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 :
“几百亿埋地下”担心谁看不见?
地方政府“几百亿埋地下”,当地百姓其实是有目可睹的。比如每到雨季,城市排水系统十分畅通,没有发生大面积内涝,看不到城市“内海”,老百姓就会看得见、感受得到:政府在解决城市内涝和下水道建设维护方面,是做足了功课的。如果反之,老百姓虽然看不见地下乱象,却看得见政府的管理缺失。
在我看来,地方官员不愿意把“几百亿埋地下”,其实更担心的是上级领导看不见。百姓看不见或许不要紧,要是上级领导看不见自己在地下水治理、下水道建设维护等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就可能升迁无望。因为在他们看来,地面上的政绩,才是“看得见的政绩”、“摸得着的利益”,才是仕途升迁的“敲门砖”。一些地方官员总喜欢大干快上“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和“样板工程”,原因正在于此—地方官员的任用与考核,只唯上不唯下、只唯权不唯民。(何勇海)
南海网:
切莫小觑“埋在地下的政绩”
作为一市之长,以百姓看不见为由,忽略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如此短视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着实让人瞠目结舌。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说的就是领导干部应当有为,为百姓谋福祉。如果,出政绩是为了一己私利,为的是好大喜功、表面文章,仅仅是为了形象,那么这样的政绩观就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造福一方反而会危害无穷。
下水道建设埋在地下,百姓固然看不到,但那也是政绩,早晚会“开花结果”,泽惠一方。更何况,对官员的政绩,最终是要由群众来评定的,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百姓心中有杆秤,虽然看不到埋在地下的几百亿,但老百姓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洁净的饮用水,能感受到市长的治理污染的环境的决心和政绩。(吴琪琪)
新华每日电讯:
治污要从厘清市长的“官念”开始
许多城市的首长,落实治污责任远没有抓发展那样有热情有力度。一些地方的领导更侧重于“看得见”的政绩,而短期难见效、不好量化的,则不太重视。其实,“看得见”的政绩与“难以看见”的政绩作为政绩的两种表现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一些地方官员对治污认识不高、责任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够,存在着一些模糊与错误的“官念”,与现实的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有关。要转变治污上的错误“官念”,要从强化与明确治污的领导责任入手,制定科学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譬如一些地方推行市长担任“河长”的制度,所负责的河道流域,同比的污染排放削减了多少、河水水质提升了多少、当地百姓的感观认可度能提高多少等等,都一一拿出具体的数据来进行考核问责。(尹于世)
《安徽工人日报》:
“百姓看不见的事”更要干
城市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尽管百姓未必能记得是哪一任市长干的,可是,当人们看到那些造福于百姓的地下工程时,“功绩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会让百姓信服。
要改变地下工程不能满足城市正常生活的现状,就必须在执政理念上有比较彻底的转变,不被眼前的一点点蝇头小利所左右,树立“百姓看不见的事”更要干的信念,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上,立足规划、立足未来、立足抗大灾,从让百姓看不见的事儿做起,让看不见的事儿更好地造福百姓,百姓才会为这样的市长引以为自豪。(井水明)
《中国青年报》:
雷人的实话恐怕比自欺欺人的谎言有价值
那位市长说了真话,舆论对其大加鞭挞。那位市长如果讲一堆我们熟悉的冠冕堂皇的话——我们要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大地下管网的投资,要建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工程,无论老百姓看得见还是看不见,我们都会认真负责任——你会信吗?他们假装在负责任,我们假装相信了,这种彼此的欺骗有什么意义呢?
舆论经常批评官话的假大空,可有时候需要反思的是,当官员说了真话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倾听的耐心和面对问题的勇气?我们是否有倾听真话的习惯?能不能鼓励更多的官员说出这种反映其心声的“真话”?对“治污怎么能干”的官话不应一通乱棒,倒不是去容忍,更不是去赞美,而是从实话中发现问题。治污怎么能干?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官员个人修养和道德的缺失,而是其背后的制度激励。(曹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