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雕塑的和谐作用

2014-08-08 11:29武顺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公众

武顺

城市雕塑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公共艺术,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城市和谐文明的表述符号。在城市空间环境中雕塑以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形式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城市环境的美化和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按照艺术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雕塑设计,充分体现出城市雕塑的公共属性,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公共艺术的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强调了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在完善和提高我国城市雕塑设计理论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1 城市雕塑概述

(1)城市雕塑的概念。城市雕塑,它与近几十年世界上流行的公共艺术,景观雕塑,环境雕塑等概念,有着各有侧重但又相通的含义。它主要包括了设立在室外的,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作品,它可分为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和娱乐性等四类,它作为一种环境艺术,设计到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各方面因素。一座好的城市雕塑只有放在合适的环境,才能显示出它的美,起到点景,衬景的作用。作为大众文化的构成部分,城市雕塑代表了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一些城市中的优秀城市雕塑作品以永久性的可视形象使每个进入环境的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城市艺术气息和城市的脉搏。城市雕塑起到调节城市色彩、调节人群心态和视觉感受的作用,它作为城市的眼睛,时代的脉搏,已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城市雕塑与城市建设。城市雕塑作为置于公共场所中的艺术作品,首先应具有与公众产生交流的特征,它不是完全独立的作品,必须满足公众对作品的可及性、参与性,甚至触摸和攀缘其上的要求,它应是一种生活艺术。在日常环境中,广场、公园、街道、小区中心等公共场地是公众与环境交流最密切的场所。在这些场所创建公共雕塑,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很大。在此,我们仅以广场与公园作为例子来探讨公共环境雕塑创作与公众的关系。作为都市环境中的视觉对象,城市雕塑往往成了特定空间内的视觉焦点和视觉象征。不论是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或是功能性雕塑,当它们处于环境之中时,必然与周围的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并切实地对环境产生影响。根据城市雕塑的“质量”优劣区别,这种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这里所说的“质量”并非单指作品的加工制作质量,更主要的是指作品的设计内容、精神层面,也就是说包括形而下和形而上两方面。不同的公共场所,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优秀的公共雕塑作品必须注重环境意识,它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能作用于环境,并使作品与环境互为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悦目景观,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然而,很遗憾,我们同样能看到许多劣质的城市雕塑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内,这些“菜雕”非但不能美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反而会起到破坏作用。劣质的城市雕塑一般出自非专业人士或者低水平设计者之手,而投资方的行为目的往往是急功近利、附庸风雅的,他们并不懂得公共环境艺术的设计理论和作用,“菜雕”极其恶劣地破坏了自然、城市环境,丧失了城市雕塑应有的生命力和内涵,同时也伤害着公众的视觉和心理,劣质雕塑只不过是表面热闹实质浅薄的舞台化景观,缺乏深层面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必然会对这种伪文化现象进行抨击,并协助相关部门组织起开放性的同时又是专业水平的城市雕塑评审机构,目的无非是使人文景观更好地与环境相和谐,尊重公众,尊重自然。

2 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的密切关系

(1)城市公共雕塑“以人为本”的主旨。由现代文明造成的人为环境文化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抗,也以冷漠的理性和狂热的占有欲把人情味排挤到最偏僻的角落,激烈的社会竞争简化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物欲文化严重侵扰了人的健康心态,使人迷失了精神家园,处于一种精神生态失衡状态,人们在冷漠和威胁的同时,开始怀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纯朴与自然。早在70年代初,比利时生态学家迪维诺就提出了“精神污染”的概念。解决这些精神的生态危机,发挥城市公共雕塑的艺术功能,是对治方法之一。要求雕塑艺术家有责任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空间环境,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在环境日益恶化的都市,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从日常的琐碎与分裂状态回归到完整和谐的境界,以艺术美来进行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来达到符合人与自然和谐。一个城市的公共环境雕塑在都市的文化景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公共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必须受制于特定的人文环境和空间特质,才能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协助确立都市整体构架的功能。城市公共雕塑在创作时,应该重视作品的伦理内涵和精神陶冶作用的和谐作用,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仁爱精神所成就的生命情趣,去矫正由于城市生活的喧嚣和污秽所给人们带来的生命焦虑,创造出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特色的城市雕塑艺术。(2)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传统的契合。在城市公共雕塑在筹划创作前,政府与公众都寄予了一贯的价值期待:反映社会发展主旋律,表现时代精神、美化环境、陶冶公众情操。除此之外,公众更需要真正具备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性,具备与其城市的发展,与人的精神要求相和谐的艺术作品。城市公共雕塑力求治愈城市与自然之间不断扩大的物质和心灵的创伤,同时依据不同的时代特色,调节精神生态的需求。美国纽约街头雕塑的转变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纽约街头充斥的是英雄、伟人、政治家的雕塑,南北战争之后,平民百姓形象开始成为雕塑的表现重点,百姓日常生活场景、轻松幽默的主题及动物题材构成纽约都市雕塑的主体,这一转变一方面反映了精神生态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越来越紧张、压迫感越来越深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需要无论在体量还是题材上能使人觉得亲切、放松的作品。的确,在日益异化的大工业进程和日益冷漠的人际关系中,艺术作品应该使人回归自然、纯朴的态度,使人的生活更富有情趣。城市公共雕塑的创作还必须遵循公共属性,使作品能融入公众的群体之中,成为一种文化沟通与精神的激励,也表现了作品对公共想象力的培养和公众民主性的培养,尽管每人对公共性的理解有差异,但自由和交流是精神和谐必需的基础。人类从早期的安全需求到后来的文化心理精神需求,促使城市的形成。城市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及各种活动,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宗教、资讯以及经验的追求与渴望。尽管空气污浊、交通拥挤、生活空间狭小,但仍不失对向往城市生活的人们的吸引力。因此,从城市的角度来探讨公共环境雕塑与地区文化的关系是很有价值的。它标志着这一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

人创造并改造环境,反过来,环境也能影响人,改造人。好的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提高并完善人的品格和修养,两者的关系是互动的。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景观设计,基本仍处于“量化”的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会走到质的时代。城市雕塑设计者也必将从提供单纯的点缀装饰性的初级审美转变为:努力营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境、人文关怀,并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的“共在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朋.环境艺术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 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 季峰.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黎明.西方现代雕塑[M].山东美术出版,2001.

[5] 马忠钦.公共艺术的制度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M].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公众
巨型雕塑
公众号3月热榜
我的破烂雕塑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写实雕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自然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