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废名的小说,因大量吸收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西方现代派的象征主义,常被人们认为晦涩难懂。可是,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开小说表层的“涩”,就一定会被他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艺术眼光所折服。本文借助符号学的批评理论,对废名的短篇小说《桃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以期揭开小说诗意描写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废名;《桃园》;符号象征
废名一生创作数量不多,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和《枣》,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以及《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然而在“五四”时期众多的新文学作家中,废名却是一个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存在。他的小说极具探索性、实验性,富有前卫意识和个人化色彩。废名的小说不但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了充足的养分,还接受了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这就使他的小说在明显呈现出诗化倾向(诗意浓郁的语言、美妙意境的营造、散淡的故事情节)的同时,充斥着富于跳跃性与暗示意味的联想。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很多人都认为废名小说的内容晦涩、不易懂,但是他的老师周作人却认为他的小说是“很有意味的”,只不过是一般人不理解其“简洁而有力的写法”。
其实,废名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他通过对一系列符号象征的巧妙运用而构筑起来的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美国著名的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语言凭借其与客观事物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事物,但在人类纷繁复杂的情感面前,它却无能为力。因此,人类才创造出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就是在费尽心机的创造一种能够准确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这种形式被克莱夫•贝尔称为“有意味的形式”。为了构筑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即使最伟大的作家也不得不借助古老的文化传统中的符号象征。这样一来,符号象征的方法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而文化活动中许多常见的事物就成为人们情感的符号象征。从这个研究角度来看,废名的短篇小说《桃园》当中的许多意象就是符号象征。
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是“桃”。“桃”文化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表征之一,在民间流行甚广。中国民众对于“桃”的喜爱几乎达到了崇拜的地步,历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桃”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固定意义的符号象征,只要有“桃”出现的地方,就总是和纯洁美好吉祥如意联系在一起。在民间,每逢除夕,人们都会在院门上面插桃枝,以达到辟邪驱凶的作用,北宋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就是这种习俗;古代的巫师还常常用桃木桃枝做成桃弓桃剑,作为自己驱赶牛鬼蛇神的利器。对“桃”的希冀与向往,还成为文学文本里一个特殊的表现范畴,《诗经》里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赞美桃花的可爱;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其中往来耕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让人情不自禁,心生向往。总之,“桃”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体系里,象征着和谐、善良、淳朴、吉祥,饱含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废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的很多作品当中都营造了一种“桃花源”式的和谐氛围,以此来构建自己的文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他的小说《桃园》中的小姑娘阿毛对桃子的喜爱,正是她美好、善良人性的体现,她对桃树的爱护,正表现了她(其实是作者本人)对美好人性、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她不但自己享受着这份美好,还把象征吉祥、美好的桃子无私的捧给别人。在这里,阿毛把作为吉祥美好的符号象征的桃子,捧给代表佛家善的化身的尼姑,不但凸显了阿毛姑娘的纯真善良,更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中善良美好人性的追求。
然而,现实的残酷一再打破阿毛姑娘美好宁静的生活。小说一开始,阿毛姑娘就病了,这显然预示着纯洁、美好人性的虚弱和式微。更为可怕的是,阿毛所守护和依赖的桃园还承受着暴力和死亡的双重压迫。县衙是封建时代统治者施政问案的地方,是官方强权的符号象征,而早已被推翻的封建清王朝的衙门更代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充满腐朽气息的暴力。象征着美好的传统文化的桃园与象征强权的县衙比邻而居,隐喻暴力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和扭曲。更何况照墙外还有象征暴力和死亡的杀场,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桃园,象征“吉祥美好”的桃园和传统精华文化就是这样被笼罩在暴力和死亡的双重阴影之下,逐渐地萎缩并走向死亡的。阿毛病情的加重,一天比一天瘦,就是这萎缩和死亡的外在表征。
阿毛平日里睡得很好,从来没有听到过夜里的更声,可是病情的加重使阿毛无法安然入眠。王老大这时只有同女儿谈话给她催眠,但阿毛还是睡不着。父亲就又对她说:“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这是父亲安慰她的话,但是阿毛却说出了一句让王老大万分吃惊的话“桃子好吃”。对王老大来说,桃子再普通不过了,但病中的阿毛居然什么也不想,只是惦着桃子。然而“现在那里有桃子卖呢”?一向懂事的阿毛为什么会给父亲出这样的难题呢?因为阿毛对桃子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她从小与桃树朝夕为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没有任何东西能取代桃子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她或许是知道了自己病情的严重,才在不经意之间说出了那句令人震惊的“桃子好吃”。对于阿毛来说,这里的桃子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本身,桃子作为符号象征的内在含义才是阿毛渴念、追求和想要守护的东西。
最后,王老大在街上换了几个玻璃桃子,一心想要带回去给自己的阿毛。可以说,玻璃桃子是《桃园》中一个关键的核心意象,是小说的神来之笔。玻璃桃子是近现代工业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与殖民主义者同时而至的外来工业文明,造成我国一些城市的畸形发展,在纸醉金迷的熙攘喧嚣中造成人们精神被污染、腐蚀而堕落的温床。”[1]桃子与玻璃的结合,象征着原本吉祥美好的传统桃文化所遭到的异化和扭曲,扭曲到连跟桃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老大都认不出来的地步,以至于他要接连的问两次“你这是桃子吗?”这桃子是不能吃的,王老大却捧着它们小心翼翼地往回走着,口里心里念叨着“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玻璃“桃子”成了王老大对阿毛的爱的寄托,成了王老大爱女之情的符号象征,王老大希望通过这作为符号象征的“桃”来永远的留住阿毛,保存他对女儿的爱。然而玻璃的脆弱已经预示了他的愿望终将落空。随着“乒乓”的一声,“桃子”碎了,随着玻璃桃子的破碎,王老大的一颗拳拳的爱女之心也一起破碎。
参考文献:
[1]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462.
[2] 废名.林庚同朱英诞的新诗[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73.
[3] 废名.苦雨斋文叢•废名卷[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81.
[4] 杰克•特里锡德.象征之旅[M].石毅,刘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
[5] 杨朴.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497.
作者简介:李楠(1984—),女,吉林扶余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