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庆+吴永宁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总体规模较小,发展速度滞后于制造业。为此,要从实现区域联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制造业活力、完善互动政策等方面,促进两者的互动融合。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概述
(一)相关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本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物流、信息服务、金融、科技服务、商业服务五大行业。
制造业是指对各种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包括除采掘业、公共事业以外的所有30个工业行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根据技术特征,可分为资源性产业、低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获得迅速发展,与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许多学者对两者的互动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融合论和互动论四种观点。本认为,互动论揭示了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避免了将两者人为割裂的问题,更加具有合理性。
二、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现状
(一)生产性服务业总体现状
2012年,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限额以上,下同)实现营业收入2019.6亿元,利润337.6亿元,从业人员为44.6万人,分别占全部服务业的78.1%、36.7%和46.2%。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中扮演者重要作用。
2012年,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1154.62亿元,占湖南省的43.4%。人均营业收入为98.0万元,人均利润为16.4万元,分别是湖南平均值的1.5倍和1.65倍。其中,长沙市实现增加值848.5亿元,营业收入1728亿元,利润279.9亿元,分别占长株潭的73.5%、85.3%和82.9%。
2004—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名义值)由300.5亿元增长到1028.2亿元,增长2.42倍;同期,全部服务业的营业收入由819.1亿元增长到3587.5亿元,增长3.38倍。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由36.7%下降到28.7%。
(二)五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
2012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54.84亿元,营业收入237.2亿元,分别占湖南省的32.9%和59%,较好地满足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但是,人均利润仅为0.41万元,只相当于湖南省均值的39.4%,尤其是株洲更是出现了0.45亿元的亏损。
2012年,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为169.1亿元、177.6亿元和28.3亿元,分别占湖南省的40%、40.2%和40.2%。
长株潭是湖南省的金融中心,金融业相对发达,2012年实现增加值285.8亿元,营业收入1249.2亿元,占据湖南省金融业的半壁江山。盈利能力突出,实现利润达到274.1亿元,占全部生产性服务业的81.2%;人均利润水平(38.7万元)是平均水平的1.36倍。
2012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1.3亿元。其中,长沙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独占湖南省的43.7%、60.4%和68.6%,毛利率和人均利润也高居三市之首。
长株潭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科技人才众多。2012年,科技服务业的增加值为142.95亿元,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为143.4亿元和12.81亿元,分别占湖南省的68.9%、62.5%和67.2%,尤其是长沙所占比重分别达到61.5%、59.6%和64.8%。
(三)制造业发展现状
长株潭制造业规模较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1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401.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6%。营业收入11332.9万元,利润737.9万元,占湖南省的比重达到53%、43.2%和46.7%。
2012年,长沙制造业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占长株潭的66.2%、61.9%和80%,而株洲、湘潭所占比重均较小。
2012年,制造业的平均毛利率为6.99%,比湖南省高出0.53个百分点;人均利润6.8万元,比湖南省高出9.6%。相对而言,湘潭制造业的效益最好,株洲次之,而长沙较差。三市制造业的人均利润分别为10.3万元、3.2万元和2.1万元,毛利率分别为9.0%、5.8%和1.8%。
(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存在的问题
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支撑制造业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往往大大高于制造业。2012年,长沙、株洲、湘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3.3%、11.8%和7.7%,不仅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发达城市,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5.9%)。长沙、株洲、湘潭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之比分别为3.43、4.03和6.58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4),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育很不完善,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有限。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低于制造业。近年来,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低于经济增长和工业的发展速度。2004—2012年,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不含金融业)的营业收入名义增长率为16.6%,低于第二产业的平均增幅(25.9%);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占非农产业的比重由17.9%下降到11.4%;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营业收入之比由4.86倍扩大到10.27倍,显示出二者的不协调性日益增加。endprint
互动的协作机制还不健全。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布局相似度高,没有形成整体性,没有形成有机合理的产业分工,对跨区域的制造业的服务功能不完善。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主导产业产品链条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互动作用不明显。
四、长株潭城市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对策
(一)加强功能整合,实现区域联动
加强顶层设计,将长株潭作为一个经济体,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问题,建立跨区域分工协作的体系。三市既要形成自身特色,又要互为依托,共同促进本区域制造业的发展。长沙要加快建设成为科技、教育、研发、商务、金融、物流中心和中南地区国际化大都市;株洲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服饰商贸等行业;湘潭重点发展物流配送、科技研发、电子商务、金融、会展等行业。
(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支撑制造业发展的能力
通过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传统行业的竞争力,同时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合理规划功能区,引导知识含量高、专业化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向长株潭集中,形成高科技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三)增强制造业活力,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发挥“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依托华菱钢铁、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株洲南车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冶金、工程机械、汽车等制造业,大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主体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企业实现主辅分离,促进非核心业务外包,发展第三方物流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四)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政策措施
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互动发展的沟通机制和政策对接机制。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与资源重组,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企业集团。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引导和推动制造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一些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并科学合理地做好产业融合规划,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最终形成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
参考献:
[1]郑吉昌,夏晴.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5(2)
[2]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3]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本系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08YBB054)阶段性成果〕
(杨大庆,1973生,湖南常德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工商管理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科研管理等。吴永宁,1961生,湖北大悟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工商管理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产业经济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