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毅君
摘 要: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可在朗读教学、分析艺术形象、品味语言文字、探究性学习、语文活动、研究性学习、作文教学、课堂评价中实现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探究;评价
语文闪耀着优秀的人类思想之光。优秀的人文思想是通过形象如此感性地鲜活地呈现出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感性的,潜移默化的,远比数理化等学科中的德育内容要丰富要立体得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新课程标准这样指出语文课程的德育任务与方式:“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如下一些方法。
1 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行德育渗透
朗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感情地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下的读者与文本的立体沟通。作品深长的意味,丰富的情感,就在朗读中浸染开来。有感情的朗读,融入了读者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下的理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使灵魂受到熏陶感染。
例如读《沁园春·长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轻快激越的语调读出的是面对壮阔美景的兴奋喜悦之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酣畅激昂的语调读出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慷慨激昂意气风发。在抑扬顿挫、时而舒缓时而激越的语调中,开阔的胸襟、磅礴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朗读使学生得到精神的享受,灵魂的升华。
2 感受、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德育渗透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感受、分析这些艺术形象,可以加深情感的和理性的体验,净化灵魂,提升素质。
课文中,坚忍、智慧、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向学生展示着亲情之美;可以被消灭却不可以被打败的永不屈服的顽强抗争精神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孩童纯洁的心灵昭示着童真之美。心忧天下的屈原、豪迈傲岸的李白、铮铮傲骨的鲁迅、壮志豪情的毛泽东,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那么鲜明、丰满地呼之欲出。感受这些艺术形象,与之同呼吸;分析这些艺术形象,领悟其品格。德育随之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3 品味语言文字,进行德育渗透
语言文字的品味,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形式,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既是对语言的掌握,也是思想情感的细化深化。随着语言的品味,形象逐渐清晰、情感逐渐分明。品味语言文字,可以更鲜明地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得到情感的熏陶。
如《沁园春·长沙》,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万”状山之众多,“层”状林之密集,“尽”状染之深透。“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活力。“击”写出了鹰的雄壮矫健,“翔”写出了鱼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红山绿水,鹰击鱼翔,舟船搏击,展现了一幅壮阔而富有生机的图景,衬托着慷慨激昂的壮志豪情。通过品味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诗中的形象更清晰、更鲜明地呈现在脑海中,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诗的意境,得到情感的熏陶。
再如《祝福》中写祥林嫂外貌的语言,“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木头人一般的呆傻、木讷,与之前那个手脚麻利、干活勤快的祥林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木头人一般的神情,表现的是扛不住、担不起的痛苦造就的麻木。主人公深重的苦难可见一斑。被封建礼教禁锢着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鄙视,黑雾一般罩住了祥林嫂,让她拨不开跑不掉,只有窒息只有麻木只有死亡。纯朴善良被毁灭的悲剧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产生了自然而然的批判力量。
4 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德育渗透
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对作品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上更具有主动性。
如对《祝福》中祥林嫂悲剧根源的探究。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鲁镇的人们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怎样看待祥林嫂的顺从和反抗?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找出了祥林嫂的死因——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封建礼教扼杀了祥林嫂。婆婆有把祥林嫂卖掉的权力,贺家大伯有去收屋的权力,描写的更多的则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摧残。不仅鲁四老爷、四婶歧视祥林嫂,鲁镇的人们也歧视她,拿她寻开心。祥林嫂自己也认为违反了封建礼教是一种罪孽,还郑重其事地去捐门槛赎罪。这里唯独没有祥林嫂的人权,没有祥林嫂的尊严。她反抗再嫁,却没有为自己的人权而反抗,最终被摧残致死。这种主动探究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而且可以引领学生更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广阔的人生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做一个自由自主的现代人。联系现实,现在虽然没有了封建礼教的压迫,但如何应对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一面如维权意识薄弱,可以引为鉴戒。
5 在语文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中进行德育渗透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课本剧、社会调查活动、采访活动、演讲比赛、对联比赛等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喜欢参加,乐于参加。德育也便自然而然渗透在活动中。
如把《雷雨》搬上舞台,不同的同学演出来有不同的效果。同学们可以互相借鉴,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演出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演过一遍鲁侍萍,和读过一遍课文效果不同,对鲁侍萍的苦难也就有了更深的感受,深切同情着这个历经苦难的坚强的劳动妇女。德育也便自然而然地在活动中展开了。
再如对中学生与网络的社会调查,学生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人的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如对喜不喜欢上网,上网的时间、时长,上网干什么,上网的利与弊等进行调查,对网络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加强了自控意识。
6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思想深刻、立意高远是优秀作文成功的关键。要做到思想深刻、立意高远,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情感,有广博的知识,多读书开阔眼界,学会分辨美丑善恶,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感受亲情、涵泳哲理。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视野宽广、思想深刻。如以“成长”为话题作文,就不再是简单地写自己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内容,可以展现更有深度的内容,如自己思想的成熟过程,意志品质的磨练过程等,也可以涉及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内容,展现更宽广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思想。开阔的眼界、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引领学生的作文,也引领着学生的人生。
7 在课堂评价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评价,是一种元认知策略,学生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有哪些长处和不足,看到自己的特点。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如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流畅,学习方法是否恰当,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是不是有兴趣、能否坚持,有没有创新,是不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是具有合作精神,是否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是否尊重其他同学,对他人的评价是否积极、客观、公允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内容。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中,学生通过互动,会学会尊重同学,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同学,批评诚恳真挚,不带歧视,形成平等、开放、真诚的交流环境,了解自己和他人,不骄傲自满,不妄自菲薄,取长补短,学会调控自己的行为。德育内容也便得以实现。
语文学科以其广博的内容、美妙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情怀、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艺术地渗透德育内容,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绍禹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学语文教材全解[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