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 勇
(贛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江西赣州 341000)
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在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应 勇
(贛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江西赣州 341000)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在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行DSA检查的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对照组采用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2%;完全止血率为7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观察组再出血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8%,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在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胃肠道出血
胃肠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消化道出血疾病常见诊治方法[1],但对于部分胃肠道出血患者DSA检查可能出现假阴性,DSA检查不能及时发现出血原发病灶,且DSA检查后患者常出现反复性胃肠道出血症状。因此,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具有动脉栓塞治疗和垂体后叶素治疗的指征,动脉栓塞手术和垂体后叶素治疗对胃肠道出血患者具有强有效的止血作用。但关于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预防性止血治疗措施研究甚少,为提高胃肠道出血的临床救治成功率,本研究通过预防性介入手术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70.12±6.35)岁,体质量指数(24.36±1.35)kg/m2,发病时间窗:3~7 d,平均发病时间窗(4.89±1.03)d;对照组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9.87±7.01)岁,体质量指数(24.61±1.26)kg/m2,发病时间窗:3~8 d,平均发病时间窗(4.91±1.09)d;纳入标准:全部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血和黑便,符合胃肠道出血的诊断标准[2],经内科保守治疗3~5 d,出血未见缓解、血红蛋白呈进行性下降且愿意参加本研究患者纳入研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仪器:5F RH肝管,DSA血管造影仪,弹簧圈,导管。②观察组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首先行选择腹腔动脉造影,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对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左动脉行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同时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检查,于胃十二指肠动脉主干位置选取弹簧圈栓塞治疗,栓塞治疗后采用5F RH肝管留置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应用微量泵并以0.1~0.2 U/min速度持续性泵入垂体后叶素,维持4~8 h,并留置导管3 d,对照组患者在DSA血管造影辅助下采用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弹簧圈栓塞治疗。
1.3 评价标准 参照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3]: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治疗后1~2 d内胃肠道无出血、血流动力学指标位于正常范围内。有效:治疗后超于2 d内胃肠道无出血、血流动力学指标位于正常范围内。无效:治疗后超于2 d内胃肠道出血症状无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增高,或因出血导致死亡者。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2.2 止血效果比较 观察组完全止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止血效果比较 [n(%)]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胃肠道出血是严重的内科消化系统急重症,每年发生率为0.9‰,及时发现胃肠道出血发病原因、准确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价和治疗措施选择的合理性是诊断和治疗胃肠道出血的重要环节。胃肠道出血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呕血、黑便和血容量降低等。纤维内镜、核素扫描、钡餐造影等在不同胃肠道出血类型、时期等方面上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纤维内镜对胃肠道出血患者选择性血管造影和介入栓塞治疗具有指导作用,但胃肠道出血量较多时,纤维内镜的使用明显受限。核素扫描在胃肠道出血的定性诊断中价值显著,但核素在血液循环中的留置时间长,仅仅使用于胃肠道出血量较少、肠腔内积血的患者不能准确定位,且在指导介入止血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钡餐造影在占位性病变和外压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钡餐造影不能对黏膜下病变进行诊断,且胃肠道停止出血时方可适用。DSA是目前诊断胃肠道出血的金标准,可作为原因未明胃肠道出血特别是胃肠道动脉出血的主要诊断和治疗方案之一。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胃肠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DSA检查诊断胃肠道出血的准确率低,报道显示DSA检查在诊断消化系统出血的阳性率仅为44.44%,而胃肠道出血间歇期DSA造影阳性率则更低[4]。
胃肠道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栓塞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但大部分胃肠道出血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手术危险性较高,且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较长,对于外科手术治疗后胃肠道再出血患者的病情较术前更为危重,再次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低。介入栓塞手术是胃肠道出血的常见治疗手段,且无明显禁忌证,止血效果满意,其治疗机理有降低出血位置的动脉压、促进局部血管痉挛和导致局部血凝块的形成等。胃肠道出血动脉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胃网膜动脉和肝动脉及其分支等,由丰富的侧支循环小动脉组成。介入治疗方法包括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和动脉留置导管灌注治疗,灌注治疗过程中不必行选择性插管,可采用微量泵注入垂体后叶素。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可以降低出血部位局部血流量,降低血管内压力,促进机体凝血机制的发挥,达到止血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胃肠道小动脉,如未发现明显血管异常征象,通常不进行预防性或经验性栓塞治疗,避免其小动脉由于侧支循环不丰富而导致肠管坏死或肠管阻塞等并发症的出现。介入栓塞术联合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胃肠道出血的有效率为80%以上[6]。但垂体后叶素具有恶心、腹痛、暂时性高血压等药物副作用,停药后上述症状均在不同程度上得以缓解。因此,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在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相比较,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的有效率、完全止血率均明显增高,且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增高,提示了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效果显著,具有明显控制出血量和降低再出血发生风险,与文献[7]报道结果相一致。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胃肠道出血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内外科治疗方法比较,介入栓塞治疗起效时间短,且在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和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中均具有满意的止血效果,两种治疗手段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在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再出血和并发症发生率。在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肝管头端不到位,避免小分支动脉血管走向过度迂曲,在栓塞治疗中严格选择合理的栓塞材料和范围,栓塞范围通常选取胃肠道出血部分相关的动脉分支的弓形动脉和较大的分支动脉,确保达到有效彻底的止血效果,保证正常的侧支血液循环。另外,在栓塞材料的选择上通常选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和弹簧圈,两者均达到阻断血管,减少出血量的目的,但前者栓塞治疗后容易造成再出血现象。随着Seldinger技术的发展,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胃肠道出血效果满意。本组研究显示:对于栓塞和灌注治疗DSA检查阴性的胃肠道出血的效果满意,且明显降低肠道梗阻、再出血、心率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但在治疗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肠梗阻、心动过缓和心率失常等血流动力学和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的并发症,本组研究无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部分发生肠管坏死的患者应及时终止栓塞介入和灌注治疗。因此,本组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栓塞治疗。对于肠梗阻发生后及时采用灌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在栓塞和灌注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心率、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如发现明显异常及时采用对症处理。因此,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在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预防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预防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在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苏国强,马建华,卢立军.消化道大出血的DSA检查及介入治疗[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1):83-84,97.
[2] 王龙彪,龚文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22例[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2):58-59.
[3] 赵家林.奥美拉唑预防脑卒中致胃肠出血4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132-133.
[4] 薛宏元,李 宁,彭庆兰,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与介入治疗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4,21(2):68-69.
[5] 陈燕浩,谭国胜,殷云志,等.急性消化道出血DSA诊断与介入治疗疗效探索[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3,7(6):28-30.
[6] 潘宏强,唐国文,蔡政友.垂体后叶素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1):10-12.
[7] 应 勇,罗家芳,张文红,等.联合介入应用于DSA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的效果评价[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6):4180-4184.
应勇(1974~),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普外。
R 472.91
A
1673-6575(2014)06-0781-03
10.11864/j.issn.1673.2014.06.35
2014-09-11
20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