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英
数字出版视角下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研究
高昌英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的发展,在逐渐渗入并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及阅读等生活习惯。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是未来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模式,已成为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大势所趋与必然选择。目前,体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离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还有相当的差距。
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
学术期刊(academic journal)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等形式的文章为主(百度百科)。前苏联的《大百科全书》中记载,世界上第一份学术期刊是法国出版的《学者杂志》,主要刊登有关物理、化学及重要的发明。最早的以学术交流为主的期刊是英国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1776年后改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刊》。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学术期刊的出现应始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有所发展,1915年,由中国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被看作是20世纪初期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重要标志。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学术期刊发展到20世纪开始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形态向网络数字化出版形态演变。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期刊的媒介生态,而且,直接推动传统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传统的学术期刊已受到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带来的传播业态和渠道上的深度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其经历了软盘期刊、CD-ROM期刊、联机期刊以及现今的网络电子期刊。
目前,期刊的在线出版通常是基于国际出版商和知名科技社团的网络平台。Elsevier、Springer、Wiley-Blackwell、Taylor & Francis这世界四大学术出版商相继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建了集期刊稿件采编、论文在线发表、全文数据库并集成各类资源的一站式网络出版平台。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综合的期刊稿件采编系统,还可以实现文献检索与导航、引文链接、信息服务功能以及获取期刊内容。此外,网络平台上的期刊亦可实现OA出版和在线预出版(也称为优先出版)。[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媒体受众对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生存方式面临重大变革,其社会作用也将更加多元。
以“学术期刊网络化”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第一篇文章是1996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被收录进(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 时所发的一则信息,该文的题目明确提出“学术期刊出版电子化是必然趋势”。1998年,《编辑学报》刊载“科技期刊网络化面临的问题”一文,从语言格式及编排软件等环节提出科技期刊网络化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问题。2000年7月14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律师》杂志主办的首期“期刊与网络”沙龙邀请了北京近30家期刊的社长总编参加,在这次沙龙上,大家一致认为面对信息时代的来临,有效地利用网络业已成为期刊在信息化时代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期刊上网是大势所趋。此后,有关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研究更多的开始围绕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国际化、集约化等问题而展开。
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是未来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模式,已成为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大势所趋与必然选择。学术刊物是创新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处于中心位置,体育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其社会功能的不断拓展和提升,必然要依靠集交互性、便捷性、多元性等于一身的互联网。查阅中国知网,针对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2000年,李晓宪在《中国体育科技》刊发的“学术期刊随想”一文中指出,在信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互联网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作为科技文献知识载体的学术期刊,走“刊、库、网”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刊是基础,数据库保证了科技文献的有效、经济地存储与检索,网络则使科技文献信息在无限大的空间进行传播,赋予科技文献信息更为广阔的空间。2003年,赵蕴等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56种体育学术期刊中,有32种加入了中国期刊网,有11种加入了万方数据库,其中,相互有交叉的刊物有9种,上网的体育学术期刊约占体育学术期刊总数的60%。同时,研究指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存在上网形式、网页内容单一,缺乏特色;对网页的更新、维护和建设不够;网站缺乏交互性;点击率较低等问题。王子朴等(2007)从创建门户网站的视角,探讨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态势。研究从学术期刊应对信息技术挑战、学术期刊地位亟待获得认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及实现资源共享、遏制及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等角度探讨了建立体育学术期刊门户网站的重要价值,并提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门户网站的主体结构。王宏江(2008)依据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三次对国内150余种体育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以管理权限、技术含量与网络传播自身的特性为依据,将体育学术期刊网站分为自主型和依托型两类,发现依托型网站是我国大多数体育学术期刊网站的类型,指出依托型网站存在页面设计简单、栏目少,更新慢,缺少互动和个性服务、电子商务和广告经营等问题。