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访++吴和平++闫荗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疼痛技术有机结合,切实提高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伴随颈椎相关疾病根据颈椎X光片、颈椎MRI等影像学相关资料明确诊断,分别予颈椎硬膜外腔单次注射治疗;小针刀闭合松解术;手法复位治疗;星状神经阻滞;颈椎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疗法。治疗后并进行了3年随访。结果:症状与体征消失,恢复发病前健康状态38例,占病例总数92.7%。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能参加一般性活动,无特殊不适主诉2例,占病例总数0.5%。症状与体征较治疗前缓解1例,占病例总数0.2%。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伴随颈椎相关疾病有相互补充和疗效的叠加作用。是临床可以推广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相关疾病
长期以来,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相关疾病的患者经过中医针灸、按摩、理疗、牵引等综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常常最后想到疼痛专科诊疗[1-2]。基于这些因素,分析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总结前人治疗经验。我科在2001年5月-2005年5月期间采用颈椎硬膜外腔侧后路单次注射;颈椎椎间孔外口注射;小针刀闭合松解术;手法复位;星状神经阻滞;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疗法(颈椎)定点、定位、定量等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伴随颈椎相关疾病[3-4],临床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颈椎间盘突出症伴颈椎相关疾病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38~75岁,平均为56岁;病史2月~25年,平均为8年。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分析:C3-4:18例,C4-5:30例,C5-6:36例,C6-7:26例。采用胶原酶侧后路定点穿刺置管:C7-T1:31例;C6-7:7例;C5-6:2例。
治疗方法: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相关疾病治疗:临床多以头痛,颈、背、臂痛、麻木、怕凉、心悸、头晕等症状[5]。经颈椎X光片、颈椎MRI等影像学相关检查临床体征明确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枕大、小神经卡压症,颈二横突综合症,肩胛提肌损伤,颈椎小关节综合征,交感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源性头痛,颈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等相关疾病,分别采用下列不同方法对症治疗[6]。①颈椎硬膜外腔单次注射治疗:参照影像学及临床查体明确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盘源性颈、背、臂痛、麻木,颈源性头痛等疾病。采用经C7-T1、C6-7或C5-6颈椎硬膜外腔单次注药1~2次。对颈椎椎管内硬膜外腔,神经根抗炎症、抗水肿治疗[7]。注射药物:2%利多卡因针剂2~3ml、0.9%生理盐水3~5ml、曲安奈德10~20mg(或地寨米松5mg)混合针剂,累计8ml。注射针用16号硬膜外腔穿刺针.注射完毕后平卧半小时,1周后复查。(颈椎急性水肿严重者颈托固定一周。)②小针刀闭合松解术:待颈椎硬膜外腔注射治疗后1周复查时,根据影像学检查及临床体征相关资料[8-9],应用小针刀闭合松解治疗:颈二横突综合征,枕大、小神经卡压征,肩胛提肌慢性损伤,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应用朱汉章4号针刀闭合松解、减压、解除慢性损伤而带来的颈背肌挛缩而致相关神经卡压征,调整颈背肌生物力学失衡的致病因素[10-12]。③手法复位治疗:同样待颈椎硬膜外腔单次注射治疗1周复查时,待神经根炎症、水肿缓解后,参照影像学检查及临床体征相关资料,应用新手法复位治疗[13]。(此方法区别于传统按摩手法、保健按摩手法,采用手法定点、定位;调整颈背肌生物力学失衡。)治疗时须参照影像检查应用不同角度、不同力度的治疗[14]。如颈椎小关节综合征[15-16],小针刀闭合松解治疗后复合手法复位治疗,从而弥补了单一注射治疗、针刀治疗后生物力学失衡未纠正的有效治疗。④星状神经阻滞:同样待颈椎硬膜外腔注射治疗后的次日开始治疗。该方法针对交感型颈椎病、颈源性头痛、椎动脉型颈椎病、颈后肌筋膜综合症,颈背怕凉、心悸、头晕、上肢麻木、怕冷、疼痛等功能性病症[17-18]。每日1次,定点为C6近颈椎横突根部。用药:0.5%~0.75%利多卡因7~8ml,10次为一疗程。