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红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浙江 宁波 315016)
同伴评价就是让学生们互相评价彼此的作业和表现。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同伴评价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大多数以增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活动中,学生们在评估过程中同时扮演着评估者和被评估者这两种角色,即一方面要对同伴的作业进行评分和给出评语,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查看同伴给出的评语来提高自己作业的水平。
很多研究都表明同伴互评可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学习,促使深层次的思考和支持他们互助学习[1]。有的学者认为同伴互评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工作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因此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对学生学习带来积极肯定的影响[2]。Lin,Liu和Yuan实验中的58名计算机专业的被试对象认为利用网络互评系统是有效的教学策略[3]。同伴互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广泛的运用中得到了证实。Sung,Chang,Chiou和Hou在对自己设计的网络自评和互评的系统进行测试后,证实自评和互评练习不仅促进学生回顾和判断作业的质量而且可以获取修改作业的更多有价值的信息[4]。
同伴评价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学生是否具备进行互评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不少学者都曾经质疑过学生的同伴互评能力以及给出有价值的反馈的能力[5]。而且,简单的累积式的、改错式的以及说教式的互评反馈同开放的、建议式的和形成性的反馈相比,前者所能带来的效果微乎其微。此外,Sitthiworachart和Joy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并不一定具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去评价同伴的作业,即使评价标准解释得非常详细,同时学生在打分的过程中很难避免友情因素的影响[6]。Cheng和Warren在对香港理工大学一年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同伴评价研究之后也认为应该给予学生系统综合的培训,让学生参与评分标准的讨论,对评分达成共识[7]。根据调查和研究的情况看,经过培训学生们的确对同伴互评产生了积极的看法,同时培训也减少了学生进行互评的害羞情绪和焦虑。但是综合各种研究结果,目前对于能够证明评价培训和有效互评之间有直接联系的文献还是比较有限的。
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同伴评价培训的作用。通过研究希望可以发现培训(1)是否对于知识的掌握有所帮助;(2)是否可以从心理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是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同伴评价练习。
参与研究的对象是宁波广播电视大学101名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其中女生92名,男生9名。调查对象的年龄从20到2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1岁半。在101名调查对象中,只有两人从未有过基于文本的网上聊天,约57%的参加者有过很多次基于文本的网上聊天经验。这些学生已基本完成英语基础、经贸英语和经贸相关知识课程的学习。
本次研究要求学生完成一封英文还盘函。还盘函是外贸磋商谈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必修课《外贸实务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可以体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还盘技巧。学生在写还盘函时往往过于关注还盘中的文字条款,而忽略了还盘技巧,比如通过语言表达上的变化婉转地达到谈判目的。同伴评价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谈判磋商策略,掌握还盘技巧,完成一封能够让谈判磋商双方都满意的还盘函。
本次同伴评价研究分为五个阶段:(1)讨论评分标准;(2)提交还盘函;(3)对随即分配的匿名还盘函进行互评;(4)阅读反馈回来的同伴评价;(5)根据同伴评价修改完善还盘函。本文着重于对第一个阶段的测试和评估,此阶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一个有关还盘函的案例来熟悉撰写还盘函的基本原则和评分标准。教师先用了30分钟时间讲解还盘函的体贴原则和评分标准。这一标准是本文作者在Murphy和Hildebrandt定义商务信函体贴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8],即传达每个信息时,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贴原则又分为四个方面,即:①从“you”的角度而不是“I”和“we”的角度说明情况;②信中体现读信人的利益或者写信人对读信人的兴趣;③强调积极的愉快的信息;④要有诚信并遵守道德规范。学生们在进行互评时,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对还盘函进行打分,每个小点2.5分,共10分。掌握基本信息后,学生在30分钟时间内登录同伴评价系统完成一个案例。案例练习包括根据评分标准给其中的还盘函打分,然后将学生随机分配到各小组讨论打分情况。随后,学生还要依次完成一封还盘函,对还盘函互评打分,并根据同伴反馈改进还盘函。
同伴互评练习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含标准化量表和开放式问题。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115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在回收的115份问卷中,有10份来自未完成网上小组讨论的学生,4份存在学生敷衍回答有关网上小组讨论的问题,除去这14份问卷,最终分析的有效问卷为101份。样本收集后,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有关网上小组讨论的量表是笔者参考国外学者Driver所编制的网络课程学生对小组互动的看法和满意度量表[9],结合本次研究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而成的。本量表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学生对小组互动过程的评价,对小组互动结果的评价,和对小组讨论的综合满意程度,共13个问题或项目(见表1)。所有命题均采用李克式七级记分制来打分,学生需要从7个选项(即7=非常同意,6=同意,5=有点同意,4=不确定,3=有点不同意,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中选择一个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选项。
1.效度分析(validity)。为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笔者对量表进行主成分分析法斜交旋转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三个部分对应因子分析中的三个因子,量表的各个项目的因子载荷较高,不低于.50,并且不存在交叉载荷的项目,三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5.7%,由此可见量表的结构清晰并符合研究者设计问卷的假设。
2.信度分析(reliability)。为检验量表的信度,笔者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过程评价部分的值为.81,结果评价为.88,综合满意度为.75。由此可见量表显示了较高的信度。
3.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对量表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见于表2。学生们对网上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都有比较正面的评价,但是相比较而言,对过程的评价要高于对结果的评价。综合满意度达到5.02。
表1 量表项目及各项目的因子载荷(n=101)
4.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量表的三个成分有比较高的相关性。过程评价和综合满意度的相关性系数为.41,结果评价和综合满意度的相关性系数为.56,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48。
5.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笔者认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都可以影响到学生们对网上小组讨论的综合满意度,针对综合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明,学生们的综合满意度与结果评价的关系十分显著(p<.001),和过程评价的关系则达到边缘性显著(p<.10)。由此可见,学生们更看重小组评论是否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其次才是小组成员是否积极交流意见并努力达成一致。
问卷调查针对培训这一部分的开放式问题有三个:①你认为网上小组讨论对你所写案例分析有何影响?②在面对面的小组讨论和网上小组讨论之间,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形式?③对于你本次网上小组讨论的经历,有哪些地方是你满意的,哪些地方是你不满意的?
