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2014-08-14 07:36李付青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就业对策大学生

摘 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本文着重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经济转型时期扩大就业的策略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14030730)。

就业难问题已不是新鲜话题。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就已初现端倪。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再度成为热点话题。“史上最难就业季” 挑战了社会,考验了市场,同时也拷问了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个人就业意愿分析,可以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者是指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自愿选择不就业,他们对去向另有选择,如准备出国留学、考研、自主创业等等。而非自愿失业,则是指愿意就业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如性别歧视、专业限制、工资水平。很明显,后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也是本文要加以阐述的。

1 非自愿失业的结构分析

1.1 是社会经济结构性失业

在大学期间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毕业生和他们的专长,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导致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这是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造成的。

1.2 是雇佣双方摩擦性失业

工资,地点,工作环境等发展是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期望,专业技能、成绩、个人素质等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如果双方要求不一致就会导致导致毕业生不能就业。

1.3 是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原意是失业由于经济衰退,造成的总需求不足。目前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但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滞后增长的毕业生人数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速度,导致没有足够有效的需求,目前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包含一些周期性因素的失业。

2 非自愿失业的成因分析

2.1“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2.2 市场缺陷

市场化程度低,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围绕高校,地区,行业,也有很多的就业市场,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市场,也没有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中起到基础性地位。市场规则不统一,甚至部分市场秩序混乱。导致的结果是就业市场竞争不均衡,信息不全,不能促进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主导的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第一,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周期性失业、摩擦性或结构性的失业形成。市场准入和经营成本上升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失业。市场不完善,难以形成畅通的信息通道。毕业生难以就业,单位难以招收满意生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索导致更高的成本。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改革户籍制度的滞后,制约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的流动。虽然这种现象与中介服务机构人员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恐怕还会持续几年。

3 对策与建议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和社会融合,增强毕业生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3.1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建设者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来打造专业,课程开发,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大众,盲目培训,大学毕业生会导致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就业市场需求不足,结构性失业就会形成。高校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服务于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开发各种人才。在文化方面,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根据就业市场的实时变化社会环境决策专业发展,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

3.2 大学教学改革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市场的需求是多样的毕业生,不同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质量要求。如果高校培养学生相同模式,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实践能力差,或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结果是必然缺乏竞争力。教育强调发挥个人素质,如果能够开发出更多和更好的毕业生,拥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就会提升竞争力,减少摩擦性失业。

3.3 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是就业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要充分发挥职能,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认识,有效地消除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毛遂自荐,在就业市场上实现就业。

3.4 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重视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市场实现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信息不充分突出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和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所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完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重点问题。国家、地方和高校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促进充分就业的市场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要制定相关法规,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目前还有一些就业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监督,就业市场不利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应该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并引进有关管理办法和规章条例,提供标准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以保证市场秩序。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都在多渠道完善帮助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通过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举办的大型招聘会;鼓励大学生到西部或者到基层当村官,国家优惠政策旨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就业的有效结合;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3.5 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大中专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会发现我们正面临着快速变化的时代。变化的新形势面前,我们的头脑,创新的思路都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展望就业前景,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树立自主创业观念,基层大有可为,积极到基层工作。努力实现多渠道和多形式的创业。

参考文献

[1].陈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人民论坛,2009(9).

[2].王兴权.大学生就业难的十大原因.新浪博客.

作者简介

李付青(1975-),女,在职研究生,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就业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