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甲氨蝶呤经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

2014-08-11 01:56杨欢王慧清贺红庄
关键词:子宫肌瘤甲氨蝶呤

杨欢++王慧清++贺红庄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甲氨蝶呤经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后瘤体大小变化情况。方法:选择10例经临床症状、B超、CA125、性腺6项确诊为子宫肌瘤(均为肌壁间肌瘤),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后,超选进入双侧子宫动脉,分别向两侧子宫动脉注入相同剂量恩度,同时向每侧注入甲氨蝶呤、5-FU,然后在透视下推注PVA颗粒,阻断双侧子宫动脉血流。结果:8例患者3个月后随访可见肌壁间肌瘤较手术前明显缩小(P<0.05),子宫出血较手术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近期的主要并发症是恶心、呕吐、腰部酸胀、阴道出血、下肢无力等,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甲氨蝶呤经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达到缩小肌瘤体积、纠正子宫出血的效果。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甲氨蝶呤;子宫肌瘤;PVA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住的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1~43岁,平均(35.60±2.27)岁,其中3例患者未孕,1例患者性情抑郁。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及附件彩超,可见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肌瘤的数目、部位及肌瘤内均匀,均与周围组织无压迫。

方法:所有患者均完善入院后的相关检查,术前准备完善。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常规消毒腹股沟区,铺无菌单,局麻后以Sl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后将5F小弯头导管置于左侧子宫动脉内,行DSA造影示:左侧子宫动脉显影,走形迂曲,于盆腔内可见增多弯曲的子宫肌瘤血管,并可见肌瘤染色区。将导管置于子宫动脉内推注恩度15mg(稀释至50ml),然后在透视观察下推注聚乙烯醇颗粒(PVA),大小在350~710μm。完成后再次行子宫动脉DSA造影,肌瘤血管及染色区消失。然后再将5F小弯头导管置于右侧的子宫动脉内,行DSA造影示:右侧子宫动脉显影,走形迂曲,于盆腔内可见增多弯曲的肌瘤血管,并可见肿瘤染色区。将导管置于子宫动脉内推注甲氨蝶呤100mg(稀释至50ml),每次各注入25ml,同时注入恩度30mg(每侧15mg)然后在透视观察下推注聚乙烯醇颗粒(PVA),(大小在350~710μm)。完成后再次行子宫动脉DSA造影,肌瘤血管及染色区消失。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本文中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同时,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结果

8例患者手术顺利,疼痛等不适症状消失后均出院,2个月、4个月、6个月后随访均见子宫肌瘤较前明显缩小。

治疗当天出现的不适症状及并发症:8例患者均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对症给予托烷司琼对症治疗后消失,同时均下腹部疼痛不适,予以洛索洛芬钠片对症治疗后均在7天左右缓解。5例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8℃~39.3℃之间,对症给予预防性的抗炎治疗后,于3~7天消失,2例患者出现心慌、气短,心电图结果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无特殊处理。

介入治疗后患者子宫出血情况明显减轻,出院4个月后随访可见周期性出血的病症消失,月经量、经期几乎正常。

8例患者均出现栓塞后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疼痛等[1]。①恶心、呕吐:给予20mg盐酸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或是盐酸昂丹司琼4mg静脉推注;②发热:观察记录体温变化情况,考虑组织炎性反应所致,一般体温在38.5℃以下,不需要处理;3例患者继发感染体温常常超过39℃,进行药物或物理降温,用赖氨匹林或酒精擦浴,必要时静脉滴注抗生素;③疼痛:一般均可耐受,其中四例患者对症给予尼松(酮铬酸氨丁三醇)60mg肌肉注射对症止痛治疗。

疗效观察:观察8例患者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12个月子宫及子宫肌瘤的大小。

讨论

手术过程中对双侧子宫动脉进行造影,明显可见血管影增粗,并且与子宫肌瘤大小呈正比,子宫肌瘤数量越多,血管影就越丰富[2-3]。术中经双侧子宫动脉注入甲氨蝶呤,同时注入恩度联合治疗子宫肌瘤,最后推注PVA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直至双侧动脉血管影消失。

随访12个月发现,8例患者子宫及肌瘤大小明显减小,经血及疼痛症状几乎消失,由此可以肯定甲氨蝶呤联合恩度,恩度抑制血管再生的效果明显,侧枝血供足以营养正常子宫,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明显优于子宫切除术,病情介入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患者恢复快。最大的特点是术后并发症少,是未来术式的星宿,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子莲,吴艳欣.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和子宫肌瘤的诊断及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10):785-788.

