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研究

2014-08-11 02:28李红琴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价值研究

李红琴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颈部血管超声检测作为研究组,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150例同样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情况。结果:研究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发生率上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尽早发现颈部血管病变情况,从而能更好的发挥早期预警与诊断及治疗的效果,临床价值很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超声;临床价值;研究

心脑血管病、肿瘤及糖尿病属于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旦发生,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没有积极预防治疗,有可能因急性脑循环障碍,进一步发展为脑卒中,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颈动脉属于脑供血主要的路径,临床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50%的患者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相关[1]。为了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就应尽早确诊,而近几年临床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可及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情况,对于早期发现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积极临床价值。我院将颈部血管超声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效果确切,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全部属于发病初期便来我院诊治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其中男患92例、女患58例;年龄47~75岁,均值(66.4±7.9)岁。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1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45~77岁,均值(66.8±8.2)岁。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的超声诊断仪为PHILIPS彩超iu33超声诊断仪(美国飞利浦),将其频率设定为8~11MHz。诊断时,研究对象取仰卧位,采用二维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起始,左侧从颈总动脉自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全程、颈动脉球部、分支上方4~6cm范围,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管壁结构及血管腔有无异常。观察记录两组对象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分别进行测量评价,分析评价斑块表面纤维帽结构的完整性、内部回声。有无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等情况。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两组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发生率。具体的评价标准为:颈动脉球部后壁内中膜厚度≥10mm为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增厚,测量方法是在颈动脉球部后壁内膜上缘与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等于15mm或大于周围正常内中膜值至少0.5mm,或大于周围正常内中膜值50%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时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则为颈动脉狭窄[2]。对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评估采用2003年北美放射年会超声会议达成的统一标准,明确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标准是血液动力学参数。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近几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逐渐增多,而本病在老年人群中好发。老年患者发病后,由于自身机体及相关功能退化,使得身心健康倍受打击,故而会对患者产生严重伤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但普遍认为主要诱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随着病情进展,颈动脉内膜也会出现局限性隆起,之后会生成斑块,该斑块凸起部位会形成程度不一的狭窄,若狭窄程度大于50%,则可能引发相关的临床症状。此外,斑块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纤维帽破裂与溃疡,以及出血等症状,造成斑块内碎片随着血流进入脑血管血运中,从而引发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从近几年相关临床研究来看,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诊断可以取得较高的临床价值,该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斑块回声、斑块表面状况、有无溃疡出血、管腔狭窄程度,同时测量内中膜厚度等方式[3],从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并对预后与风险进行评估。

动脉硬化属于累及全身的一种慢性疾病,尤其是对脑动脉与冠状动脉会产生累及,其中颈动脉硬化属于全身动脉硬化最为主要的表现之一,应加强重视。临床对动脉硬化常见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发现同性别、年龄、吸烟、心脏病、血细胞比容增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及纤维蛋白原增高等有关[4]。总的来说,颈动脉硬化与全身动脉硬化相同,虽然其发病原因及机制至今无确切定论,但普遍认为与脂类代谢异常有着因果关系。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常常将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个观察指标,而临床研究表明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本次研究针对接诊的1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作为研究组,将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皆给予颈部血管超声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颈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率依次为80.67%(121/150)、52.67%(79/150)、100.00%(150/150),而对照组对象检出率依次为17.33%(26/150)、0.67%(1/150)、20.00%(30/150),研究组相关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能很好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颈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率等情况。

总的来说,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很好发挥其重要的早期预警与诊断价值,主要在于该检测方法便捷安全经济无创,加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采取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能很好的将这些情况显示出来。其中,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不断增厚,直到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甚至发生颈动脉狭窄,就会引发脑部血流量降低,或者造成脂质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并随着动脉血流而进入到脑部,从而引发血管阻塞,这明显会加重脑血管疾病的病情,严重情况下会出现脑梗死等紧急情况[5]。基于此,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积极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就显得十分必要。

此外,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健康体检人员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也检出20%的人员存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7.33%的人员存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此在临床诊断中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才能更为准确的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人类越来越偏向于高脂、高糖等饮食,故而血脂水平普遍偏高,这些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都要高度重视。总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尽早发现颈部血管病变情况,从而能更好的发挥早期预警与诊断及治疗的效果,临床价值很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小萌.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123例颈部血管超声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86-3087.

[2]尹蔚群,周特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20):69-69,70.

[3]张光友.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5):423-424.

[4]陈慧.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8):105-106.

