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死的治疗观察及护理

2014-08-11 07:42谢涓贞
关键词:疗效临床

谢涓贞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梗死患者进行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分析其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4月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实施治疗之后,胸痛时间、ST段下降、肌酸激酶同工酶下降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的效果,降低并发症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梗死;尿激素静脉溶栓;疗效;临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该疾病的发病率每年均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1],必须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我院主要对2012年6月~2013年4月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对2012年6月~2013年4月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38例,女28例;患者的年龄为47~77岁,平均年龄为(55.2±10.7)岁;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患者的发病部位包括:前壁12例,前间壁16例,广泛前壁23例,下壁15例。本次研究主要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人。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其中包括: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胸痛情况;心电图发生明显变化;心清心肌结构蛋白水平呈动态变化。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用药方法:①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护理人员主要对患者采用0.2mg/min的硝酸甘油滴注;对患者使用5000U的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持续治疗5d;同时定期给予300mg/d的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服用3d之后药物剂量下降至50mg/d,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②观察组:使用15000U的尿激素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并同时给予300mg/d的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服用3d之后药物剂量下降至50mg/d;观察患者情况,待患者静脉溶栓之后,医护人员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使用1周后观察患者的情况。

护理方法: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包括:①对患者进行溶栓护理。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即进行检查,如无禁忌症则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从而有效减少心肌损害。在实施溶栓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血小板和血常规进行检查,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②溶栓疗效以及出血现象观察。在溶栓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痛情况,也要根据患者血压、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判定心机是否出现再灌注现象。此外,护理人员还必须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现象,如口腔黏膜、牙龈、鼻腔的出血或血尿等;③对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在护理前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溶栓治疗的优越性,并讲述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显效:患者的胸痛症状消失。②有效:患者治疗2小时内,ST段下降>50%。③无效: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峰值于发病后14小时内出现。

结果

疗效比较: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ST下降时间、肌酸激酶峰值时间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血缺氧的心肌坏死性疾病[2],其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症状[3],主要由患者机体内冠状动脉出现血栓导致的[4]。患者发病时会出现胸骨后疼痛现象[5-7],在临床上检测主要体现为:患者体内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心电图出现进行性变化,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或死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约50%的患者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在发病6小时内,患者心肌组织学可逆,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内对患者心悸进行治疗,让受损心肌重新出现血流灌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8-10]。

本次研究显示,尿激素是从人体肾脏组织中培养得到的酶蛋白,其具有催化裂解纤溶酶原的作用,并将其演变成纤溶酶,继而促进纤维蛋白凝块的降解,最终达到溶栓的效果。除了尿激素之外,阿司匹林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凝集,控制血栓的形成[4],从而有效缓解患者胸痛现象,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患者给予尿激素、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后,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ST下降时间、肌酸激酶峰值时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尿激素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岳晓钟,孙凤英.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医学科学,2011,1(21):137-138.

[2]孙小慧.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3(30):157-158.

[3]林凯思.质量控制理论在内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20(13):191.

[4]张韶红,彭满青,刘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上海护理,2011,11(5):43-44.

[5]崔换英.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7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41-242.

[6]邵美,年秀梅,王桂兰.急性心肌梗死 15 例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8):1002-1004.

[7]王冬梅,张月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3):108-109.

[8]龙家玲.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5):422-423.

[9]郑芬,朱晓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早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45-146.

[10]梅丛敏,陈莎莎,周秀文.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临床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70-71.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梗死患者进行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分析其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4月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实施治疗之后,胸痛时间、ST段下降、肌酸激酶同工酶下降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的效果,降低并发症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梗死;尿激素静脉溶栓;疗效;临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该疾病的发病率每年均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1],必须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我院主要对2012年6月~2013年4月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对2012年6月~2013年4月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38例,女28例;患者的年龄为47~77岁,平均年龄为(55.2±10.7)岁;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患者的发病部位包括:前壁12例,前间壁16例,广泛前壁23例,下壁15例。本次研究主要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人。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其中包括: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胸痛情况;心电图发生明显变化;心清心肌结构蛋白水平呈动态变化。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用药方法:①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护理人员主要对患者采用0.2mg/min的硝酸甘油滴注;对患者使用5000U的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持续治疗5d;同时定期给予300mg/d的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服用3d之后药物剂量下降至50mg/d,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②观察组:使用15000U的尿激素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并同时给予300mg/d的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服用3d之后药物剂量下降至50mg/d;观察患者情况,待患者静脉溶栓之后,医护人员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使用1周后观察患者的情况。

护理方法: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包括:①对患者进行溶栓护理。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即进行检查,如无禁忌症则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从而有效减少心肌损害。在实施溶栓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血小板和血常规进行检查,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②溶栓疗效以及出血现象观察。在溶栓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痛情况,也要根据患者血压、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判定心机是否出现再灌注现象。此外,护理人员还必须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现象,如口腔黏膜、牙龈、鼻腔的出血或血尿等;③对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在护理前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溶栓治疗的优越性,并讲述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显效:患者的胸痛症状消失。②有效:患者治疗2小时内,ST段下降>50%。③无效: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峰值于发病后14小时内出现。

