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文化报》报道: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多位委员热议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政协委员张杰庭称:“我跟国内一所著名大学有合作。他们讲,他们买了一台6000万元的设备,放了五年都没拆过包。”政协委员们建议,科研经费的分配权、使用权和监督权要适当分解。
评论:毛泽东同志早年曾严肃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在力反“四风”的今天,我们是否应当树立这样一种观念:闲置也是浪费,同样是极大的犯罪!反浪费、反腐败,不要仅仅盯着餐桌、车轮,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据《兰州晚报》报道: 一些政府办公大楼内外“奇石”成林、“怪球”扎堆、“镇邪”石狮成群;一些公职人员为求升迁,烧香拜佛、追随“大师”,不惜动用公款。近年来,各地“风水官员”鱼贯而出。
评论:热衷于听“大师”勘察风水、指点玄机的“风水官员”并非个例,且不说其世界观究竟唯物还是唯心,仅就其关注的兴奋点而言,就可以得出他们“当官为什么”的结论了。这种眼里有“大师”的人,心里还能在意群众的呼声吗?
据《新京报》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许明金在谈到保障房建设时说:“保障房建成了,供水供电却没有人管。协调会开了163次,每次都有会议记录,但问题无人解决。如今,盖好的保障房只能给蚊子住。”
评论:盖完保障房,唱起“空城计”,贻误的是民生大计,损害的是政府形象。在相当一些地方和部门,“增强群众观念”“践行群众路线”之类的口号喊得山响,一到落实的时候却另有说词。更令人忧心的是,开了163次协调会都解决不了问题的当地政府,还能让百姓有多大指望?!
据《北京晨报》报道: 一年一度的全国职称英语考试前夕,不少考生反映曾频频遭遇“卖答案”的电话骚扰,而包括电话号码在内的个人信息泄露也非常普遍。一位考生抱怨:“最近已经接到30多个骚扰电话,号码显示所在地有北京、南京、深圳等地,好像全国都知道我要考职称英语了。”
评论:近年来,一些人利用工作之便,将部门掌握的个人信息有偿提供给相关经营单位,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进行诈骗提供了方便。一个显见的常识问题是:如果擅自泄露他人信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能严格执行,谁还敢如此肆无忌惮?
据《新京报》报道: 在项目审批上,个别握有审批大权的小人物,有时就像拦路虎,让一些级别比他们高的干部也常常有所忌惮。全国人大代表中一位来自西部地区的厅级干部说:“过去,我有时也会为一些项目请这些有行政审批权的处长们吃饭,送点土特产搞好关系,很无奈。”
评论:在一些人眼中,官不在大,有权就行。有多大的权,就有机会谋多大的利。在历次涉及审批权下放的改革中,有些部门和单位总是推三阻四或避实就虚,“猫腻”就在于此。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枫韵、鸿基新城两家幼儿园在未告知家长的情况下,长期给园内幼儿集体服用处方药品“病毒灵”。据涉事幼儿园负责人交代,因了解到“病毒灵”可以预防感冒,增强抵抗力,为提高出勤率,就给部分班级的孩子服用了。
评论:没病也要吃药,对幼儿身体发育定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这一点,幼儿园负责人“你懂的”。对那些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的人,仅仅进行思想教育恐怕效果不彰,也难以消除民愤。在法律上切实追究,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据《京华日报》报道: 每到“3·15”,问题企业仿佛迎来了“劫难”日,消费者则扬眉吐气,似乎没有哪一天如此有尊严。无论控诉还是揭曝,乃至共鸣,消费者都底气十足。
评论: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恐怕是过于乐观了。其实,面对假冒伪劣产品无处不见的市场,“3·15”消费者维权日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这一天“倒霉“的企业,在问题企业中不过是九牛一毛。
据《法制日报》报道: 老师想要评职称,得先向校长花钱买名额。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九小学已成为老师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按照“惯例”,职称名额由校长“标价”,遇到特殊情况,还可以“打折”。
评论:职称,代表的是国家权威机构对个人业务能力的认可程度。评定资格被掌权者待价而沽,说明“潜规则”已经“深入人心”。这种与“买官卖官”性质相同的行径告诉我们,反腐败,任重道远的不仅仅是官场。
据《生活报》报道: 全国各省公务员考试报名陆续开始,公务员考试培训也再度迎来黄金期,“全程协议班”“红领决胜班”“状元协议班”等虽然开出万元甚至数万元的天价,但报名者仍络绎不绝。
评论:为了让孩子考进公务员队伍,许多考生家长可谓不惜血本。在“为官不易”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年轻人依然扎堆涌向“国考”的独木桥,自然有着现实的理由。倡导大学毕业生创业,需要的不仅是观念灌输,更需要政策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