[5]施会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343-344.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颈部血管超声检测作为研究组,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150例同样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情况。结果:研究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发生率上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尽早发现颈部血管病变情况,从而能更好的发挥早期预警与诊断及治疗的效果,临床价值很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超声;临床价值;研究

心脑血管病、肿瘤及糖尿病属于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旦发生,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没有积极预防治疗,有可能因急性脑循环障碍,进一步发展为脑卒中,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颈动脉属于脑供血主要的路径,临床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50%的患者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相关[1]。为了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就应尽早确诊,而近几年临床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可及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情况,对于早期发现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积极临床价值。我院将颈部血管超声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效果确切,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全部属于发病初期便来我院诊治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其中男患92例、女患58例;年龄47~75岁,均值(66.4±7.9)岁。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1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45~77岁,均值(66.8±8.2)岁。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的超声诊断仪为PHILIPS彩超iu33超声诊断仪(美国飞利浦),将其频率设定为8~11MHz。诊断时,研究对象取仰卧位,采用二维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起始,左侧从颈总动脉自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全程、颈动脉球部、分支上方4~6cm范围,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管壁结构及血管腔有无异常。观察记录两组对象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分别进行测量评价,分析评价斑块表面纤维帽结构的完整性、内部回声。有无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等情况。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两组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发生率。具体的评价标准为:颈动脉球部后壁内中膜厚度≥10mm为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增厚,测量方法是在颈动脉球部后壁内膜上缘与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等于15mm或大于周围正常内中膜值至少0.5mm,或大于周围正常内中膜值50%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时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则为颈动脉狭窄[2]。对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评估采用2003年北美放射年会超声会议达成的统一标准,明确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标准是血液动力学参数。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近几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逐渐增多,而本病在老年人群中好发。老年患者发病后,由于自身机体及相关功能退化,使得身心健康倍受打击,故而会对患者产生严重伤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但普遍认为主要诱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随着病情进展,颈动脉内膜也会出现局限性隆起,之后会生成斑块,该斑块凸起部位会形成程度不一的狭窄,若狭窄程度大于50%,则可能引发相关的临床症状。此外,斑块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纤维帽破裂与溃疡,以及出血等症状,造成斑块内碎片随着血流进入脑血管血运中,从而引发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从近几年相关临床研究来看,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诊断可以取得较高的临床价值,该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斑块回声、斑块表面状况、有无溃疡出血、管腔狭窄程度,同时测量内中膜厚度等方式[3],从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并对预后与风险进行评估。

动脉硬化属于累及全身的一种慢性疾病,尤其是对脑动脉与冠状动脉会产生累及,其中颈动脉硬化属于全身动脉硬化最为主要的表现之一,应加强重视。临床对动脉硬化常见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发现同性别、年龄、吸烟、心脏病、血细胞比容增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及纤维蛋白原增高等有关[4]。总的来说,颈动脉硬化与全身动脉硬化相同,虽然其发病原因及机制至今无确切定论,但普遍认为与脂类代谢异常有着因果关系。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常常将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个观察指标,而临床研究表明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本次研究针对接诊的1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作为研究组,将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皆给予颈部血管超声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颈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率依次为80.67%(121/150)、52.67%(79/150)、100.00%(150/150),而对照组对象检出率依次为17.33%(26/150)、0.67%(1/150)、20.00%(30/150),研究组相关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能很好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颈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率等情况。

总的来说,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很好发挥其重要的早期预警与诊断价值,主要在于该检测方法便捷安全经济无创,加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采取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能很好的将这些情况显示出来。其中,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不断增厚,直到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甚至发生颈动脉狭窄,就会引发脑部血流量降低,或者造成脂质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并随着动脉血流而进入到脑部,从而引发血管阻塞,这明显会加重脑血管疾病的病情,严重情况下会出现脑梗死等紧急情况[5]。基于此,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积极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就显得十分必要。

此外,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健康体检人员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也检出20%的人员存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7.33%的人员存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此在临床诊断中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才能更为准确的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人类越来越偏向于高脂、高糖等饮食,故而血脂水平普遍偏高,这些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都要高度重视。总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尽早发现颈部血管病变情况,从而能更好的发挥早期预警与诊断及治疗的效果,临床价值很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小萌.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123例颈部血管超声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86-3087.

[2]尹蔚群,周特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20):69-69,70.

[3]张光友.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5):423-424.

[4]陈慧.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8):105-106.

