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竹编艺术初探

2014-08-08 20:47周莹谌多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编织

周莹+谌多

摘 要:竹编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深入考证陕西竹编历史渊源,针对陕西竹编的艺术形式及特色进行具体论述,并就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手工艺文化提出思索。

关键词:陕西竹编;竹编工艺;编织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竹在我国的文化艺术及实用上一直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竹编器物使用的历史最为悠久和普遍。中国的竹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竹编悠久的历史也见证人类文明的发展。因广阔的地域、气候条件及资源优势,我国的竹编主要盛行在温湿气候的江南产竹区,然陕西独特的地域特征孕育了陕西竹编的产生和发展。一道秦岭山脉横断陕西,使陕西形成了南北气候的差异,秦岭以南的陕西南部地区因其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而普遍盛产竹,而秦岭以北的关中依山地区同样气候适宜,其山地北麓及环水源地亦有成片茂盛的竹林生长,适宜的环境优势同样为竹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因此,陕西也当为中国竹编的发源地之一。

1 陕西竹编历史溯源

陕西竹编是中国竹编发展史的重要历史见证之一。陕西竹编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1954年,在位于西安东郊灞桥区的半坡村北出土的一些陶器上印有清晰的“十”字和“人”字纹,一些陶钵底部还粘着竹篾席残片,这些仰韶文化时期的历史遗存可以推断,竹篾在6000年前就已被使用。[1]此外,在一些陶器上有可辨认出的“竹”字符号,这也表明“竹”字的原始符号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而先民们对于竹子的研究和利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1980年,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考古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千百年来,陕西人民利用当地丰富的竹类资源,用灵巧的双手与聪颖的智慧不断地丰富着境内各地的竹编品种及其文化内涵,并将这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至今。现今在关中的华县、西安的狄寨以及陕南大部地区仍有着典型的特征。

华县竹编历史较久,生产量多且水平较高,故而谈及陕西竹编必言华县。据地方志等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时“民长为竹器之艺,已数百家。”“得资源之便,竹器生产市县遍城乡,产品除销渭北、关中各县外,并远销黄河中下游数省。”民国时期,创办竹工厂以专门从事竹编生产,且与外省竹编艺人交流学习竹编技艺,曾创“人造斑竹”工艺。[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相继成立竹器合作社,生产制作竹器数万件。1960年与汉中竹藤厂合作,试制成竹、木、藤结合办公用具。20世纪70年代曾向日本出口竹门帘三千多条,因工艺之佳而甚受赞誉。

西安狄寨竹编以竹篾灯笼编织最为有名。狄寨竹篾灯笼编织的历史距今约有三百年,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这一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并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至今。

除关中个别地区外,陕南的广大地区普遍存在竹编。因陕南盛产竹,竹编品也就成为陕南各县区都有的一大特产,人们把编织作为闲时的一种家庭副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其悠久的历史虽无确切的历史记载,但从当地传唱的民间歌谣中不难发现竹编的身影,可见这根植于民间,基于生活的传统竹编一直未曾远离人们的生活。

2 陕西竹编艺术表现形式

陕西竹编为典型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是民间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作为民间文化和观念的载体,蕴含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价值。一直以来,陕西竹编以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的形式出现,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1 华县竹艺

华县传统的竹艺产品可分为编织和盘货两种工艺类型:编织工艺即是将竹子劈破成篾条后经编织而成,产品有笼、筐、筛子等生活用具及桌屏、鸟、兽等工艺品。而所谓盘货工艺,一是指将整竹盘旋制成器具,二是指器具上的装饰花纹用元竹盘旋而成。传统的装饰花纹有:九连环、套花、万字、鳖背、插瓜等。竹编艺人们将这些花纹盘绕在器具的空隙,在增加其牢固度的同时也增添了艺术效果。[3]

华县竹艺产品类型最初多以农具和生产生活用具为主,后因工艺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类型也逐渐增多。火烙青竹的“人造斑竹”工艺的创始,使得产品种类及风格得以丰富,此工艺加工而成的床、椅、书架、枕头等产品,坚朴雅洁而驰名遐迩。竹、木、藤结合制成的办公用品,选料考究、工艺精湛,古朴典雅的风格使得华县竹艺闻名一时,曾赠送毛主席、周总理各一套,并被选入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使用至今。后因适应出口需求而研制出工艺提篮、花瓶、桌屏、宫灯、鸟兽、拉花帘等二十余个品种,其中竹编鸟兽和桌屏编织精细而配色优雅,形象生动活泼,被誉为竹编工艺之佳品;拉花竹帘以织线为花,以竹结成图案,如“燕子飞翔”“一条龙”等栩栩如生。盘货工艺的改进引发了一代新产品的开发,摒弃复杂的传统图案花纹为以图的变形为主的图样结构而生产出如圆、扇形的背椅、六角桌\沙发、茶几等八十余个品种。[3]20世纪70、80年代起,由于乡镇工业与家庭个体的生产发展,华县竹编生产形式由集体转向个体,直至今日。