此外,还有部分研究是从如何实现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建设问题,如钟炼等(2007)的“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期刊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宣传自己。1999年,中国期刊网上线,随后,国内部分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陆续加入其全文数据库。谭广鑫认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大概始于21世纪初。1999年,在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研讨会上,在我国体育学术期刊中第一次提出期刊与文献数据库、网络的关系和影响的问题。十余年来,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工作者从认识到接受“刊、库、网”理念,逐步开始探索和实践数字化出版。冉强辉等(2006)调查显示,我国13家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2家拥有独立网站,4家拥有独立主页,4家拥有电子版;12家期刊实现了网上投稿,6家期刊可以通过网络审稿,6家期刊可以在网上送稿样。
依据各网站的管理权限、技术含量与网络传播自身的特性,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网途径分为自主型和依托型。自主型为建立独立网站,依托型又分为利用主办单位网站或权威性期刊网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国内的一些体育学术期刊先后有了自己的网络办公平台,有的是编辑部自己研制开发的,有的是与北京玛格泰克公司、北京勤云公司等合作研发的适于自身发展的网络编辑出版环境。能够提供作者网上投稿、网上查询、审稿人网上评审、编辑网上与作者、审稿人对话交流、读者可以免费查阅本刊文献和期刊有关的丰富的信息等。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扩大了期刊的影响。期刊编辑部独立开发网上平台,建立相对比较自主的网上办公系统,拥有独立的域名。依托型期刊网络化即以纸质期刊为母本的期刊上网,将纸质期刊的数据数字化后送至网上,从而实现期刊网络化。
当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状况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我国大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各编辑部都是自主型的网站,有独立的域名,但同时也给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数据库等大规模中文数据库提供纸质期刊的数据。这种形式基本存在于我国学术类期刊中,其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受期刊评价的影响,兼具自主型和依托型的特点。二是,部分体育学术期刊使用上述机构所提供的免费的、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及采编系统,但所限是编辑部不能自主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文章的被引率等指标,这类可划分为依托型。三是,多半委托清华同方的CNKI、万方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西南科技维普公司的“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代理实现期刊全文内容的网上信息发布,如中国知网收录的《体育文化导刊》,这类也划分为依托型。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实现了“刊、库、网”的立体化出版模式。这种出版模式也带来了许多变革,首先是期刊生存方式的改变,原有的主要依靠纸质期刊广告与发行生存的方式转变为依靠开放存取或下载收费以及期刊纸质与网络版广告等方式生存;其次是编辑出版流程和社会功能的改变,远程采编系统与信息在线发布与交流缩短了科研成果刊发周期,加强了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与作者、读者的交流,方便了科研人员的查阅与检索,办刊功能更加多元化。但目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在数字出版方面还较为滞后。谭广鑫指出,国内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发展步伐缓慢,远不及大多数学科科技期刊网络出版的进程,个性化和服务性提升空间狭小,由于体制、运行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原因,我国体育期刊大多没有存亡意识,甚至四分之三的期刊不是依靠市场生存,难以产生品牌优势。国内自主型体育学术期刊网站做得较为成熟的是《体育学刊》,其他体育学术期刊或者还没有自己的网页,或者仅开通了远程投稿系统和过刊下载功能,而在线交流、网刊等功能基本还未起步。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离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涉及到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又或者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进而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
数字出版是一种新的出版业态,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出版主要是网络化、电子化出版两种方式,大多数的数字出版是将传统出版内容经技术转化后的数字呈现,在此基础上,学术期刊的在线出版将成为期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线出版不再局限于传统出版内容的数字化,而是整个编辑出版的流程都通过网络实现,由组稿、审稿、编校到出版和传播,更好地利用数字媒体和数字渠道传播内容,加速自身经营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此外,不只是内容的在线出版,也包括服务的数字化,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定制服务,优先出版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在线网络出版平台将成为展现期刊的主要窗口。
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大体包含了三层递进的含义:第一,利用计算机把学术期刊所刊载的学术资源加工为数字信息;第二,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学术期刊数字信息的存储、整合、开发、利用;第三,把数字技术融入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交流和业务合作等过程中,实现网络化的编辑出版。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也是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从各方面影响了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
3.1 办刊理念
办刊理念是指期刊出版者对期刊的定位、社会环境和读者需求等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之后,针对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提出的一种想法或思路,是对期刊的任务、办刊的指导思想和编辑方针的高度概括。每一种期刊都应当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办刊理念,这个理念应当是崇高的。并且,作为学术期刊,其办刊理念更多的要体现其社会效益,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期刊要想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保持其自身的学术质量与学术品味,就必须根据市场及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办刊的理念,这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办刊理念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阅读品位、关心重点、需求内容和层次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随着期刊自身发展的要求、扩大期刊影响的范围等而改变。数字技术的进入本身就改变了学术期刊所处的环境,引起了学术期刊各方面的变化。办刊理念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指南针,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高度指向作用,数字化环境下,办刊理念必然发生变化。