[5]施会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343-344.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颈部血管超声检测作为研究组,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150例同样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情况。结果:研究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发生率上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尽早发现颈部血管病变情况,从而能更好的发挥早期预警与诊断及治疗的效果,临床价值很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超声;临床价值;研究

心脑血管病、肿瘤及糖尿病属于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旦发生,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没有积极预防治疗,有可能因急性脑循环障碍,进一步发展为脑卒中,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颈动脉属于脑供血主要的路径,临床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50%的患者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相关[1]。为了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就应尽早确诊,而近几年临床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可及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情况,对于早期发现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积极临床价值。我院将颈部血管超声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效果确切,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全部属于发病初期便来我院诊治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其中男患92例、女患58例;年龄47~75岁,均值(66.4±7.9)岁。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1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45~77岁,均值(66.8±8.2)岁。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的超声诊断仪为PHILIPS彩超iu33超声诊断仪(美国飞利浦),将其频率设定为8~11MHz。诊断时,研究对象取仰卧位,采用二维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起始,左侧从颈总动脉自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全程、颈动脉球部、分支上方4~6cm范围,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管壁结构及血管腔有无异常。观察记录两组对象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分别进行测量评价,分析评价斑块表面纤维帽结构的完整性、内部回声。有无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等情况。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两组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发生率。具体的评价标准为:颈动脉球部后壁内中膜厚度≥10mm为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增厚,测量方法是在颈动脉球部后壁内膜上缘与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等于15mm或大于周围正常内中膜值至少0.5mm,或大于周围正常内中膜值50%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时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则为颈动脉狭窄[2]。对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评估采用2003年北美放射年会超声会议达成的统一标准,明确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标准是血液动力学参数。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近几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逐渐增多,而本病在老年人群中好发。老年患者发病后,由于自身机体及相关功能退化,使得身心健康倍受打击,故而会对患者产生严重伤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但普遍认为主要诱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随着病情进展,颈动脉内膜也会出现局限性隆起,之后会生成斑块,该斑块凸起部位会形成程度不一的狭窄,若狭窄程度大于50%,则可能引发相关的临床症状。此外,斑块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纤维帽破裂与溃疡,以及出血等症状,造成斑块内碎片随着血流进入脑血管血运中,从而引发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从近几年相关临床研究来看,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诊断可以取得较高的临床价值,该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斑块回声、斑块表面状况、有无溃疡出血、管腔狭窄程度,同时测量内中膜厚度等方式[3],从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并对预后与风险进行评估。

动脉硬化属于累及全身的一种慢性疾病,尤其是对脑动脉与冠状动脉会产生累及,其中颈动脉硬化属于全身动脉硬化最为主要的表现之一,应加强重视。临床对动脉硬化常见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发现同性别、年龄、吸烟、心脏病、血细胞比容增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及纤维蛋白原增高等有关[4]。总的来说,颈动脉硬化与全身动脉硬化相同,虽然其发病原因及机制至今无确切定论,但普遍认为与脂类代谢异常有着因果关系。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常常将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个观察指标,而临床研究表明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本次研究针对接诊的1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作为研究组,将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皆给予颈部血管超声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颈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率依次为80.67%(121/150)、52.67%(79/150)、100.00%(150/150),而对照组对象检出率依次为17.33%(26/150)、0.67%(1/150)、20.00%(30/150),研究组相关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能很好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颈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增厚率等情况。

总的来说,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很好发挥其重要的早期预警与诊断价值,主要在于该检测方法便捷安全经济无创,加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采取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能很好的将这些情况显示出来。其中,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不断增厚,直到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甚至发生颈动脉狭窄,就会引发脑部血流量降低,或者造成脂质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并随着动脉血流而进入到脑部,从而引发血管阻塞,这明显会加重脑血管疾病的病情,严重情况下会出现脑梗死等紧急情况[5]。基于此,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积极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就显得十分必要。

此外,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健康体检人员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也检出20%的人员存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7.33%的人员存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此在临床诊断中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才能更为准确的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人类越来越偏向于高脂、高糖等饮食,故而血脂水平普遍偏高,这些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都要高度重视。总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尽早发现颈部血管病变情况,从而能更好的发挥早期预警与诊断及治疗的效果,临床价值很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小萌.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123例颈部血管超声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86-3087.

[2]尹蔚群,周特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20):69-69,70.

[3]张光友.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5):423-424.

[4]陈慧.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8):105-106.

[5]施会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343-344.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价值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