表2 量表各成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n=101)
表3 综合满意度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n=101)
受试对象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在讨论中能够互相交流意见,得到更多的看法,增长知识,明白自己原有看法中可能的错误或局限性,避免狭隘或极端的看法,集思广益;②在综合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对商务英语通信的原则和商务信函的评分标准能够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入、更透彻,对案例也有更全面、更客观的分析;③在讨论后能够取长补短,更好更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自己的作业,写出更符合规范质量更高的商务信函;④网上小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增进同学间的感情;⑤网上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⑥讨论不够集中,有时候会偏离主题,出现闲扯的情况;⑦讨论不够全面和深入,讨论虽然积极却缺乏重点效率不够高;⑧某些小组的讨论,或者大部分的发言都来自小组的一两个成员而另一些成员却由于各种原因很少发言或不发言,或者大家意见过于一致导致没什么好讨论的,又或者大家意见差异太大导致很难统一;⑨网络速度不够快,软件设施需要完善。
这次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对于同伴评价培训的看法和态度,综合看实验的结果,答案是肯定的,同伴互评培训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从心理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培训还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同伴评价练习。
培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知识的掌握上。实验涉及的还盘技巧——体贴原则——并不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公式,学生们在撰写还盘函时不是进行简单的模仿和套用练习,而是必须经过思考巧妙地将还盘技巧体现在文字当中。提供案例并组织小组讨论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反思和积极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在解释与质疑、赞成与反对中主动地理解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运用知识。
培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种作用还从心理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培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并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受试的对象是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专长是英语,因此经贸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此外,经贸知识的一个很大组成部分是实践,如果没有实际运用过课堂中学到的相关知识,比如贸易磋商和谈判,那么学生们很容易产生纸上谈兵的感觉,对于实际操作缺乏信心。培训中的小组讨论虽然只是学生间的小规模的意见交换,但是也让参与者能够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和支持,同时也了解到同伴的学习状况,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小组讨论让同学间避免抄袭,大家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减少一些同学过于依赖的问题,培养了学习的独立性。学生们在小组讨论时提出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并解释说明,这一过程是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摆脱以往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局面,增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性。新形式的学习方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网上讨论作为一种独特的同学互动模式,让同学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同学感情。小组讨论的友好互助气氛对学习也是十分有益的。
小组讨论这种同伴评价培训方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从同伴评价本身这一研究来看也起到促进作用。这次的受试对象是第一次参加同伴评价的研究,对评价的技巧和给出评语并不擅长。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在后续的同伴评价活动中对打分和评价更加适度,评语的长度和质量也有所加强。
虽然这次同伴评价的培训经过试验证明是有意义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小组讨论的效度和质量上。首先,学生们因为初次使用这种平台进行练习,讨论一开始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在问候和闲谈上,在没有人提醒和引导的情况下,有的小组在题外话上浪费很多时间。其次,讨论是在学生间进行,受到小组成员水平能力的限制,有的小组讨论并没能让成员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从而影响他们后续的同伴评价练习。再加上中国的学生又比较适应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讨论时有的学生缺乏信心,使得部分小组讨论参与度不够高,无法全面体现集思广益的效果。再者,学生们第一次使用同伴评价这个网络平台,操作的熟练度不够,因此影响学生正常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考虑到中国的教育模式和文化特点,对于接触同伴评价体系比较少的学生,在进行同伴评价培训时建议可以在培训初级阶段多增加教师的引导和监督,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讨论,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同伴评价的网络平台可以在这方面给予更便捷有效的支持。
另外,本次研究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评分标准。虽然经过培训学生们都反映对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在后续的同伴互评中学生的评语从量到质上都还有所欠缺,因此以后的培训可以考虑针对互评的技巧和评语的质量,以便学生们在同伴互评练习中可以有最大的收获。
[1]Davies P.Using student reflective self- assessment for awarding degree classifications[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2002,(4).
[2]Pope N.An examination of the use of peer rating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J].Assessment&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01,(3).
[3]Lin S S J,Liu Z F,Yuan S M.Learning effects of web - based peer assessment for students with various thinking styles[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1,(4).
[4]Sung Y,Chang K,Chiou S.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web -based self- and peer-assessment system[J].Computers& Education,2005,(2).
[5]Svinicki M D.Encouraging your students to give feedback[J].New Direction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1,(87).
[6]Sitthiworachart J,Joy M.Web - based peer assessment in learning computer programming[M].Athens:ICALT03,2003.
[7]Cheng W,Warren M.Peer assessmen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J].Language Testing,2005,(1).
[8]Murphy H A,Hildebrandt H W.Effective business communications[M].New York:McGraw Hill,1988.
[9]Driver M.Exploring student perceptions of group interaction and class satisfaction in the web - enhanced classroom[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