3.2 运行机制
体育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必然推动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要求学术期刊能够及时、准确反映体育科学技术的作用和体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并通过学术期刊的桥梁作用,将其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实践工作中,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学术期刊传统的运行机制有极大的优化作用,涉及学术期刊的组稿、编辑和发行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出版环节的流程,改变了收稿、编辑和传播的方式,缩短了出版周期,增加了稿件评审的公平、公正。笔者对比了传统的期刊编辑流程和数字化技术下期刊编辑流程(图1、图2),可以看出,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多方面提高了学术期刊的运行机制,增加了与作者、读者、专家之间的互动、反馈等。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的编辑方式和经营方式与传统的编、校、审、印、发一条龙的经营理念有别,在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期刊出版要求专业分工明确、团队协调、管理模块化。需要说明的是,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学术期刊的运行机制也在不断变化,新的运行方式也在形成,比如优先数字出版等。
图 1 传统编辑出版流程图
图 2 数字技术下期刊编辑出版流程图
3.3 功能拓展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学术期刊带来的变化是全新的,极大的拓展了学术期刊传播科研成果的功能。从国内、外学术期刊已拓展的功能看,学术期刊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与作者、读者、专家进行良好的互动,且更好的掌握科研人员的动态。学术期刊借助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枢纽,也是科研信息传递的重要支点。除依然定期出版科研论文外,学术期刊借助数字技术将各种学术信息传递给广大科研人员。同时,科研论文的多媒体展示也由于数字技术的介入而成为可能,未来科研人员除在纸版静态展示其科研成果外,还可以在学术期刊的主页或手机客户端上动态展示其成果(如实验过程的视频展示等)。数字技术拓展了出版传媒集团的跨地域发展,国外大的文献出版商通过在世界各地推销、培训并售卖各种文献数据库,实现其知识服务的价值,通过品牌期刊与各国期刊的版权合作或创办外文版,逐步扩大刊物在海外的学术影响力。这些出版集团会通过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整合发展,逐步实现其全球学术力的提升。这对于体育学术期刊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对于体育学术期刊对学科发展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3.4 社会效益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学术期刊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科技服务。学术期刊拥有强大的作者、读者、专家资源,广大科研人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建立人才数据库,可以为所在学科提供人才信息支持。学术期刊拥有强大的数据资源,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将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向社会提供研究信息,如当下研究热点等,甚至于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学术期刊可以向社会普及科技知识,进而提高民众素质。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使用,也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科学知识,使得学术更好的提供社会服务。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技术、4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PC的不断降价,各种手机报的不断创办,各品牌Pad的不断推出,网民购买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新媒体信息海量、传播高速、互动性强和可查询复用以及多媒体融合等均大于、优于传统媒体,受众需求也在发生进一步的转变。因此,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要以受众需求为推动力,从实践出发,个性化服务、读者参与更体现出读者与期刊的交互性发展。
3.5 国际化发展
有学者指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构建体育强国,不仅是要促进中国自身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要对当代国际社会有所影响,要将体育强国的建设置于国际社会和国际体育发展的全球视野下[11]。因而,不论今后中国体育以怎样的方式和内容影响世界,首先我们必须具备的,就应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宣传与交流的平台,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学术期刊无疑是这个宣传与交流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的体育学术期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也较少。国际化发展是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目标,也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使得我国学术期刊编辑部需要与国外学者、同行进行广泛交流,期刊网站作为编辑部自我展示的门户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期刊网站国外学者可以更好的了解期刊的办刊理念等信息。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SCI(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A&HCI(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是世界公认的权威科学技术文献索引工具,被此三大索引工具收录的期刊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编辑部需要不断推进加入SCI的进程,从各方面接轨SCI收录期刊,期刊网络化建设则是重要环节。因此,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有利于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充分认识到期刊网络化的诸多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一方面,通过远程采编系统建设,以实现编、审、校、排、发计算机一体化操作;另一方面,通过门户网站建设,以实现网络平台与纸质刊物的互动运营模式及交互式工作状态,实现信息共享。国际上不少出版机构已经将其所办刊物的网络版正式作为出版物的一种载体形式,提供给读者浏览。全球读者只要拥有一台联网终端,就可随时阅读有关刊物。网络自身的超级链接及检索功能可扩大其阅读范围。加之网络平台相对印刷出版物的灵活性较大,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及不同需求不断改进及开辟栏目,如可以将英文摘要等单独做一栏目,发展成熟后也可将一些文章做成英文版本挂在网上,这些都是扩大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的有效方式,对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将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知网于2012年开始发布《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体育科学》杂志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这应该与《体育科学》编辑部建立主页和远程采编系统有一定关系。
