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100-03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它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并且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创设教学情境即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可这样做: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变化,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圆的认识”教学时,我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为什么?学生们回答:“不喜欢。因为这车虽然漂亮但踩不动。”我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同学们还是说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即使是在平坦大路上也像在颠跛不平的路上骑一样。我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这样,学生才满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鼓励他们动手操作,通过画、剪、移、拼等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然后推导出: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卓恚云叫兴谋咝蚊婊?底€赘摺F叫兴谋咝蚊婊绞茄诓僮魇蓖ü鄄臁⑺伎几爬ǘ吹模⒌匠晒Φ目炖郑坏苷莆罩叮芘嘌堑男判暮托巳ぁ?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我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和相应的棱,使学生看见两个相对的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完全相等,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5.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
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4=8(人)
又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
同时,我们还可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的过程。如我在教三年级数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先请上男、女学生各一名站在讲台前,然后,我拿出4个月饼,请其余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要求大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我边分边说:“我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蔡伟和熊娴,请大家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我接着问:“如果只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蔡伟和熊娴,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这样创设了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景,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老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我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子。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自己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三、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
1.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我教《求平均数》(第八册)时,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以巩固平均数=总数€鞲鍪恼庵址椒āN沂钦庋龅模合雀鑫沂∈甓钠骄砀呤?40cm,问“我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本小组8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再与140cm进行比较。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同时,还学会了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等。
2.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练习拓展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算一算:我们教室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请同学们第二天作出答复。接着我让同学们讨论:要算出这个教室的粉刷面,需要找到哪些数据,同学们准备怎么办?然后,让大家课后完成,可以合作。通过老师的点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真正地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和练习,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