能够维护自身利益。然而,部分利益者利用在企业的优势地位,以信息不公开和不透明为借口来牺牲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来实现自身最大利益。
1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会计信息不真实,是由于会计从业人员故意制造相关虚假信息,或者是技术、能力不够等,经常把问题的“症结”归结在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和工作素质等。并且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和解决办法。但由于认识这一问题不够彻底,往往制定的措施并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治标不治本”,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而要想真真正正的解决虚假会计信息这一问题,就需要从根本上认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就存在虚假会计信息而言,利益是根本驱动力,而环境也为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具体而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1 虚假会计信息背后的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和最根本的動力。由于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状态有着最直接的经济数据,因此,会计人员往往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创造者,通过虚假会计信息的制造,会计人员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同时也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职位提升。在虚假信息制造过程中,企业经营负责人往往是虚假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企业经营负责人通过对企业经济信息的修改能够为企业经营发展赢得更多资金来源,同时通过虚假账目还能够减少国家的税务征收金额,进而减少企业税务支出。无论是对企业经营负责人,还是企业会计从业人员,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选择制作虚假信息。真实的企业会计信息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企业会计的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者的决策,直接关系到政府对企业经营状况监管,但复杂的利益诉求导致大量虚假会计信息产生。针对虚假的会计信息,如果缺乏良好的制约和影响机制,将会使得整个企业经营陷入恶性循环的局面。
1.2 会计信息统计缺乏客观标准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从业人员,通过专门的会计、出纳、经济师等完成企业经济信息的统计和汇总。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内容往往依靠会计从业人员主观判断,缺乏一定依据。在这一背景下,对会计人员的监督能力就大大消弱。面对复杂的经济统计活动,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够客观、公正的进行统计归纳,那么整个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将无法保障,在会计人员统计过程中,利益的干扰和影响会使得企业会计人员制定虚假会计信息。缺乏客观的统计标准,仅依赖少数经营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观统计,将无法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1.3 会计信息制定过程的不透明
整个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都是在企业内部产生和制定的。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有专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而整个会计信息统计过程也更多在内部完成。企业内部完成整个会计信息的统计和整理,将为会计信息制假提供便利,同时整个过程都在内部产生,在监管和治理上难度进一步加大。整个信息制定过程的不透明将为虚假会计信息产生提供了土壤,同时也难以从根本上治理和解决。
1.4 法律监管体系欠缺
企业会计信息虚假不仅危害到企业投资人的利益,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经济市场的稳定。企业通过制定假账躲避税收部门税务征收,将直接损害我国的国家利益。因此这种行为必须严格打击和制裁。要想做到有效治理,就需要我们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首先,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违法认识不够。再者,在对已有法规制度监督上,缺乏实际操作,贯彻执行力度欠缺。而关于虚假会计信息这一非法行为治理程度不够,也助长了虚假信息制定。最后,目前专门管理监督机构的缺乏也成为虚假信息监督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1.5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从业人员是整个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定者,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在这一影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还要考虑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既要对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进行提升,还要重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约束。
2 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措施
要想有效解决虚假会计信息问题,就要针对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和问题核心来制定合适的治理措施。不仅要关注企业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表象原因,还要结合多方面影响因素,为根本上解决虚假会计信息提供措施。
2.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与执行
长期以来,大多数企业经营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为获取更多利益,往往会制定大量虚假会计信息。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人认识不到虚假企业信息的非法性,这也是虚假信息产生的外部原因。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通过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法制目标。通过实施这一系列法律法规,有效遏制虚假会计信息产生。
2.2 参照相关行业内容,制定相应会计信息统计标准
企业会计信息统计目前没有统一而固定的标准,主要通过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主观统计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标准要求,信息失真不仅普遍,而且监管难度较大。而通过参照相关行业的流程与特点,制定相对应的会计信息统计标准,能够有效限制会计人员的主观臆造。
2.3 明晰企业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问题上的责任
尽管会计人员是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也是直接利益获得者。但实际上,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是企业的经营负责人,而企业经济负责人应该对整个企业虚假会计信息负主要责任。通过对责任的重新划分,不仅能够明确企业经营负责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责任,更能够促使企业负责人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改变长期以来,会计人员负主责、负责人员连带责任的不正确责任格局,促进整个企业會计工作的改革。
2.4 加大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力度
企业会计人员是整个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接触者,尽管其自身不应承担主要责任,但整个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会计人员是最直接的一环,其责任不可推卸。针对会计人员的责任和地位,首先要加强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培养,业务素质水平提升将有效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的统计准确性和效率。另外,要想确保整个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还有加大对企业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和约束,提升责任意识,使其认识到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
3 结语
多元化原因致使虚假会计信息屡禁不止,利益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推动力。要想彻底解决虚假会计信息问题,就需要从源头上认识虚假会计信息。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往往复杂,解决这一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深化认识,从解决“灰色利益”入手,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规范统计机制,让整个会计信息产生机制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同时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约束和素质培养,建立一定程度的奖惩机制,进而改善整个会计信息的产生环境,促进会计信息质的转变。在虚假会计信息治理问题上,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规范经济秩序,整顿整个行业秩序,加强治理,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霖均,陈汉文.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企业经济,2010,5:12-14.
[2]赵英明、郭林.企业会计委派制度质疑与研究J].会计研究,2013,9:8-12
作者简介
韩志光,大学,硕士,河北北方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经济师,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