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新课程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的思考

2014-08-12 05:46郑慧琳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思考新课程

郑慧琳

摘 要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经典阅读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本文探讨了进行经典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 经典阅读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53-02

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代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书里乾坤,纸上心迹,记载的都是前人的智慧和学识。在实施新课程教育的今天,经典阅读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使语文教学真正介入学生生命活动的关键和基本手段。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由于竞争的重压和现代电子传媒声光影像的刺激,我们大多数阅读活动正变得功利化和边缘化。由于考试的效应,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变成主角,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强调“短、平、快”的知识性传授,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进行所谓的“知识性”肢解,将现成的答案简单地强加给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思维特性,导致学生失去了传统意义而言“读书”的权利。静态的分析训练和预先规约好了的观念、逻辑深深残害了学生的阅读心态、体验感受和审美积极性,导致人文性教育严重缺失,学生思维定势进而僵化。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要在课外能够自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经典名著,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选修课的五个系列有“文化论著研读”的专门系列。新语文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精神建构,重视经典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经典阅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能。福建语文高考坚持对文化、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既反映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要求,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语)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泰的小说……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

国外的母语教育,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并在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中作出了明确规定。拿美国来说,美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必读书目有21部,其中美国6部(《独立宣言》《哈克贝里·芬历险记》《麦田守望者》《草叶集》《愤怒的葡萄》《红字》),英国5部(《麦克白》《哈姆雷特》《失乐园》《傲慢与偏见》《坎特伯雷故事集》),俄国2部(《战争与和平》《罪与罚》),法国1部(《论美国的民主》),德国1部(《共产党宣言》),古希腊4部(《奥德赛》《伊利亚特》《政治学》《理想国》),古罗马1部(《埃涅阿斯记》),还有1部是《圣经》。我国自现代以来,对语文教育规定“经典”作品问题作过较深入思考的,可能要数朱自清了。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朱自清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当代,钱理群先生主张在中学至少开设这样四门选修课:一是《论语》和《庄子》,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二是唐诗,这是中国文化最高峰的典型代表,是最健康的青春时期的文学;三是《红楼梦》,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四是鲁迅,他是一位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作家。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对中学生而言,阅读可以使他们间接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精彩、历史的厚重、道义的神圣和生命的价值;可以调动起他们心灵中诸如悲悯、感恩、爱与坚强等美好情愫,进而奠定牢固的人文底蕴,影响其人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永远不会过时。

二、经典阅读的内容与方法

一个社会提倡青少年读什么书,怎样读这些书,集中地显示了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阅读经典的益处固然多多,但如果不能解决好“读什么”与“怎么读”的问题,阅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与人们的初衷南辕北辙的结果。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讨论经典阅读的帖子。发帖者认为,当代青年人应该把经典阅读当作必修课,他列了一个书单:《论语》《老子》《史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红楼梦》《中国哲学简史》《理想国》《神曲》《浮士德》《社会契约论》《子夜》《哈姆雷特》《约翰克利斯朵夫》《科学史》《现代科学结构体系概说》《国富论》《西方哲学史》《历史研究》。

高中生究竟应该读哪些经典著作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经典固然重要,但学生可支配的阅读时间实在有限,教师也不可能对每部经典都具有发言的自信和良好的审美感悟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通过共同的阅读活动,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学计划的完成,这就成为经典阅读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面对博大精深的经典,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意义结构,坚决反对阅读教学中的专制与独裁,这一切的前提,是静心阅读原文,领会作品本身的意义。要求学生阅读原著,不仅是理解经典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需要。作品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尊重作品就是尊重作者,换句话说,就是尊重一个你未曾谋面的人,一个生活在另一个时空的人,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人。就像生活中要学会静心聆听一样,阅读,也需要以尊敬的、虔诚的心态进入作品。endprint

阅读经典应该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这样的选择与建构只能在平等的“对话”与“理解”中完成。哲学家狄尔泰说:“理解,就是在你中重新发现我”。阅读经典,就是要通过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先人们的人生,理解先人们的思想与感情,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逼近自我生命的本质。一句话,在经典中重新发现自己。阅读经典,应该给学生最大的阅读空间,也应该给学生最大的思想空间,培养他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在自由的选择与独立的建构中培育刚健质朴的人格,同时提高以阅读与写作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能力。

在经典名著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启用自己的见解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障碍。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态,不管是“歪批”也好,“解构”也好,“颠覆”也好,这些其实都是文本细读的自觉训练。比如在读《三国演义》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鲁迅先生给诸葛亮定性说他智多而“近妖”?学生很有兴趣地带着这个问题,从小说中寻找描写诸葛亮的材料来证明或者反证鲁迅先生的观点。当他们完成这项工作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将小说从头到尾读完了。而学生给出的答案也五花八门,充分显示出他们独立思考的创造性。他们在独立阅读思考基础上的文本分析过程,其实也就是发掘细节、理清思路和整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教师除了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归纳总结之外,还要善于随机引导他们从细节入手,一步一步地深化认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经典阅读过程中避不开“现代文阅读”考试的阴影,让学生阅读经典,就是在理念的网眼和栅栏之外重新开辟出新的感性通道,让学生知道在今天所受的教育条框之外还有另一种真实的东西存在。这种固定科目之外的自由呼吸,不仅教会学生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文学世界的精妙,并且能够携带阅读中生成的困惑与思考再度返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求对应和解答。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家在解释过往的历史事件时,其实是运用了现在的观念、眼光,对过去的历史作出判断。同理,许多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感动今天的读者,就是因为将它放置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具备有效的阐释空间和强大的情感共鸣结构。学习经典并不是为了简单地了解、记录他人的生活世界和历史情感等问题,而是要通过对生活的重新打量和想象,打开洞察当代人基本生存状况的审美门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思我们自己所处的现实、过去和未来的精神思路。

经典类似社会政治文化的全息图谱,其中包含了社会整体的精神文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经典其实就是继承历史、阅读人生、认识社会的过程。借助经典,我们和历史、现实和未来建立了一种密切的精神、审美关联。经典是文化之母,经典是精神之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精神的洗礼和提升从阅读经典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3]余文森,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8).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考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