从现实的发展和应用情况看,学术期刊数字网络化出版发行模式已经居于主导地位,数字阅读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大趋势。《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网络通讯和数字信息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有力促进新闻出版业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抓住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努力冲击世界数字媒体技术制高点,实现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新闻出版业先进水平。大力支持以科技开发为主的自主创新,鼓励、扶持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数字电视网为主要载体的图书、报纸、期刊、数据库、新闻、游戏、动漫、音乐以及电子书等各种数字产品的开发、制作、出版和销售,鼓励开展基于各种网络的出版、发行活动。身处数字时代,体育学术期刊不能只固守平面传播模式,只有与网络新技术紧密协作,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发挥自己所长,才能在数字时代获得可持续发展。麦克卢汉指出,两种媒介杂交时往往会放出核聚变时的能量。数字化、网络化是推进体育学术期刊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国外科技期刊的在线出版基于国际性出版商和知名科技社团网络平台的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48-953.
[2]陈理斌,武夷山.世界学术出版周期与期刊影响力关系探索.情报科学,2010,(10):7-8.
[3]何文光.报网融合:传统媒体发展的第三极.网络传播,2011,89:48-49.
[4]贺晓利.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现代情报,2003,(10):6-8.
[5]雷兴长,张雅.21世纪出版业强国的优势分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7):31.
[6]郎春艳.电子期刊、数字化期刊与网络期刊概念辨异.新世纪图书馆,2005,(2):42-44.
[7]李晓宪.学术期刊随想.中国体育科技,2000,36(3):封二.
[8]李爱群.国际科技期刊编辑的现状与展望——第11届国际科技编辑大会综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72-174.
[9]李爱群.国内外体育核心期刊评价的比较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4):598-602.
[10]李晓宪,邱剑荣,李晴慧,等.新中国体育学术(科技)期刊发展研究.体育科学,2009,29(5):3-32.
[11]任海,王芳,赵卓.论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体育科技,2010,43(1):3-9.
[12]冉强辉,张业安.制约我国体育学术核心期刊发展的因素及对策.体育科学,2006,26(2):37-43.
[13]王昌度,刘英,程群,等.对集群式数字化期刊发展的探讨.科技与出版,2003,(3):46-48.
[14]王宏江.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现状与发展对策.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46-48.
[15]王军华.学术期刊的网络化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编辑之友,2007,(3):95-96.
[16]王子扑,王晓虹.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体育学术期刊门户网站的构建.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31-36.
[17]吴巧红.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探讨.编辑之友,2007,(1):68-70.
[18]余望.网络的互动性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现代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28.
[19]杨海平,焦灵芝.国外学术期刊数据出版商的运作模式研究.出版科学,2012,(2):90-93.
[20]张立,李熙.数字出版与杂志社数字化状况.中国期刊年鉴2006/2007.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21]赵蕴,王相飞.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的现状与对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10-612.
[2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3]周宇,王益民.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走势探析.编辑学报,2005,17(1):13-15.
[24]郑植友,谭广鑫,王蔚良.体育学刊网络发展的实践探索.体育学刊,2008,15(2):14-19.
ResearchandDevelopmentofSportsAcademicJournals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DigitalPublishing
GAO Chang-ying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of Internet is gradually changing people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reading habits.The networking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 is a new mode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It has become gereral trend and inevitable choice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development.At present,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and has a considerable gap from the true digital publishing.
sportsacademicjournals;digital;networking
2014-06-26;
:2014-10-15
高昌英(1971-),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E-mail:gaochangying33@126.com。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620,China.
1002-9826(2014)06-0129-05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