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2014-08-11 14:30郑秋燕
课外语文·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独立思考课程改革

郑秋燕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本质的改变。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畅所欲言”, 变成了“师生互动”,变成了“自主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张扬,课堂教学有了“生机勃勃”的氛围。然而,在这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背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我们的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摆在我们广大教师的面前。

【关键词】课程改革;问题情境;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本质的改变。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畅所欲言”, 变成了“师生互动”,变成了“自主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张扬,课堂教学有了“生机勃勃”的氛围。然而,在这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背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我们的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摆在我们广大教师的面前。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抛砖引玉——巧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圣人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诸如此类,无不展示了“思”与“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引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上不难得到以下结论: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达到“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课堂思维,一石激起千层浪,最终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水平。

(一)着眼课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思”做文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课题成了最为关键的着眼点。

笔者在执教四年级的《绿叶的梦》时,让同学们朗读课题,并质疑课题。一位学生高高举起手,提出问题:“绿叶怎么做梦的?绿叶又做了什么样的梦呢?话音刚落,同学们也纷纷举手。有的学生说:“绿叶做梦,梦到了五颜六色的春天,自己穿上了绿衣裳。”有的学生说:“绿叶做梦,梦到了金黄的秋天,这样片片黄叶可以在空中翩翩起舞了。”有的学生说:“绿叶做梦,梦到它们变成了奇形怪状,成为了小伙伴的朋友了。”……以上的教学,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基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预先设计好了课堂提问,因此思路的局限性比较突出。一旦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会完全失去了提问的自由,从而失去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也就失去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机会。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提问,以学定教,临时改变教学思路设计,课堂气氛的改变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空前高涨,自主探究学习也就随时

可见。

(二)潜心文本,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文本,把教学策略具体化是实施好情境教学的关键。而问题情境创设得好,那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基础。笔者在执教《蒲公英的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打破常规,从最后一段入手,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找出文中相关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这段,学生美美地朗读完就能初步地了解课文的含义。其次,再抛出问题:“俗话说‘梦是心中想结合课文说一说是什么问题一直困扰着蒲公英,她为什么做了一个那样美好的梦呢?”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索问题的同时理解了课文,这样收到的效果更好。

(三)紧扣关键,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作为教师应该以关注学生的兴趣为己任,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境,保持学生思维活跃性,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那些寓意深刻、表达精炼的词、句都能准确把握。如此一来,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思想精髓,更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画龙点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往往被视为“圣经”,我们的教师往往被视为“圣人”,这一切似乎都不可侵犯,不容怀疑。其实,这往往扼杀了孩子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这完全是不允许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所体现的人文性,主要是“与人为本”。因此,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应该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倡导动态生成,焕发课堂活力

学生的思想与教材的主旨之间迸发出火花,是教学活动的良好境界。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因此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地将课堂变成了一部编排好的戏,从而失去了本应有的教学活力。如此看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对于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重要性可见一斑。

例如:(出示图片:夏天的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从图中找到夏天吗?

生1:我找到了,瞧!小朋友们都到小河里去游泳了。

生2:我也找到了,大伙儿都在大树下乘凉了。

生3:老师,不对呀!

师:怎么呢?

生3:您瞧!夏天这么热,树儿都一动不动的,知了都鸣叫个不停,怎么小朋友们还跑到太阳底下玩呢?难道他们不怕热吗?

师:对呀!我怎么没发现?你这样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真值得大家学习。

(一石激起千层浪,片刻沉默,课堂纷纷议论开了。)

生1:对呀!夏天这么炎热,烧得我都快变成烤鸭了。如果能一直泡在水里那就爽极了,我是不会呆在太阳下钓鱼的。

(全班哄堂大笑,气氛浓厚,大家踊跃回答。)endprint

生2:那酷热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得我皮肤黑黑的。都成“小黑猪”了。我可不会搬把椅子在太阳下聊天的。

生3:是啊!夏天的太阳简直像个火球,热得我直冒油。不过我喜欢钓鱼,可以傍晚去呀!

生4:是啊!图上如果画的是傍晚,可大树下的小朋友怎么看报纸,眼睛可容易坏了……

就如这样,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发现图中所存在的问题,他们能大胆地质疑,并引起全班的共鸣。教师能理会,不敷衍了事,于是,课堂中学生的收获是丰硕的。

(二)把握生成点,提高语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重要的资源,更是第一要素,他们在与教学环境、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源源不断地出现生成点。把握住学生需求中的生成点,教师的“教”就能为了学生的“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住拓展中的生成点,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拓展语文的学习和运用领域,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拓宽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三、点石成金——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探究性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指引者”,而不是“统领者”。很多时候是在探究活动中靠学生之间互相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那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这需要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还要提高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互动性。

如在执教《鲸》一课时,若是教师只是一味地“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鲸有哪些特点?”“鲸的体重有多大?”“鲸的种类有哪些?”“鲸是怎样进食的?”……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完全磨灭掉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不高。其实这篇说明文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阅读就能基本理解文本,只要教师稍做点拨就可以了。因此,要让这堂课充满活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先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鲸的资料,再设计好有关鲸的特点的表格。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阅读并填写好表格后,全班再进行交流汇报,效果会更佳。当学生完全理解文本后,再让学生来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课外资料,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会被瞬间点燃,掌握的知识面会更加全面,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唐荣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独立思考课程改革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谈独立思考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