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华 黄春荣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后患者周围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2010年1月~2013年4月本院CCU内行PCI术患者的10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周围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人数为81人,比例19%,其中局部渗血出血13.6%、血肿4.9%、前壁肿胀2.9%、穿刺点周围皮下瘀斑2.9%。结论:加强术后心电监护、穿刺动脉和肢体循环的观察、抗凝护理和凝血功能监测、肾功能的评估等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后患者并发周围血管症主要护理措施。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周围血管并发症;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是运用导管技术,通过球囊加压扩展等作用及在冠脉内放置支架等方法,是狭窄的冠脉内径扩大,改善心肌的血液供给,环节患者临床症状的一系列治疗手段[1]。PCI术后并发症有周围血管并发症、冠状动脉穿孔、支架血栓形成、支架脱落、心律失常、严重出血、心梗、中风、死亡等。其中周围血管并发症是主要的并发症[2]。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4月广州某三甲医院CCU内行PCI术患者发生周围血管并发症的护理。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01例行PCI术患者病例,男60例,女41例;年龄36~81岁;术前均无合并症,急诊手术占17.6%,择期手术占82.4%;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双支血管病变高达40.8%,单支病变占31.1%,三支以上血管病变占28.1%;植入支架0~3占92.3%,植入支架3个以上占7.7%。
方法:对首次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病例,且术后进入CCU监护至出院或转入普通病房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数据收集,量化后输入,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术后发生周围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人数为81例,比例19%,其中局部渗血出血13.6%、血肿4.9%、前壁肿胀2.9%、穿刺点周围皮下瘀斑2.9%。
护理
术后心电监测、生命体征的观察:PCI术后患者入CCU进行监护观察,需要严密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并每小时记录1次。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注意患者的主诉。PCI术后心电活动常不稳定,应严密观察有无早搏、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ST-T的抬高或压低[3]。
穿刺动脉和肢体循环的观察护理:护士的观察被认为是发现及预防局部血管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4],局部血管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肿胀、瘀斑、假性动脉瘤,定期评估时PCI术后护理的一个重要措施[5]。应注意穿刺点、四肢和全身的观察,及患者主诉。①经桡动脉穿刺患者:术前需进行Allen试验,术后即刻拔出动脉鞘管,伤口加压包扎,加压包扎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桡动脉穿刺处有无出血、血肿,指端皮肤颜色温度、手指有无肿胀。胡彤彤等研究指出[6],用TR-Band止血器止血,术后4h开始放气,每小时放气2~3ml,在8h内放完气后再观察两小时,无继续出血可解除止血器可以达到很好的止血效果。②经股动脉穿刺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术后应卧床休息、术侧肢体伸直并制动,避免绝对弯曲。拔除鞘管时,由于紧张、疼痛刺激、血容量不足等原因,易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发射,应严密监测心电血压,床边准备阿托品等[7-8]。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常停留鞘管6h,拔除动脉鞘管后按压股动脉15~20min,然后绷带“8”字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8h,但应注意绷带的松紧度,以免下肢供血不足。常规加压包扎,沙袋压迫止血3h,术侧下肢伸直制动6h,12h后可下床活动。
抗凝护理和凝血功能监测:PCI术后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支架置入后24h~2周,为防止血栓形成,需常规给予肝素抗凝,但会增加出血的风险,PCI围术期出血被认为可导致更大的死亡率,抗凝期间应加强护理[9]。术后应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术后24h保证PT达到并维持在24s,根据PT结果术后6h后或拔除鞘管2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2次/日。
肾功能的评估:杨丽红等认为术中使用的大量造影剂如不能及时排出可加重肾功能损害[10],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一般12h内饮水1000~2000ml,加强静脉补液管理,有助于造影剂的排除。观察患者的肾功能损害迹象是非常重要的,定时监测肾功能情况和监测体液平衡是护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小结
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原因有手术和护理有关,如穿刺部位不当、短期内多次介入手术、长时间操作、抗凝药物过量、压迫止血不充分等;也和患者自身凝血机制不良、血压过高、患者不配合早期肢体活动等有关[11-12]。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可以降低PCI患者术后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80.
[2]Report T W H.Making a Difference[Z].1999.
[3]John X,Rolley R,Etal.Nursing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to improve care for peopl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J].Australian Critical Care,2011,24:18-38.
[4]Botti M,Williamson B,Steen K.Coronary angiography observations: evidence-based or ritualistic practice.
[5]Van Den Berg J.A close look at closure devices[J].J Cardiovasc,2006,47(3):285-295.
[6]胡彤彤,单美娟,等.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气囊压迫止血时间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275-1277.
[7]易巧云.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3):45-46.
[8]黄红莲,金玉爱.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鞘管拔除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护理,2002,8(5):345.
[9]Kinnaird T,Anderson R,Hill J,et al.Bleeding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ailoring the approach to minimise risk[J].Heart,2009,95(1):15-19.
[10]杨丽红.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1671-1672.
[11]Ludman P F.Percutaneous coronary[J].Medicne,2010,38(8):438-445.
[12]Brunzel J,Davidson M,Furberg C,et al.Lipoprote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consensus conference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8,51:151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