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兆言
开 后 门
◎ 叶兆言
我对“文革”后期的开后门印象很深。什么叫开后门呢,就是凡事都要通过关系,找熟人帮忙,找熟人的熟人关照。开后门是那时公开的潜规则。“文革”把经济搞垮了,什么都要计划供应,掌握计划的人就有一种相对权力。商店里小领导,菜场上卖鱼的、卖肉的,生产队队长,各级革委会主任,手里只要有点小权,都有可能成为开后门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开后门得到了有效控制,市场经济开始发挥作用。可是,只要还存在计划经济,就会有漏洞,开后门的风气就不可能完全杜绝。印象中有几件小事总是难忘,一是买彩色电视,一是安装家庭电话,一是换煤气灶。
先说彩电。80年代初期,彩电还不普及,很多人家里买的都是12英寸的黑白电视。很快,彩电成为家庭的基本配置,立刻紧俏起来,一紧俏就要凭票供应,一凭票,难免要开后门。
安装电话也很不容易,要级别,不是谁都能装,够了级别也要排队登记。记得我们家装电话时,公家先请吃饭——为什么公家请客?因为是公款电话。终于到了安装日子,泡茶递烟,临走一人送包香烟,结果电话安装好了,却迟迟不通。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知道,是得罪了小工头——按照行情应该送一条烟,一人给一包太小气。怎么办呢?再托人说好话,再请吃饭。吃完饭第二天,电话通了。
那年头的电话、电力、煤气都是大爷,任何一名员工都牛得不行。我们家换煤气灶,新灶具活生生高出台面一公分,靠一根煤气管顶着,四面都悬空,锅放上去直晃荡。我提出异议,安装工人说,就这样了,自己找点东西垫垫。没办法,人家就这么横,我只好开后门向煤气公司的熟人打电话求助,派了个人过来,很快弄妥帖了。
我女儿出生于80年代,习惯了市场经济,听到开后门这词,碰上“遇上点事就要找熟人”的概念,总觉得很荒唐,怎么解释她也弄不明白。不仅她觉得奇怪,我们作为过来人,想起那段历史,也觉得太奇怪,想不明白。(天阶雨 摘自《博客天下》2014年第16期 图/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