2.2 西安狄寨竹篾编

狄寨位于著名的白鹿原上,白鹿原高坡陡而居高临下,浐、灞二水环流而下,这里地势雄伟、风景秀美。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和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加之较大的昼夜温差,为竹子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里的竹子节长、皮厚、柔韧性强,适于编制各种竹器,茂密连片的竹林为竹篾灯笼的编制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竹篾灯笼得以传承和发展,除了就地可取的先天资源优势外,当地的民俗风情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是追灯,在这里,姑娘新婚出嫁的第一年,父母要给女儿送一对大红碌碡灯以寓后代兴旺、日子红火;其次是送灯,即舅舅送给外甥的新年礼物,用竹篾串起的星星灯以祝福孩子长命百岁、身体健康和多福多贵;而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起灯笼,以示吉祥。[2]除此之外,新春佳节、婚庆喜宴,都少不了竹篾灯笼来烘托气氛,与此同时,它也作为当地群众祝福平安,祈求长命百岁的吉祥之物而一直流传到今天。狄寨竹篾编灯笼主要有寡灯、中型灯和星星灯三种类型。其编织工艺都是从选竹开始,需要经过十几道加工工序方能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灯笼产品,而所有的灯笼均采用大红色皱纹纸贴面,只将两端的细致竹篾露出,其整体形象韵味十足,简约而不简单。以前的这里家家编织竹篾灯笼,人们春季打竹门帘,秋冬季编织灯笼,所编织的灯笼曾销往全国各地。然,现在专门从事竹篾编织的人已寥寥无几,但仍有一些老手艺人带领家人延续着这一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制作。

2.3 陕南竹编

编织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生活民俗,而陕南地区自古民间就有竹藤编织的习惯。北亚热带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这里山多岭众,河溪纵横,气候温润且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于竹类的生长。在这汉江两岸,秦巴山间,竹林苍莽,郁郁葱葱,竹类资源丰富且品种繁多。陕南地区的竹编产品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纯观赏性的工艺品比较少见。主要是用传统手工编织而成的日用竹编制品。主要编织有厨房用具,如竹箩、筛子、篮子、簸箕等;生活用品,如凉席、竹椅、竹门帘等;雨具,如伞、雨帽、斗笠;以及制作背篓、鱼篓、灯笼等,美观实用。个别技艺高者还能编出竹盘子和竹盒子,十分精致可爱。更有专门从事竹编的手艺人——“篾匠”师傅,有着近乎无所不能的编制手艺,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用品自不在话下,然只要能叫得出名字的和想象得出形状的东西,师傅也都能用那变换不一的竹丝篾片给编出“原型”。根根篾条在篾匠师傅的手中上下、左右不停穿插飞舞,精湛的手艺让人不得不为之叹服。陕南地区的竹编主要是用单竹破成的细竹篾或以小竹做骨架,其间要经过刮蔑、匀蔑、划蔑等多道工序,再经传统手工编织而成。所编产品均在满足方便实用的基础上又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艺术的美感,朴实之中流溢出工巧与情趣,体现出了超高的工巧性。在现今的陕南地区境内,仍随处可见竹编器物的存在。 3 结语 陕西竹编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与变化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根植于民间的艺术性造物而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深厚的非物质文化价值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现今,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正被现代化的器物所取代而逐渐地淡出我们的生活,一些专门从事竹编的艺人迫于经济等的压力而纷纷转行。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参考文献:[1] 沈珉.中国传统竹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910,14.[2] 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地方志丛书•各地方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262,866.[3] 吴敬贤.陕西工艺美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231232.作者简介:周莹(1987—),女,河南南阳人,西安工程大学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装饰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编织
“编织天空”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针一线编织爱
庭院编织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狗尾巴草编织
REIRODORU HF102 OS编织型HDR投影幕是这样诞生的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毛根创意编织篮
编织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