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读写结合”策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014-08-11 23:07王晓玲
课外语文·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读写结合

王晓玲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就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有效途径训练点上看,读写结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据小学中段现行阅读教材特点看,寻求以阅读带动写作的练笔点,如引导学生在感知领悟文本后进行想象、思考、改创,通过语言表达形式的模仿、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有效指导、表达方式的规则指导等设计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培养提升。

【关键词】读写结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为核心任务。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以“阅读”为本的编写体系,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力思考与尝试践行。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习作不是割裂的存在,“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加强阅读,有利于发挥阅读的范本作用,推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做到读写渗透和读写结合,无疑是提升习作能力、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那么以阅读带动写作时如何选择练笔点呢?笔者认为应当遵循精神的自由表达和写作的规则来选择练笔点。

以中年级学生为例,这个年龄段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语言的敏感性强,想说,敢写,我采用以下办法在阅读教学课上推进读写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一、在余音缭绕处想象

学习《风筝》,“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省略号里面藏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跌宕起伏的心情变化:水磨坊边究竟有没有我们的幸福鸟?我们的幸福鸟最后在哪里找到呢?我让学生在深入品赏、感悟文本的同时展开想象进行课堂练笔,把自己的憧憬与希望融入笔尖流淌,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

二、在言意碰撞中升华

如《卡罗纳》的教学,当读到:可怜的卡罗纳来到学校,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我适时安排练笔:看到如此憔悴虚弱的卡罗纳,大家心里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假如你在场,你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在这含有思维含量的思考动笔过程中就把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升华了,让学生言意兼得。

三、在不同体式间改创

在学习了《听听,秋的声音》之后,体会到句式优美明快,富有节奏感,就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生活体验,模仿句式把它改写成《听听,春(夏)(冬)的声音》、《听听,海的声音》的儿童诗,这样学生通过迁移练笔,语言运用能力就得到提升。

科学小品相对比较枯燥无味,在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童话、写景散文的体式进行改编,就生动有趣了。如学习《蜜蜂》后质疑:法布尔用20只蜜蜂做实验,结果17只蜜蜂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那么另外3只蜜蜂去哪里呢?大胆想象另外3只蜜蜂的去向,编写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兴趣至极,编写了许多情节跌宕起伏的童话故事,为科普小品的学习注入了一泓活水。

四、语言表达形式的模仿积累

对于刚起步的学生,写作知识作文技法虽然不能讲得太深,但我们可以借助读写结合点,对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模仿积累。如教学《秋天的雨》“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一句,当学生感悟语言内涵,发现语言范式后,就引导学生借助本段内容模仿这一句式写话,结果学生写得精彩纷呈:“秋天把金黄色给了稻田,金黄色的稻谷像一串串珍宝,摇啊摇啊,摇出了丰收的喜悦。”“秋天把橘红色给了橘子,金黄的橘子像一盏盏灯笼,照呀照呀,映出了大家的笑脸。”……这一语言训练匠心独运,它以典型句式为依托,说话的内容材料源于课文,这就为学生打造了“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产生各种体验,积累的语言材料便从他们的语言仓库被检索出来,为他表情达意所用,从而达到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五、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有效指导

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是三年级的重点。人教版五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学写身边熟悉的人物,本单元的课文都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反映出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这些名人的品质。教学中,重点是学习引用人物对话的三种形式,学习提示语位置的变化,并逐步学会在提示语中表达人物的语气、心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让笔下的人物变得鲜活生动。当然,感受引号的三种正确使用方法,并通过习作训练得以强化,也是这次习作训练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教学,通过学写人物对话“提示语”的练笔实践,掌握了语言描写的基本技巧和冒号、引号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六、段落表达方式的规则指导

中段开始,总分、并列、承接、因果、先概括后具体等典型的段落结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为段落表达方式的技法指导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四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段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写结合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总起—分述—总结的写作方式,然后迁移写池塘里的小鱼、公园里的花、下课后操场上的同学们等,如此迁移,增强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更强化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总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线教师要高度重视,深刻明了: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代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尤其重要。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读写结合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利息理论课程的教学探讨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探究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