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永新 王志荣
摘 要:电力是煤矿生产的主要动力,对煤矿的电力网的检测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不仅可以确保生产的安全,而且对能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的意义。该系统可对电网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与检测,对整个矿区电网下的最小单元能进行全天候的观察、记录、分析。并将电力做功的分析结果作为调整供电管理的依据,使全矿区的供电达到最优化、能耗最低化,以便对全矿区供电的各项指标作出合理的评价,使得企业有很大的竞争力。该系统的理念也可以在其他其他领域实践和推广。
关键词:信息化;供电系统;检测;优化
1 系统设计目标
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中的使用不仅可使企业及时的对煤矿企业的流程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而且还可以对煤矿企业的一些主要能耗进行有效的掌握,清晰掌控各个生产环节中的能耗情况,提升企业能耗管理水平,继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供电系统检测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智能供电管理平台,该系统可对电网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与检测,对整个矿区电网中的最小单元(电机、综保、变压器)能进行实时记录、分析。将全矿区的供电达到最优化、能耗最低化,这些电网参数也是对矿区的供电的各项指标作出合理评价的重要依据。
2 系统设计意义
企业是盈利的经济组织,其出发点和终结点是获利。因而想方设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非常关键的,煤矿效益主要体现在产能上,产量的提高主要有三种方式:延长生产时间、提高设备性能、对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对于第一种情况显然很不科学,对于第二种情况会增加投入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投入成本太高,而对于第三种情况,不仅对生产成本有所降低,而且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对一个煤矿企业来说电能是煤矿生产成本中一个重要组成,因此对供电的合理管理也就是对降低成本的一个举措,当然本系统的设计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减少用电,使供电网络结构更优化。
3 系统总体结构框架及思路
3.1 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是以供电的拓扑结构为前提对电网进行分级的数据采集、分析。并对采集的数据和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实时曲线绘制、历史曲线绘制、电量报警、统计分析等。
煤矿供电体系拓扑结构:本系统的主体结构是金字塔结构,是以变电所为单位由顶层往下划分的,最顶端是地面的35kV变电所,下来是井下部分的和地面部分的两大部分,然后再将井下和地面的分别进行细化,井下的主要由中央变电所和风井开闭电所两部分组成,而井下中央变电所主要向各盘区变电所和各阶段变电所供电,而地面上的主要由主驱动机房配电、洗选厂配电、主井口箱变、综采试验变、工业场地配电以及公寓配电组成。
3.2 数据采集及分析
对每台用电设备的电参数进行采集,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显示,在后台将这些数据与预设好的正常参数进行对比,如果有差异就进行报警。也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以后维护的主要参数。
4 检测系统的效益结果分析
4.1 保障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监控电网中的电压情况以及电流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到设备运行状态是空载还是有负载,如果是空载再根据持续的时间,进行关闭,如果是满载也可以根据持续的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尽可能的减少空载时的能耗,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有效使用现有生产资源。
4.2 提高生产安全性。通过不断的采集设备的电流、电压、不平衡度及电路中产生的谐波干扰,依靠这些电流参数可以对电网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便提高生产设备的安全性。
4.3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电网中的电流参数的变化,可以很快的找到突发的用电故障。例如局域性出现突发的用电故障,可以根据用电的历史情况很快就能找到问题的所在,就为解决问题恢复生产赢得了很多时间,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4.4 精细化用电管理。电力是煤矿生产中消耗最大的能源,该系统为管理者提供设备的用电情况,可以改进和优化设备的用电管理,降低电力消耗达到成本低消耗。
4.5 专业人才的培养。该系统的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煤矿整体信息化水平,当然系统的运行和维护需要了解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间接的也为煤矿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化专业人才。
4.6 克隆性强。该系统的管理理念比较先进,可以在运输平衡,供风平衡等领域进行拓展。可以推进煤矿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完善。
5 结束语
目前,煤炭市场出现疲软的现象,煤炭价格一再下滑,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很大的冲击,所以给煤炭企业带来种种困难,我们要将这些困难当作动力,加大企业的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出适应我们企业的管理机制,以满足企业的健康发展及对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对电力网的合理检测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该系统理念比较先进,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拓展,该系统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矿井对电力的管理,能解决目前煤矿用电存在的许多问题,其意义将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王明俊,刘广一,于尔铿.配电系统自动化及其发展[J].电网技术,1996(12).
[2]劉健,倪建立,邓永辉.配电自动化系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杨光敏,等.基于PTN技术的配电通信试验网OAM方案优化[J].电力系统通信,2012(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