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俊 袁丽虹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经贸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隋 俊 袁丽虹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我国劳动就业市场同时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现象,折射出大学生就业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问题。借鉴西方应用型大学的先进理念,阐述国内地方高校转型的客观要求,分析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
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
面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转型的新形势、大学生就业难和一些行业企业面临用工荒的人才供求错位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政策指导下,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适应西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先进理念
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曾说:“社会塑造了大学,大学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基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应用技术技能、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偏重理论和基础研究的传统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平行并逐渐贯通,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
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相吻合,而应用技术类高校是这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挫各国的虚拟经济,而德国、瑞士、荷兰、芬兰、奥地利等国家则应对自如,其背后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发达实体经济。相对完善的高等教育结构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大学所提供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稳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符合国内地方高校转型的客观要求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现象同时存在,折射出大学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巨大困难和障碍。其主要问题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
随着国务院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颁布,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着眼于国家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以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目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黑龙江省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规划,对具有国际视野和涉外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的建设,对国际贸易专业及外语能力突出的相关行业一线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应用技术技能人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现阶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难题凸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高校同质化发展严重,本科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更为突出,毕业生就业困难。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院校数量多,招生规模大,但未能充分发挥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因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办学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为我国国际贸易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据各地的调查显示,众多企业难以录用到亟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在实际岗位上,懂外贸业务的人员外语不过硬,外语翻译人员不懂外贸业务。这一现象说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
有的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完善,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欠缺。应用型是相对理论型而言的,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理论,而对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导致毕业生对国际贸易具体业务技能的缺陷,职业技能没有达标。
(二)课程设置陈旧
国际贸易活动中充满了竞争和变数。目前,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陈旧,课程体系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少,是导致培养与就业脱节的根本原因。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必须掌握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财政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还要在实践课中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外贸单证、国际贸易系统模拟等实务类课程。同时还要学习和了解国外的法律法规和文化风俗习惯等。
(三)职业技能训练欠缺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实践环节包括两部分:一是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模拟软件系统的实践演练,二是到企业实习基地实习。与基础理论课程相比,实践环节课时少,导致学生接触实际业务机会少,职业技能得不到锻炼。
(四)教学团队缺乏实践经验
地方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已经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但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从书本到书本,从校门到校门,社会实践经验无从谈起,对国际贸易业务环节缺乏实战经验。导致其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做到理论与具体业务之间的紧密结合,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西方先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借鉴
在国外,把国际贸易专业统称为“国际商务”或“国际管理”,也有的称为“全球管理”等。他们比较注重国际贸易实务能力和学生的“文化特质”。例如:马歇尔商学院全球管理专业简介中就提出;”此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分析能力”;沃顿商学院认为从其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工作”;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培养计划中将培养目标描述为“使学生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以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创立及办学实践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其办学理念是“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而不是带有某些理论的职业教育”,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针对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和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高质量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现代服务业创新和发展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专门人才。培养学生要具备适应现代服务业一线工作岗位和国际化工作环境的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突出创业、就业能力。
(三)构建应用型教学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建设应符合学院转型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体现基础性、现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应用型本科基础性体现在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它是国际贸易历史经验的一部分。通过国际贸易等5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其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知识向行为能力转化,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欲望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实习、实训服务。
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与普通本科专业错位发展,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创建“顶岗实习模式”。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准,而且要有较强的事业心、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企业培训及海外培训的经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引进行业、企业高端人才,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帮助青年教师完成企业培训经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联合办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应深入探讨校企互动的办学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使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整合与优化,构建高校-企业-学生利益与价值的共同体。根据学院实际,立足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针对涉外语言服务、金融商贸管理与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旅游服务等产业的发展需要,努力将地方本科院校打造成现代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不断推进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顾永安.校地互动: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2.
[2]李志刚.外贸转型期国际经贸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0):124-125.
[3]张琦生.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人才,2011(14):42-43.
[4]张佰英.论国际贸易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取向[J].教育可学,2012(4):28-2.
(责任编辑:刘润婉)
G642
A
2095-3283(2014)06-0132-03
隋俊,副院长,讲师,英国南岸大学硕士,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国际商务;袁丽虹,讲师,英国南岸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外语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