[2]李权.超声消融子宫肌瘤时对子宫内膜影响的形态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

[3]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甲氨蝶呤经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后瘤体大小变化情况。方法:选择10例经临床症状、B超、CA125、性腺6项确诊为子宫肌瘤(均为肌壁间肌瘤),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后,超选进入双侧子宫动脉,分别向两侧子宫动脉注入相同剂量恩度,同时向每侧注入甲氨蝶呤、5-FU,然后在透视下推注PVA颗粒,阻断双侧子宫动脉血流。结果:8例患者3个月后随访可见肌壁间肌瘤较手术前明显缩小(P<0.05),子宫出血较手术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近期的主要并发症是恶心、呕吐、腰部酸胀、阴道出血、下肢无力等,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甲氨蝶呤经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达到缩小肌瘤体积、纠正子宫出血的效果。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甲氨蝶呤;子宫肌瘤;PVA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住的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1~43岁,平均(35.60±2.27)岁,其中3例患者未孕,1例患者性情抑郁。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及附件彩超,可见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肌瘤的数目、部位及肌瘤内均匀,均与周围组织无压迫。

方法:所有患者均完善入院后的相关检查,术前准备完善。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常规消毒腹股沟区,铺无菌单,局麻后以Sl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后将5F小弯头导管置于左侧子宫动脉内,行DSA造影示:左侧子宫动脉显影,走形迂曲,于盆腔内可见增多弯曲的子宫肌瘤血管,并可见肌瘤染色区。将导管置于子宫动脉内推注恩度15mg(稀释至50ml),然后在透视观察下推注聚乙烯醇颗粒(PVA),大小在350~710μm。完成后再次行子宫动脉DSA造影,肌瘤血管及染色区消失。然后再将5F小弯头导管置于右侧的子宫动脉内,行DSA造影示:右侧子宫动脉显影,走形迂曲,于盆腔内可见增多弯曲的肌瘤血管,并可见肿瘤染色区。将导管置于子宫动脉内推注甲氨蝶呤100mg(稀释至50ml),每次各注入25ml,同时注入恩度30mg(每侧15mg)然后在透视观察下推注聚乙烯醇颗粒(PVA),(大小在350~710μm)。完成后再次行子宫动脉DSA造影,肌瘤血管及染色区消失。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本文中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同时,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结果

8例患者手术顺利,疼痛等不适症状消失后均出院,2个月、4个月、6个月后随访均见子宫肌瘤较前明显缩小。

治疗当天出现的不适症状及并发症:8例患者均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对症给予托烷司琼对症治疗后消失,同时均下腹部疼痛不适,予以洛索洛芬钠片对症治疗后均在7天左右缓解。5例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8℃~39.3℃之间,对症给予预防性的抗炎治疗后,于3~7天消失,2例患者出现心慌、气短,心电图结果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无特殊处理。

介入治疗后患者子宫出血情况明显减轻,出院4个月后随访可见周期性出血的病症消失,月经量、经期几乎正常。

8例患者均出现栓塞后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疼痛等[1]。①恶心、呕吐:给予20mg盐酸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或是盐酸昂丹司琼4mg静脉推注;②发热:观察记录体温变化情况,考虑组织炎性反应所致,一般体温在38.5℃以下,不需要处理;3例患者继发感染体温常常超过39℃,进行药物或物理降温,用赖氨匹林或酒精擦浴,必要时静脉滴注抗生素;③疼痛:一般均可耐受,其中四例患者对症给予尼松(酮铬酸氨丁三醇)60mg肌肉注射对症止痛治疗。

疗效观察:观察8例患者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12个月子宫及子宫肌瘤的大小。

讨论

手术过程中对双侧子宫动脉进行造影,明显可见血管影增粗,并且与子宫肌瘤大小呈正比,子宫肌瘤数量越多,血管影就越丰富[2-3]。术中经双侧子宫动脉注入甲氨蝶呤,同时注入恩度联合治疗子宫肌瘤,最后推注PVA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直至双侧动脉血管影消失。

随访12个月发现,8例患者子宫及肌瘤大小明显减小,经血及疼痛症状几乎消失,由此可以肯定甲氨蝶呤联合恩度,恩度抑制血管再生的效果明显,侧枝血供足以营养正常子宫,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明显优于子宫切除术,病情介入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患者恢复快。最大的特点是术后并发症少,是未来术式的星宿,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子莲,吴艳欣.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和子宫肌瘤的诊断及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10):785-788.

