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银萍
摘 要: 本文指出在MHK的背景下,汉语教学必须与之相对应,要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问题,总结了高职预科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该从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注重语感培养,加强语篇教学;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等方面进行汉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 MHK 高职预科 汉语教学 教学模式
一、MHK考试指导汉语教学
和HSK相比,从题型来看,MHK加入了口语和写作;从对汉语掌握情况的考核来看,MHK更注重对汉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MHK考试的成绩更能反映少数民族的汉语综合水平。MHK无论是听力还是阅读理解的材料都涉及文学、科学、地理、艺术、医学等方面,选材更贴近生活,听力材料更口语化,语速语调更符合汉族人的日常习惯。这就要求考生关注周边的事件,养成主动习得汉语的习惯,培养语感,置身于汉语语言环境中。
考试形式的改革必然引起各院校、汉语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教与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汉语教师更加注重提高学生使用汉语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接触汉语,这就包括与汉族人打交道、听汉语广播、读汉语书籍、通过网络多接触汉语,等等。
二、新疆高职预科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主观能动性较低。
高职院校的学生进校分数线大大低于本科院校。除个别学生高考偏科以外,大部分学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成绩普遍较低,虽然说考试成绩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对未来没有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自主能力较低、被动接受知识等问题。而且自控能力较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不学习学生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时间以外几乎不学习,本民族的书籍都很少阅读,更不用说看汉语书籍了。学生不积极主动地接触汉语,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但是又不得不学习。
(二)忽略了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经过一年的预科汉语学习后,大部分学生认为汉语听力及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较快,学生普遍认为MHK中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弱,大部分学生只能进行简单交流,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本不能用汉语交际。这是因为教师基本上是全汉语授课,无论是主动获取还是被动灌输,学生一天至少6个小时都在听汉语,教材上全都是汉语文章、习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汉语也都是通过听和读的方式,所以听力和阅读提高较快。说汉语只是通过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回答教师提问进行练习,甚至有些同学根本就不复述课文。写作机会就更少了,一周最多写1-2篇作文。这就导致学生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较慢。
三、当前高职预科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语篇教学。
在教学中,汉语教师过多强调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忽略了词汇、语法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失去语言环境词汇的意义就无法凸显。以最常见的“你吃了吗”为例,语言环境不同,这句话的意义就不同。除此之外,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表现出说话人的不同态度。
(二)缺乏文化知识的讲授。
MHK考题中相当一部分都涉及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汉学、科技成就、风俗习惯等,在汉族人看来非常容易的阅读理解题目对民族学生来说却很困难,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听力材料中常出现一些成语、俗语、谚语、格言和歇后语等,涉及这些因素的考题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还有一些篇章中出现的文化点会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起到关键作用。比如说阅读理解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国民不健康饮酒行为也正是受国人这种把喝酒作为社交工具的酒文化的制约……猜拳奋臂,叫号喧争,各种劝酒、行酒的花样成了在场饮酒人过量饮酒的直接因素”。如果学生不了解汉族人的“酒文化”,就不理解什么是劝酒、行酒的花样,为什么说这些会导致过量饮酒。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思想、信仰、风俗习惯上都存在一定差异,文化因素对预科汉语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部分的教学。
(三)教学方法单一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给学生讲,学生一字不落地抄写下来,学生不会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对老师所讲的提出质疑了。被动的、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身心俱疲,学生越学越觉得没意思,老师产生了倦怠心理,教学相长无法体现。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本来就差,对学习汉语不感兴趣,老师讲的听不懂,久而久之就跟不上进度,更不想学。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高职院校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构建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心理学习化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促使学生能够自学交流、合作探究、实践发现,敢于表达,善于交流,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班级教学为个性化教学。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做好课堂设计,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达到学习目标。建立新的汉语水平评价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各个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合理的预科结业标准。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高职院校,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分组教学,组长—学习委员—教师,组长评价,学习委员总结,教师指导,分组竞争,共同进步。定期交流、探讨,让学生谈学习心得、体会,提建议,思考怎么才能学好汉语。在班级内设置报刊角,在班级内建立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倡导日常交流说汉语,营造积极主动学汉语的学习氛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读书、勤动笔;多动脑、勤思考;多交流、勤写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endprint
(三)注重语感培养,加强语篇教学,注重文化交流。
语感就是熟练、灵活、正确地使用语言,凭借直觉就能对语言信息迅速作出反馈,这是汉语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说、多写。这就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淡化词汇和语法教学,把词汇、语法放在语段中讲解它的意思和用法。可以在报纸、杂志、新闻媒体、网络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教材,既可以关注社会动态,又可以学习汉语,特别是那些常用的、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还有新出现的词汇。
(四)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在预科阶段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可以开设精读、阅读、听力、写作、汉语实践课等课程。精读课就是一个综合课程,涉及词汇、语句、语法、篇章等内容。听力课可以通过多媒体,以视听说的形式,为学生播放国内外最新的新闻,以播放的新闻和影视作品为蓝本编写练习,比如回答问题、判断、选择,概括,复述等。阅读课教师应该淡化词汇教学,着重分析语句的连接和篇章的结构。写作课指导学生会书写常用的文体,如请假条、申请书、书信等,练习几种常见的文体写作,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汉语实践课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说汉语,可以设计合理的场景,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教室走向校园内外,注重语言在语境、文化中的灵活运用。
还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开设选修课,如汉民族文化、诗歌赏析、专业汉语、报刊选读、影视欣赏等课程。除此之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朗诵、演讲、写汉字、绕口令、汉字听写比赛、唱汉语歌、讲述幽默故事、汉语知识讲座等。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课堂活动应该在全体学生中展开,给每位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形式要多样化,分为个人赛、小组赛、班级赛等,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之后总结分享给大家。
参考文献:
[1]孟彩霞.MHK指导下的预科汉语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初探——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杨伟,崔新丹.新疆大学预科生MHK成绩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J].语言与翻译,2012(1).
[3]谌梅芳.新疆职业院校预科汉语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9).
[4]南建霞.课堂教学中语感培养初探[J].科技资讯,2010(20).
[5]崔静.新疆高校双语教学与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育[J].语言与翻译,20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