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文化现代化困境需正确处理三大矛盾

2014-08-14 02:55樊丽娟
对外经贸 2014年6期
关键词:同质化异质现代化

樊丽娟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

从时间维度上看,文化现代化是指18世纪以来现代文化的变迁、进步和发展过程,在中国则是指19世纪40~60年代开始的一种文化转型。从空间维度上来看,文化现代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动、选择、借鉴、批判和文化创新的必然结果。从内容上来看,文化现代化是指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结构、文化内容、文化生活向现代的转变以及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转向的诸种形态。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现代化不仅是器物的现代化,还有制度和文化上的现代化。学术界对现代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器物上,认为经济的发达就达到了所谓的现代化,殊不知像这些器物方面的指标通常比较容易达到,但完成制度与文化方面的目标则很难。比如一些中东能源输出国经济非常发达,人均GDP也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其制度及其文化的发展却仍然非常滞后。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不能以一方面的发展代替整体,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是整个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方面、各个部门的综合现代化。而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通过文化人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文艺复兴使意大利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科技中心,而且影响了西方国家人文精神的回归和人的个性解放。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实现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体现了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实现社会其它各个领域的综合现代化。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是文化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如果没有思想解放,就不会有现代文化,也就不会有现代化的观念,不会有现代科技和产业,更不会有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的全面现代化。所以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导,要实现政治、经济、科技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现代化的支撑。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现代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受到诸多矛盾的制约,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关系,才能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一、同质化与异质化间的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种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富,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联系与交往的顺畅频繁,文化现代化、世界化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文化的世界化是在企图同质化的同时更是一个异质化过程。在文化上,没有异质化就无所谓同质化,同质化以异质化存在为前提;只有同质化而没有异质化,文化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犹如一塘死水。文化世界化使得区域界限逐渐淡化,文化的异质化使得世界文化繁花似锦,百花齐放。但是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竭力推行自己的文化理念、范式,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以各种文化形式为载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行文化殖民主义,使自己的主流文化模式成为他国追寻和模仿的范式。这样一来,文化世界化变成了某些国家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某种形式的同质化出现了……那些位于全球化进程中心的国家作为领导力量,通常把自己的民族身份塑造为中心的、占支配地位的、肩负使命、能够把所有其他文化列为边缘的和次等的。同样,边缘国家被认为在文化上处于从属地位,依附于中心国家。”[2]而这种企图排斥文化的异质化来实现同质化,使自己国家的文化成为世界的主导且唯一文化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一个民族、国家如果固守自己文化,而不寻求与世界文化的联系与交流,必将落后于世界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弃儿。所以在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关系。

同质化和异质化的问题还表现为世界化和民族化的关系问题。民族化是现代化、世界化中的民族化,世界文化体现在各民族文化中,文化的世界化要靠民族化去实现,没有民族化就没有世界化。民族化和世界化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体的,真正的民族性必定具有一定的世界性,世界性就是在民族性中体现并发生的。世界性是相通的民族性,民族性是世界性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性。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关系、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文化的世界化具有其必然性,是一种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中国文化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特点显示着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在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时将本民族的文化边缘化。民族文化既通过特殊性来发展自己,又依靠特殊性来构建世界文化;世界文化既保存各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又具有各民族共同的世界历史使命。

二、继承与发展的矛盾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国家、民族用自己的实践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而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不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伴随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更深层次的交往。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世界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要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不断矛盾与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国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由特定的自然、社会和历史环境的作用而逐渐积淀而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是维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继承主要是指继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固然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但坚守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这既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资本,但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背负传统文化的负担。中国传统文化潜存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中,其糟粕的部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不利的影响。所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味继承,而是批判地、有选择地继承并且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严重侵蚀和挑战。所以应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陷入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泥潭。文化创新主要是针对现存文化的一种变革,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即以新的形式、新的媒介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赋予新的活力并展现在大众面前;对现代文化观念、文化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创新。文化的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一蹴而就地过渡到现代文化,而是二者的互动过程。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为当下的人所接受。但是抛弃传统文化,一味追求发展和创新,就会失去文化发展的根基,这样的文化犹如浮萍,存在于事物表面。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中,必然要受到时代的局限;而历史又无法割断,人们都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文化的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创新离不开继承,二者缺一不可。文化的继承是根本,发展和创新是关键。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千变万化的时代,一种文化要适应大势,既要批判性、选择性的继承,还应结合时代的特点,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使自己的文化始终焕发出勃勃生机。[3]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文化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从而崭露生机与活力。

三、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的矛盾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化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有机统一。而目前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官方、社会大众在谈到现代化的问题上,一般都是侧重于政治与经济的现代化,很少涉及到文化的现代化,导致社会上一致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民主作为现代化的标尺。而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表明,现代化本质上是文化的产物,社会现代化深层次的结构是文化的现代化。没有与经济变迁、制度变迁相适应的文化变迁,中国现代化必然受阻。当然,如果只注重文化的现代化,而忽视了经济政治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也将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所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三者需协调有序地推进。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对立统一中来把握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而不能脱离经济、政治现代化来谈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必须在社会存在的诸多因素中来探讨文化,而不能泛泛或不着边际地探讨文化。罗荣渠先生说:“过去讨论文化动向只在文化层面打转转,不接触经济层面,最后就会回到把中国出路问题归结为一个文化问题的思路上来。”[4]所以在探讨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时,必须和一定的社会环境相结合。

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现代化意味着文化更具有开放性,文化开放有两个基本理论范型:一是文化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经济范型;二是文化哲学为社会进步建构主导文化范式。前者是经济领域的文化表现,从经济秩序向文化秩序转换;后者是文化领域的哲学表现,从文化秩序向属人秩序转换。[5]文化经济的本质是文化,形式是经济;是思想的经济与物质的经济相融合的有机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文化现代化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文化产业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是以供求关系为轴心、以利润追求为目标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侧重于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低投入高产出)。文化事业是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求知、审美等公益性文化需要而展开的一系列非营利性活动,侧重于社会公益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经济,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使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而忽视了对文化事业的扶持。这样就造成了文化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益的对立。在处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时,不能盲目追求文化的经济价值而损害文化的社会价值,在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将追求其社会价值始终摆在第一位。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255.

[2] 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14.

[3] 胡伯项,孔祥宁.文化现代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建构[J] .前沿,2005(9).

[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27 -228.

[5] 杨竞业.文化现代化——从“自由的文化”到“文化的自由”[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11.

猜你喜欢
同质化异质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
执政者应学习异质传播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