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良
【摘要】进入高三,评题占用了老师们很多时间,成为高三备考课的“主打节目”。本文就如何评好题、巧评题,使试题发挥应有的示范、导向、检测作用,谈一些看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语文;评题;自主;探究;共性;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三,评题是“家常便饭”,占用了高三师生将近一半的时间,如何评好题、巧评题,使试题发挥示范、导向、检测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故而我们在评题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研究、分析。像对于语音、字形、病句、连贯、标点符号这些基础知识题,我们应让学生自己把答案写到黑板上,并要求他们写上分析,此外还要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如我在处理“辐射”这个词时,就引导分析该题的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车”字旁的“辐”而不是“巾”字旁的“幅”?“车”字旁的“辐”往往与哪种意思有关 ?经常与哪些字组成词语?“巾”字旁的“幅”往往与哪种意思有关?经常与哪些字组成词语?学生经过分析就会总结出规律:“车”字旁的“辐”往往与从中心往周围发散这种意思有关,因为“辐”原来就是指“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车辋的一条棍儿”,它呈现出从中心往周围发散这种特点,可组词“辐辏”“辐射”;“巾”字旁的“幅”往往与宽度这种意思有关 ,因为“幅”原来就是指“布帛、呢绒等的宽度”,可组词“幅度”“幅面”“幅员”。学生经过这一番“咬文嚼字”,就对这两个字的区别有一个清楚透彻的认识了。
二、为提高评题的效率,要对共性问题精雕细刻,以求析一当十
在评题之前,我们应该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哪些题几乎是所有的学生会,哪些题大部分学生会,哪些题大部分学生不会,这样评题的时候就可有的放矢。对于大部分学生不会的题,我们就精雕细刻,追根溯源,让学生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明白做错的原因,知道自己欠缺的知识,总结出做这类题的规律。如我在处理一次寒假作业的第19题“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成一个单句,对‘国学加以解释”时,就发现有五分之四的学生写成了复句,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单句”“复句”认识不清,甚至可以说一无所知。我就抽出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认真讲了单、复句的知识,并拿出2004年浙江省高考题第24题和2006年全市第二次模拟考试题第20题“给二十四史下定义”让学生做。经过这样的精敲细打,学生就不再把做这种试题视为畏途了。
解剖一个麻雀可以知道全体,分析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题足可以一当十,提高效率。
三、进行总结和升华,探究出解答试题的方法和规律
(1)找到试卷与大纲、考纲、课本的契合点,揣摩命题人的思路,预测以后试题的命题方向。试卷是大纲、考纲、课本精神的具体再现。我们如果找到了课本与大纲、考纲的契合点,也就挖掘出了试卷的精髓,对试卷的认识也就能达到理性的高度,从而找到命题的规律。如2010年平顶山新乡许昌三地第一次调研考试文言文阅读第4题——选择对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晨终无恨色”中的“恨”解释成了“仇恨”,实际上应解释为“遗憾”,这种解释出现在《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和《长恨歌》的“恨”中。所以该题的答案应为B项。我想在评题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找到试题与考纲、课本的联系,这样才暗合命题者的心意,才算挖掘到了考题的精髓。
(2)对精华题往深处挖,举一反三,真正体会到题的“精华”。所谓“精华题”也就是能全面地考查考生的能力、难易适中、考法灵活、紧扣时代脉搏、具有很强生命力的题。如周周练试卷中的一个题:请你分析搜索引擎“百度”和下载软件“迅雷”名字的妙处。这个题非常新颖,既考查了学生的审题、分析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面、背诵名句的能力,关注生活的能力。题中的“搜索”“百度”“下载”“迅雷”四个词非常重要,要重点分析。另外这是语文考试,就应该与文学、名句等语文知识联系起来。答案是——“百度”的妙处:A.表明搜索广泛;B.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百度”能给人以惊喜;“迅雷”的妙处:A.是对“迅雷不及掩耳”的浓缩;B.说明使用该软件可以让您的下载变得十分迅速。这个题给人的启发是很大的,它的借鉴意义也非常强。
(3)总结方法和规律。哲学上说,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有规律性。掌握住了规律,也就掌握住了该类题的解题方法,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应试技能。如诗词鉴赏题,要注意“三看”“四步”。“三看”即看题目和作者,看题材和体裁,看注释。“四步”即第一步要分清题材和体裁,第二步要体会意境,第三步要咀嚼关键字词,第四步要明辨手法。作文要注意正确立意,如何正确立意:一要定位,即确定作文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是多则材料作文还是单则材料作文;二要找关键字、词、句;(这些关键字、词、句往往在抒情和议论的部分)三要转化,即把生动的语言转化为抽象的、平直的、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语言,之后把转化后的内容连缀成句;四要追根溯源,多问为什么,由果往因推;五要联系现实和鲜活的论据,丰富立意;六要把立意放入材料,进行验证。
只要同学们注意对试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总结,进行扬弃、升华,就能够从做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方法和规律来,之后把它们整理出来,记到试卷上,这些东西就会成为难得的“财富”,就会成为“上阵杀敌”的“利器”。
四、做满分卷,完美卷,做好评题的收尾工作
老师们不止一次发现考卷中某个题刚刚做过,可是还有许多同学不会做的情况,这就是因为许多同学学习不注意巩固和回顾,讲数量不讲质量。对于这种情况,我就要求学生做满分卷,每一次考试之后,我先把学生的答卷情况大致看一番,做到心中有数,评的时候可有的放矢。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我把试卷发给学生,等评完后,要求学生把试卷再做一遍,确保答题的准确、完美,并要求学生把做题的方法、心得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把试卷交上来,我再细改,细看。对不符合要求的,返工重做,争取让学生做一套试卷,就有大的收获,有所提高。
我想只要我们坚持详析与简评结合,深挖与回顾并举,点与面呼应的做法,就一定能提高评题的质量,让每道题、每套题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评题课变得有深度、高效起来。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