该治疗调整颈椎交感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⑤颈椎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疗法:该治疗待上述治疗后常规颈椎硬膜外腔注射1~2次,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炎症、水肿缓解后,颈椎周围慢性软组织炎症生物力学失衡得到原有的纠正、交感神经功能得到调整、神经卡压征解除之后再行颈椎胶原酶髓核化学溶解疗法治疗。该方法应用X光下引导经C7-T1、C6-7或C5-6椎间隙中点旁开0.3cm~0.5cm,应用16号硬膜外腔穿刺针证实突破黄韧带后,置不带钢丝硬膜外导管。术前参照颈椎X光片、颈椎MRI相关资料,将导管置入侧前路最接近突出椎间盘的位置,经导管注入1~2ml欧乃派克造影剂,X光证实导管为硬膜外腔前侧间隙近突出间盘后,注入2%利多卡因针剂3ml,0.9%生理盐水1ml,地塞米松针剂5mg,累计5ml。观察半小时,除外脊麻反应,测试麻醉平面,各项指标均证实导管未入蛛网膜下腔后定点、定位、定量注射胶原酶针剂1200U(3ml~6ml)。术后予颈托固定1个月。1月后复查并指导颈椎康复锻炼。
讨论
从颈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及颈椎相关疾病发生过程认识出发:脊椎退行性改变即脊椎生物力学失衡是导致椎间盘退变发病、纤维环破裂髓核漏出盘外导致神经根炎症[19],机械性压迫硬膜囊、神经根,逐渐导致小关节退变、小关节囊内压增高、黄韧带肥厚皱缩,脊神经运动支、感觉支功能出现异常、颈椎周围软组织因失衡而损伤,缺血,组织弹性改变卡压周围神经、血管等出现的一系列急、慢性脊椎管内与管外的病症[20]。因此从病症出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否优于单一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是我们从事一线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疗效不理想也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所在[21]。文中的41例患者采用传统治疗不理想,经过我科中西医结合复合治疗后取得显著的疗效。同样,既往的治疗不考虑脊柱生物力学失衡的调整以及术后正确的康复锻炼亦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正确选择治疗方法:不同时期,不同组合方法,因人而异的治疗是导致治疗后中远期疗效不同的关键所在。优先治疗椎管内病症,次之治疗椎管外病症,优先治疗急性炎症,次之治疗慢性炎症。在采用微创根治性病因治疗前(如胶原酶等药物注射)须优先解决脊柱生物力学失衡问题,脊柱周围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带来的主要致病因素。最后再行微创根治性治疗。从而使患者在恢复期不会因为软组织损伤失衡导致椎间盘内压力失衡影响胶原酶的治疗效果。使疾病始终向良性循环康复的方向快速发展。然而任何疾病治疗后都需正确的康复手段来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整体治疗理念正是中西医结合探索治疗的结合点。
适应症的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严格适应症。选择针对性强的适应症对应其治疗最佳的治疗手段是达到最好治疗效果的关键。上述的各种治疗方法皆有严格的适应症,把握住任何一个治疗病症与方法的对应,才能真正达到最终的预期目标。文中的病例正是因为严格把握每个治疗阶段适应症与对应性强的治疗方法相结合,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随着微创更新更科学治疗手段的发展,缩小开放性手术的范围。让病人享受经济,痛苦小,疗效显著的治疗。即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疼痛疾患的未来结合点。
参考文献
[1]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3]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4]李明,赵雅度.脊柱、脊髓疾患磁共振诊断图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郑丕舜.脊椎、脊髓关连病与脊髓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P leckenstein,J Tranum-Jensen.影像解剖[M].福建:福建技术科学出版社,2003.
[7]郑光亮.痛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8]史可任.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9]丁铭臣.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0]郑建仲,田时雨.神经病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84.
[11]胡友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7.
[12]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0.