结果

疗效比较: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ST下降时间、肌酸激酶峰值时间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血缺氧的心肌坏死性疾病[2],其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症状[3],主要由患者机体内冠状动脉出现血栓导致的[4]。患者发病时会出现胸骨后疼痛现象[5-7],在临床上检测主要体现为:患者体内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心电图出现进行性变化,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或死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约50%的患者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在发病6小时内,患者心肌组织学可逆,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内对患者心悸进行治疗,让受损心肌重新出现血流灌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8-10]。

本次研究显示,尿激素是从人体肾脏组织中培养得到的酶蛋白,其具有催化裂解纤溶酶原的作用,并将其演变成纤溶酶,继而促进纤维蛋白凝块的降解,最终达到溶栓的效果。除了尿激素之外,阿司匹林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凝集,控制血栓的形成[4],从而有效缓解患者胸痛现象,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患者给予尿激素、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后,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ST下降时间、肌酸激酶峰值时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尿激素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岳晓钟,孙凤英.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医学科学,2011,1(21):137-138.

[2]孙小慧.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3(30):157-158.

[3]林凯思.质量控制理论在内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20(13):191.

[4]张韶红,彭满青,刘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上海护理,2011,11(5):43-44.

[5]崔换英.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7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41-242.

[6]邵美,年秀梅,王桂兰.急性心肌梗死 15 例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8):1002-1004.

[7]王冬梅,张月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3):108-109.

[8]龙家玲.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5):422-423.

[9]郑芬,朱晓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早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45-146.

[10]梅丛敏,陈莎莎,周秀文.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临床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70-71.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梗死患者进行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分析其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4月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实施治疗之后,胸痛时间、ST段下降、肌酸激酶同工酶下降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的效果,降低并发症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梗死;尿激素静脉溶栓;疗效;临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该疾病的发病率每年均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1],必须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我院主要对2012年6月~2013年4月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对2012年6月~2013年4月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38例,女28例;患者的年龄为47~77岁,平均年龄为(55.2±10.7)岁;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患者的发病部位包括:前壁12例,前间壁16例,广泛前壁23例,下壁15例。本次研究主要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人。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其中包括: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胸痛情况;心电图发生明显变化;心清心肌结构蛋白水平呈动态变化。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用药方法:①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护理人员主要对患者采用0.2mg/min的硝酸甘油滴注;对患者使用5000U的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持续治疗5d;同时定期给予300mg/d的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服用3d之后药物剂量下降至50mg/d,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②观察组:使用15000U的尿激素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并同时给予300mg/d的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服用3d之后药物剂量下降至50mg/d;观察患者情况,待患者静脉溶栓之后,医护人员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使用1周后观察患者的情况。

护理方法: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包括:①对患者进行溶栓护理。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即进行检查,如无禁忌症则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从而有效减少心肌损害。在实施溶栓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血小板和血常规进行检查,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②溶栓疗效以及出血现象观察。在溶栓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痛情况,也要根据患者血压、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判定心机是否出现再灌注现象。此外,护理人员还必须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现象,如口腔黏膜、牙龈、鼻腔的出血或血尿等;③对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在护理前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溶栓治疗的优越性,并讲述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显效:患者的胸痛症状消失。②有效:患者治疗2小时内,ST段下降>50%。③无效: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峰值于发病后14小时内出现。

结果

疗效比较: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ST下降时间、肌酸激酶峰值时间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血缺氧的心肌坏死性疾病[2],其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症状[3],主要由患者机体内冠状动脉出现血栓导致的[4]。患者发病时会出现胸骨后疼痛现象[5-7],在临床上检测主要体现为:患者体内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心电图出现进行性变化,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或死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约50%的患者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在发病6小时内,患者心肌组织学可逆,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内对患者心悸进行治疗,让受损心肌重新出现血流灌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8-10]。

本次研究显示,尿激素是从人体肾脏组织中培养得到的酶蛋白,其具有催化裂解纤溶酶原的作用,并将其演变成纤溶酶,继而促进纤维蛋白凝块的降解,最终达到溶栓的效果。除了尿激素之外,阿司匹林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凝集,控制血栓的形成[4],从而有效缓解患者胸痛现象,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患者给予尿激素、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后,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ST下降时间、肌酸激酶峰值时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尿激素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岳晓钟,孙凤英.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医学科学,2011,1(21):137-138.

[2]孙小慧.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3(30):157-158.

[3]林凯思.质量控制理论在内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20(13):191.

[4]张韶红,彭满青,刘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上海护理,2011,11(5):43-44.

[5]崔换英.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7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41-242.

[6]邵美,年秀梅,王桂兰.急性心肌梗死 15 例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8):1002-1004.

[7]王冬梅,张月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3):108-109.

[8]龙家玲.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5):422-423.

[9]郑芬,朱晓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早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45-146.

[10]梅丛敏,陈莎莎,周秀文.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临床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70-71.

猜你喜欢
疗效临床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临床带教
临床带教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