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少龙中国画艺术探微

2014-08-08 11:39俞海超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摘 要:结合当今实际,西方舶来的油画冲击着中国画,使得中国画面临着挑战,许多画者作品中存在崇洋媚外,泛滥使用西方元素等问题,让我们重新思考当今中国画创作的方向问题,重建艺术家具有当代艺术的主体精神,又要使艺术家返回到母语的体系上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寻找到中国当代艺术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本文以戴少龙的写意重彩画为例,从造型、构图、笔墨和色彩等方面对他的写意重彩画进行赏析。

关键词:戴少龙;本土气息;当代意识

戴少龙是湖北写意重彩画风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路近年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要了解和感受他的作品,还需要一定的审美高度和笔墨形式方面的磨合。通过本文对戴少龙写意重彩画的艺术分析,希望读者能找到与作品沟通的桥梁。

写意重彩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绘画体系,它吸收融合了水墨写意的书写性和工笔重彩的色彩表现,甚至还会借鉴西方艺术中的构成方式等,但同时又不断地突破这些特性,它伴随着现代以来中国画的变革与创新。戴少龙的写意重彩画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比例失调的人物及相似的人物特征,艳丽饱和的色彩,反复表现的题材和抽象的符号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明显的个人特征,我们更能感受到戴少龙的执着和内心的真实。与其说戴少龙的作品是变形抽象的,我更愿意说他的作品是写实的,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写实,而是对内心情感的写实。

戴少龙对造型的理解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创造出了具有个性的语言,他的写意重彩画有几类比较典型的特征:一是扭曲的人体,一是稚拙的农民和村妇,再就是变形了的羊、狗、老虎等动物。辜鸿铭先生理解和概括中国人的特性说:“他们鲁莽,而不至于卑贱下流;不好看,而不至于丑陋骇人;轻率猥琐,而不至于猖獗傲慢;痴钝,而不至于笨拙好笑”这正是戴少龙画笔下的中国人的形象。戴少龙所画的人体造型扭曲,甚至是概念地表现出来的。其实他正是想通过这种概念的、抽象的方式,来表示对当下社会的看法,表现当代人压抑、忧虑和失落的感觉以及精神的缺失,这体现出他的写意重彩画具有“当代意识”。他有意识地扭曲人体来表达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但又是以一种自然、无为的状态来创作的。细心观察人物的四肢和五官,或许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童年画画的影子,画手指时,我们并不会考虑手的关节、体积,而是凭感觉概括成五个长条形。

戴少龙就是要追求童年时这种天真的、无为的造型方式。戴少龙觉得当代农民的身上有一些中国人的感觉,但是,他们来到了城市以后就让金钱牵着鼻子走了,这样的中国人的感觉就变了。于是,他笔下的“农民”形象均未沾染城市的喧嚣,造型稚拙,眼神板滞。他的作品都是这样一种程式化的,是一种符号,我们欣赏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的眼睛和眉毛的造型相近,都显现出一种脱俗的,具有中国气质的造型,这充分显示了戴少龙写意重彩画的“本土气息”。再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戴少龙表现人物的眼睛时,并没有像年画那样画得很精细。他在刻画人物的眼睛时,几乎没有描绘瞳孔的。说到不画瞳孔,我不禁想起20世纪巴黎画派画家莫迪里阿尼。虽然戴少龙和莫迪里阿尼都不画瞳孔,但是他们本质上想表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莫迪里阿尼画的是一种内向的自我凝望,寻求的是一种艰深的眼神。而戴少龙画的是中国普通农民所共有的一种符号,追求的是一种质朴,单纯的眼神。戴少龙或许有受到莫迪里阿尼的影响,但他并像某些画者那样完全照抄。他的写意作品是构建在我国本土的文化的基础之上再来创作的。

在戴少龙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对夏加尔的崇尚,但是作品所呈现的感觉却又是区别于夏加尔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看到画面上出现了重叠、倒置的物体,这一点无疑是受到了立体主义和夏加尔的影响。夏加尔画羊,戴少龙也画羊,但是他们表现羊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夏加尔画羊,表现的是一个农村生活的场面,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乡愁几乎是他一生中许多重要作品的灵感源泉。戴少龙画的羊不一定是生活中真正的羊,他认为羊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着阴性、弱势、善良一类,而现代社会中需要这种“善”,他画面中的羊只是一种代表“善良”的符号。

色彩是诸多艺术语言的组成要素,是中国画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的用色注重主观的发挥与表达,强调写意性和抒情性。这在戴少龙的写意重彩画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的画面表现出大红大绿,鲜艳而又稳重的色彩。他按照自我的主观情感以及整个画面构成形式的要求,自由地游走于色彩的对比统一错综复杂的关系当中,借色抒怀,以意赋色,使主观的色彩感受在整个画面中催化出韵律和美感。戴少龙画面中的用色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倾诉,更多地代表着某种精神层面。他画面中的颜色都是很阳性的,色彩都是充满着光明的,它关注的是人性中一些美好的东西。

戴少龙对墨的掌控与运用,和他画面中所运用的抒情性色彩相得益彰。他坚信,运用传统的笔墨形式描绘当今时代生活会显得苍白无力.于是他在发扬“气韵生动”精神的前提下,大胆舍弃传统笔墨固有的某些东西, 不断地探索寻求新的笔墨图式和新的语言方式来丰富画面,赋予所谓笔墨以新的内涵,创作出样式独特的戴少龙风格,从而创造出既具有“本土气息”又不缺乏“当代意识”的作品。戴少龙的重彩画是把颜色和水墨、宣纸及自己的绘画造型方式,全部融合协调在一起。他对线描、工笔、水墨、油画、壁画,中国古代的文化包括西方现当代艺术创作都有涉及和研究,他吸收了工笔画的技法和水墨画的写意性、随机性等,另外借鉴了中国壁画的色块,包括一些重彩颜料的运用,加上他个人的心性和独立的思考。

以戴少龙的写意重彩画为例,我们一起感受了他作品中那浓浓的中国泥土气息以及画家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即“当代意识”。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相比具有它独特的一面。我们的文化艺术一定要在我们自己强大的传统文化根基上去成长,在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与观念基础之上“容纳”其他民族的艺术文化。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形式规范、理论原则和风格特点,它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不免要根据需要作相应的自我改造,但这不代表西方文化可以肆无忌惮地填充我们本国文化。在戴少龙的作品中在艺术创作方面,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必须发自真实的内心,创作出具有“本土气息”和“当代意识”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周宏智.西方现代艺术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戴少龙,周韶华.戴少龙写意重彩画[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3] 戴少龙.我的生活与艺术——科教文汇(上半月) [J].2004(01).

[4] 美术研究.江南蜕变 19世纪初中国艺术史一撇[J].1998(04).

[5] 周宏智.西方现代艺术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 李世南.狂歌当哭[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

[9] 毕建勋.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M].华文出版社,2006.

[10] 姜寿田.现代画家批评[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俞海超(1991—),男,河北石家人,江汉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2010级本科生,美术教育专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