[13]倪家骧,樊碧发,薜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14]倪家骧,段红光,裴爱珍.颈源性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15]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河南: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16]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7]朱汉章.针刀医学手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8]石砚.针刀医学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9]李培刚.新手法治疗颈臂腰腿痛[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0]严相默.临床疼痛学[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
[21]李仲廉,安建雄,倪家骧,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正确选择治疗方法:不同时期,不同组合方法,因人而异的治疗是导致治疗后中远期疗效不同的关键所在。优先治疗椎管内病症,次之治疗椎管外病症,优先治疗急性炎症,次之治疗慢性炎症。在采用微创根治性病因治疗前(如胶原酶等药物注射)须优先解决脊柱生物力学失衡问题,脊柱周围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带来的主要致病因素。最后再行微创根治性治疗。从而使患者在恢复期不会因为软组织损伤失衡导致椎间盘内压力失衡影响胶原酶的治疗效果。使疾病始终向良性循环康复的方向快速发展。然而任何疾病治疗后都需正确的康复手段来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整体治疗理念正是中西医结合探索治疗的结合点。
适应症的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严格适应症。选择针对性强的适应症对应其治疗最佳的治疗手段是达到最好治疗效果的关键。上述的各种治疗方法皆有严格的适应症,把握住任何一个治疗病症与方法的对应,才能真正达到最终的预期目标。文中的病例正是因为严格把握每个治疗阶段适应症与对应性强的治疗方法相结合,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随着微创更新更科学治疗手段的发展,缩小开放性手术的范围。让病人享受经济,痛苦小,疗效显著的治疗。即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疼痛疾患的未来结合点。
参考文献
[1]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3]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4]李明,赵雅度.脊柱、脊髓疾患磁共振诊断图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郑丕舜.脊椎、脊髓关连病与脊髓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P leckenstein,J Tranum-Jensen.影像解剖[M].福建:福建技术科学出版社,2003.
[7]郑光亮.痛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8]史可任.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9]丁铭臣.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0]郑建仲,田时雨.神经病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84.
[11]胡友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7.
[12]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0.
[13]倪家骧,樊碧发,薜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14]倪家骧,段红光,裴爱珍.颈源性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15]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河南: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16]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7]朱汉章.针刀医学手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8]石砚.针刀医学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9]李培刚.新手法治疗颈臂腰腿痛[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0]严相默.临床疼痛学[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
[21]李仲廉,安建雄,倪家骧,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正确选择治疗方法:不同时期,不同组合方法,因人而异的治疗是导致治疗后中远期疗效不同的关键所在。优先治疗椎管内病症,次之治疗椎管外病症,优先治疗急性炎症,次之治疗慢性炎症。在采用微创根治性病因治疗前(如胶原酶等药物注射)须优先解决脊柱生物力学失衡问题,脊柱周围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带来的主要致病因素。最后再行微创根治性治疗。从而使患者在恢复期不会因为软组织损伤失衡导致椎间盘内压力失衡影响胶原酶的治疗效果。使疾病始终向良性循环康复的方向快速发展。然而任何疾病治疗后都需正确的康复手段来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整体治疗理念正是中西医结合探索治疗的结合点。
适应症的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严格适应症。选择针对性强的适应症对应其治疗最佳的治疗手段是达到最好治疗效果的关键。上述的各种治疗方法皆有严格的适应症,把握住任何一个治疗病症与方法的对应,才能真正达到最终的预期目标。文中的病例正是因为严格把握每个治疗阶段适应症与对应性强的治疗方法相结合,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随着微创更新更科学治疗手段的发展,缩小开放性手术的范围。让病人享受经济,痛苦小,疗效显著的治疗。即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疼痛疾患的未来结合点。
参考文献
[1]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3]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4]李明,赵雅度.脊柱、脊髓疾患磁共振诊断图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郑丕舜.脊椎、脊髓关连病与脊髓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P leckenstein,J Tranum-Jensen.影像解剖[M].福建:福建技术科学出版社,2003.
[7]郑光亮.痛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8]史可任.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9]丁铭臣.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0]郑建仲,田时雨.神经病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84.
[11]胡友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7.
[12]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0.
[13]倪家骧,樊碧发,薜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14]倪家骧,段红光,裴爱珍.颈源性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15]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河南: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16]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7]朱汉章.针刀医学手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8]石砚.针刀医学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9]李培刚.新手法治疗颈臂腰腿痛[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0]严相默.临床疼痛学[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
[21]李仲廉,安建雄,倪家骧,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