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粤剧的现状与发展

2014-08-08 20:46孔焕珍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粤剧东莞

孔焕珍

摘 要:粤剧在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弘扬传统文化不能忽视粤剧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粤剧的发展历史,总结了“粤剧之乡”东莞市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论证了文化正逐步转向群众性,粤剧未来的发展应大力扶持“私伙局”的必要性。

关键词:粤剧;东莞;私伙局

1 粤剧发展历史

近些年来考古学家在南越王墓葬中发现了大批的乐器和舞者的玉雕,这表明早在汉代,广东地区的歌舞表演艺术就已经相当繁荣了,这种歌舞艺术就是粤剧最早的源头。宋元时期随着广东地区的开发,外省的各种戏剧唱腔纷纷传入岭南地区并和当地的艺术形式逐渐融合。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戏曲表演者组建了许多民间会馆,按照一定的艺术形式来表演戏剧,粤剧形成。根据粤剧行内“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的说法,建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琼花会馆”是最早的粤剧会馆,因此目前多数的观点都倾向于以“琼花会馆”的建立作为粤剧形成的标志。至清朝中后期,依托于民间会馆的形式,粤剧在岭南地区已经非常繁荣,清代有竹枝词描绘了当时粤剧表演的盛况:“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然而在粤剧名伶李文茂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之后,粤剧也遭到了清政府的封禁,粤剧表演者也遭到了大规模的打压,粤剧的发展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直到同治年间禁令解除,吉庆公所、八和会馆等民间表演组织相继建立,粤剧才逐渐恢复了生机。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领导人重视文化建设,粤剧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周总理称赞粤剧是“南国红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粤剧在5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50年代大规模的粤剧表演时,往往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局面。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错误的文化政策,粤剧的发展再次遭遇重大挫折。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政策的转向和海外粤剧组织的帮助,粤剧得以复苏。2006年粤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2 东莞粤剧发展现状

2.1 东莞粤剧发展存在的问题

粤剧在东莞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尤其在40、50年代,水乡一带,粤剧曲艺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到处是弦管笙歌,悠扬悦耳。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粤剧艺术文化也再现勃勃生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东莞的粤剧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剧本创作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粤剧表演的基础是剧本,没有剧本粤剧的表演就无从提起。过去东莞的粤剧曾涌现了大量的精品剧本,例如长安曲艺社创作的粤剧大戏《思源》《思进》《碧血红花》《繁华梦》等,原东莞粤剧团创作的《水勇英烈传》《虎海惊涛》《金刀碧血》获奖作品等。然而近几年东莞市的粤剧剧本创作陷入低潮,优秀作品甚少,表演团体面临重复演出的尴尬局面,导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引发了粤剧观众流失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表演人才问题。表演人才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有的表演者的问题。现有的粤剧表演者多数是业余爱好者,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戏剧艺术培训,缺乏专业的粤剧知识,专业技能水平有限,难以完美地塑造人物的舞台形象。而少数的专业表演者也存在着“孤芳自赏”,满足于小规模的戏迷团体,缺乏进取心,忙于四处走穴表演却忽略改进演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人才的传承问题。年轻一代更容易被流行歌曲等新时代的表演形式所吸引而忽略传统艺术的魅力,现在东莞的年轻一代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会对粤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学习粤剧表演。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粤剧的人才断代,甚至有人认为粤剧就是夕阳行业。避免粤剧的人才断代,是粤剧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第三个问题是粤剧的市场推广问题。粤剧想要在现代社会得到长久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主动的推销自身。现在已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粤剧也没有了“皇帝女不愁嫁”的尊荣。因此等人上门请去演出的行为和临演出前才进行单一预告的宣传方式都已经不可取了,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粤剧、观看粤剧乃至喜欢粤剧,粤剧才能扩大自己的市场,才不至于在和新兴表演艺术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第四个问题是粤剧发展的资金问题。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粤剧的宣传和表演工作,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现在的粤剧表演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筹集资金的能力本来就有限。而且由于目前粤剧的受众相对歌舞、电影等行业依然较小,通过表演也很难筹集到粤剧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因此极大地制约了粤剧的进一步发展。

2.2 东莞在发展粤剧上的努力

近些年来东莞政府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组建了东莞唯一的粤剧艺术事业机构——东莞粤剧发展中心,民间自发成立了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并采取了一系列其他措施来促进粤剧的发展。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1)致力打造粤剧文化品牌,如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粤剧曲艺艺术大讲堂等。“粤韵金声”粤剧曲艺周末欣赏晚会作为东莞市一项品牌性文化艺术活动,自 2006 年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和省内外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2)致力粤剧曲艺培训工作,开办莞邑红豆少儿培训班、高胡班、表演班、锣鼓班等。粤剧的未来需要年轻一代来创造,粤剧的发扬光大需要争取年轻的观众,从小培养年青一代对粤剧文化的认同度是非常重要的。(3)致力粤剧交流。与周边的广州、佛山、深圳等城市的兄弟协会保持了良好的交流,每年都会联合开展粤剧表演活动,以曲会友。通过系列的活动,既进一步促进了东莞市与周边城市的情谊,又提升了东莞市粤剧的整体水平和东莞的知名度。(4)成立粤剧专项资金。对市业余粤剧团队、粤剧重点创编剧目进行扶持。

3 东莞粤剧发展前景

从粤剧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民间的粤剧会馆组织是主导粤剧文化的主体。粤剧的每次兴盛,都与民间组织息息相关。所以未来粤剧的发展应该坚持走群众文化路线,支持民间组织的发展,围绕民间组织开展工作可以有效地推动粤剧的发展。从现阶段的工作经验来看,就是要大力支持“私伙局”的发展。“私伙局”是指那些常年活跃在东莞乡村和社区,演出粤剧小戏和粤剧的表演团体,这些团体由民间牵头成立。早在2010年,东莞规模不等的“私伙局”有近300多家,正是这些来自群众的“私伙局”盘活了基层粤剧文化,既提升了东莞粤剧文化的品牌效应,也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私伙局”的自发性和基层性的特征使其在激发表演者的创新性和积极性、推动粤剧文化在基层的普及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私伙局”的劣势在于表演者的表演水平、资金等方面,通过政策、资金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这些劣势完全能够得到弥补。而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生命源泉”,支持“私伙局”、走群众文化路线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所以说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出发,还是从东莞市的实践经验出发,东莞粤剧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应该是大力扶持“私伙局”的发展。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东莞多年的工作经验证实了扶持“私伙局”在发展粤剧文化方面的优势。因此,东莞市弘扬粤剧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扶持“私伙局”上,这样粤剧的发展前景才能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占陈良.粤剧的现状与发展[J].南国红豆,2009(03).

[2] 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D].暨南大学,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粤剧东莞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SINGING THE CHANGES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粤剧花旦黄嘉裕:90后也会喜欢粤剧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