[2]李权.超声消融子宫肌瘤时对子宫内膜影响的形态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

[3]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甲氨蝶呤经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后瘤体大小变化情况。方法:选择10例经临床症状、B超、CA125、性腺6项确诊为子宫肌瘤(均为肌壁间肌瘤),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后,超选进入双侧子宫动脉,分别向两侧子宫动脉注入相同剂量恩度,同时向每侧注入甲氨蝶呤、5-FU,然后在透视下推注PVA颗粒,阻断双侧子宫动脉血流。结果:8例患者3个月后随访可见肌壁间肌瘤较手术前明显缩小(P<0.05),子宫出血较手术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近期的主要并发症是恶心、呕吐、腰部酸胀、阴道出血、下肢无力等,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甲氨蝶呤经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达到缩小肌瘤体积、纠正子宫出血的效果。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甲氨蝶呤;子宫肌瘤;PVA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住的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1~43岁,平均(35.60±2.27)岁,其中3例患者未孕,1例患者性情抑郁。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及附件彩超,可见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肌瘤的数目、部位及肌瘤内均匀,均与周围组织无压迫。

方法:所有患者均完善入院后的相关检查,术前准备完善。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常规消毒腹股沟区,铺无菌单,局麻后以Sl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后将5F小弯头导管置于左侧子宫动脉内,行DSA造影示:左侧子宫动脉显影,走形迂曲,于盆腔内可见增多弯曲的子宫肌瘤血管,并可见肌瘤染色区。将导管置于子宫动脉内推注恩度15mg(稀释至50ml),然后在透视观察下推注聚乙烯醇颗粒(PVA),大小在350~710μm。完成后再次行子宫动脉DSA造影,肌瘤血管及染色区消失。然后再将5F小弯头导管置于右侧的子宫动脉内,行DSA造影示:右侧子宫动脉显影,走形迂曲,于盆腔内可见增多弯曲的肌瘤血管,并可见肿瘤染色区。将导管置于子宫动脉内推注甲氨蝶呤100mg(稀释至50ml),每次各注入25ml,同时注入恩度30mg(每侧15mg)然后在透视观察下推注聚乙烯醇颗粒(PVA),(大小在350~710μm)。完成后再次行子宫动脉DSA造影,肌瘤血管及染色区消失。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本文中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同时,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结果

8例患者手术顺利,疼痛等不适症状消失后均出院,2个月、4个月、6个月后随访均见子宫肌瘤较前明显缩小。

治疗当天出现的不适症状及并发症:8例患者均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对症给予托烷司琼对症治疗后消失,同时均下腹部疼痛不适,予以洛索洛芬钠片对症治疗后均在7天左右缓解。5例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8℃~39.3℃之间,对症给予预防性的抗炎治疗后,于3~7天消失,2例患者出现心慌、气短,心电图结果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无特殊处理。

介入治疗后患者子宫出血情况明显减轻,出院4个月后随访可见周期性出血的病症消失,月经量、经期几乎正常。

8例患者均出现栓塞后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疼痛等[1]。①恶心、呕吐:给予20mg盐酸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或是盐酸昂丹司琼4mg静脉推注;②发热:观察记录体温变化情况,考虑组织炎性反应所致,一般体温在38.5℃以下,不需要处理;3例患者继发感染体温常常超过39℃,进行药物或物理降温,用赖氨匹林或酒精擦浴,必要时静脉滴注抗生素;③疼痛:一般均可耐受,其中四例患者对症给予尼松(酮铬酸氨丁三醇)60mg肌肉注射对症止痛治疗。

疗效观察:观察8例患者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12个月子宫及子宫肌瘤的大小。

讨论

手术过程中对双侧子宫动脉进行造影,明显可见血管影增粗,并且与子宫肌瘤大小呈正比,子宫肌瘤数量越多,血管影就越丰富[2-3]。术中经双侧子宫动脉注入甲氨蝶呤,同时注入恩度联合治疗子宫肌瘤,最后推注PVA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直至双侧动脉血管影消失。

随访12个月发现,8例患者子宫及肌瘤大小明显减小,经血及疼痛症状几乎消失,由此可以肯定甲氨蝶呤联合恩度,恩度抑制血管再生的效果明显,侧枝血供足以营养正常子宫,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明显优于子宫切除术,病情介入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患者恢复快。最大的特点是术后并发症少,是未来术式的星宿,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子莲,吴艳欣.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和子宫肌瘤的诊断及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10):785-788.

[2]李权.超声消融子宫肌瘤时对子宫内膜影响的形态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

[3]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子宫肌瘤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研究B超在妇女子宫肌瘤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观察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对比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
子宫肌瘤采用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观察
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